- 年份
- 2024(6007)
- 2023(8206)
- 2022(6340)
- 2021(5529)
- 2020(4486)
- 2019(9944)
- 2018(9833)
- 2017(19020)
- 2016(10339)
- 2015(12204)
- 2014(12194)
- 2013(11933)
- 2012(10017)
- 2011(8769)
- 2010(8501)
- 2009(7916)
- 2008(7850)
- 2007(7110)
- 2006(6559)
- 2005(6022)
- 学科
- 济(46973)
- 经济(46918)
- 管理(29147)
- 业(27597)
- 企(20867)
- 企业(20867)
- 方法(18288)
- 中国(16746)
- 数学(16384)
- 数学方法(16231)
- 农(14445)
- 业经(12049)
- 地方(11744)
- 财(10381)
- 学(9761)
- 农业(9357)
- 发(7785)
- 制(7363)
- 贸(6912)
- 贸易(6907)
- 环境(6898)
- 易(6645)
- 发展(6325)
- 展(6315)
- 务(6246)
- 产业(6239)
- 财务(6204)
- 财务管理(6190)
- 银(5757)
- 融(5727)
- 机构
- 学院(150421)
- 大学(149353)
- 济(63040)
- 经济(61735)
- 研究(56979)
- 管理(53119)
- 理学(45545)
- 理学院(44950)
- 管理学(43976)
- 管理学院(43756)
- 中国(41338)
- 科学(36717)
- 京(33251)
- 农(31636)
- 所(29841)
- 研究所(27356)
- 财(26826)
- 业大(25366)
- 中心(25124)
- 农业(25105)
- 江(24111)
- 财经(21480)
- 院(20982)
- 北京(20638)
- 经济学(20111)
- 范(19936)
- 师范(19636)
- 经(19611)
- 州(18468)
- 经济学院(18130)
- 基金
- 项目(104788)
- 科学(82731)
- 基金(77167)
- 研究(71098)
- 家(69957)
- 国家(69471)
- 科学基金(58865)
- 社会(47147)
- 社会科(44837)
- 社会科学(44826)
- 省(41268)
- 基金项目(40403)
- 自然(39262)
- 自然科(38390)
- 自然科学(38376)
- 自然科学基金(37653)
- 划(35142)
- 教育(31898)
- 资助(31525)
- 编号(26220)
- 重点(24476)
- 发(23968)
- 部(22374)
- 创(21190)
- 计划(20609)
- 国家社会(20561)
- 科研(20464)
- 创新(20080)
- 成果(19926)
- 课题(19798)
共检索到225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谭策天 何文 刘玉人
本文应用NEG异质性企业模型,探究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化的形成机理,分析物流成本和工业生产率等因素的影响,基于2000—2018年的省级数据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并获得全国和分区域的相关结论。研究发现,第一,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城镇化的作用取决于当地的人口规模,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越大,物流成本越低,越能提升当地的城镇化水平。第二,工业生产率的提升对于城镇化水平的作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工业生产率的提升越会降低城镇化水平。第三,物流成本的持续降低和工业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以及资本禀赋及利用效率的区域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市场规模大的地区要致力于推动区际贸易自由化,市场规模小的地区则需要重视人口的吸引和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要持续推动技术进步,而发达地区则需要权衡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就业岗位流失这两方面的得失。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梁红艳
本文分析了物流业集聚影响工业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机制,利用中国265个城市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全国、东中西部内部、东中西部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外溢效应及总效应,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考察了这三种影响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整体层面,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通过技术效率路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和总效应。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工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在中部地区,物流业集聚对工业生产率的外溢效应不显著;在东中部地区之间,物流业集聚对工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外溢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焦高乐 严明义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耦合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动态耦合演化轨迹。结果显示: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碳生产率的耦合度呈收敛趋势;耦合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省份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
关键词:
中国 城镇化 碳生产率 耦合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高阶段,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莎莎 张东辉 陈汝影
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和异质型特征两个角度,分别构建了中介效应和交互效应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的有效路径。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程度可间接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Tech)产生显著促进效应,而对技术效率(Effch)影响不显著;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分别结合初级人力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水平将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产生负的交互效应,结合高级人力资本水平将产生正的交互效应;随着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初级人力资本和中级人力资本水平的下降以及高级人力资本水平的上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将会显著提高,进而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亦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但其显著低估了人力资本对TFP的促进程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佛关 郎永建
在对城镇化、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2013年31个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运用2013年31个省区市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对1999-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0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怡维 杨树旺 田梦 刘倩
为探究推进新型土地城镇化与碳生产率提高是否存在双赢局面,基于中国1980—2015年相关数据,运用非线性模型研究了土地城镇化与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城镇化对碳生产率存在单向非线性影响,说明城市土地开发效率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并非保持固定不变;(2)NARDL模型显示,土地城镇化对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滞后影响,但负向滞后冲击程度较之更强,说明传统土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效率过低的问题;(3)LSTR2模型显示,土地城镇化对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具体表现为从低区制到高区制再到低区制的两个区制平滑转换的特征,且在高区制的影响强度大于低区制,因此,土地城镇化应尽快实现转型以避免在低区制中受到负效应的冲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雯 刘缓缓 殷伟伟
基于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城镇化发展数据测算出2009—2020年新型城镇化指数水平,借助非参数估计方法讨论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通过计算考察期内的全局莫兰指数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最后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系统的协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不同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逐渐收敛。2)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源于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助推,并存在阶段性波动特征。3)相对而言,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比新型城镇化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明显。4)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耦合协同状况较好,一市三省的耦合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倒锥形且逐年趋于扁平。因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物流在大循环、大市场中的贯穿优势,带动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在竞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雯 刘缓缓 殷伟伟
基于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城镇化发展数据测算出2009—2020年新型城镇化指数水平,借助非参数估计方法讨论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通过计算考察期内的全局莫兰指数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最后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系统的协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不同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逐渐收敛。2)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源于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助推,并存在阶段性波动特征。3)相对而言,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比新型城镇化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明显。4)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耦合协同状况较好,一市三省的耦合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倒锥形且逐年趋于扁平。因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物流在大循环、大市场中的贯穿优势,带动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在竞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广海 李晶晶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98—2012年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工业化及城镇化的空间关联性,探讨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发展、工业化增长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滞后期为2时,工业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为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原因,城镇化的完善又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与旅游的发展。由此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模型显示:1998—2012年各省(市、区)工业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所以各个省(市、区)应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何可
[目的]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农业碳生产率,而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城镇化划分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维度,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别探讨其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及差异。[结果]1997—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省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其他变量后,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不利于当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城镇化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邻近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本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间接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他城镇化并无此效应。而在利用熵值法构建综合城镇化变量后,仍发现城镇化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改善。[结论]因此,制定区域农业碳减排及污染治理政策时,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的同时,强化空间综合治理与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孙海燕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重点对基于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东优西劣;基础设施指数则表现出典型的"两高两低"特征,由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而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方式指数三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城镇化发展指数成正相关,大体呈"┣"型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寿琼 刘凯迪
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及要求,文章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构建了涵盖人的内外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而中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
生产率的增长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增加收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经济学界日渐注重生产率问题的研究,并相继开展了对我国生产率问题的规范和实证研究。一、生产率的概念生产率是一个效率的概念,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投入(即所占用或消耗的资源)转化成产出的效率。广义地,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与产品或劳务生产过程中所耗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