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8)
- 2023(10143)
- 2022(8424)
- 2021(8207)
- 2020(6740)
- 2019(15762)
- 2018(16004)
- 2017(27633)
- 2016(16891)
- 2015(19662)
- 2014(20128)
- 2013(18469)
- 2012(16861)
- 2011(15158)
- 2010(15995)
- 2009(14054)
- 2008(13823)
- 2007(12752)
- 2006(11255)
- 2005(10077)
- 学科
- 济(54910)
- 经济(54847)
- 管理(39992)
- 业(33627)
- 企(28463)
- 企业(28463)
- 方法(25801)
- 教育(23543)
- 中国(23485)
- 数学(22757)
- 数学方法(22222)
- 理论(17186)
- 学(16500)
- 农(15177)
- 财(13264)
- 教学(13169)
- 制(12024)
- 业经(11773)
- 地方(11403)
- 体(9832)
- 技术(9506)
- 农业(9116)
- 银(8781)
- 银行(8737)
- 融(8686)
- 金融(8678)
- 行(8412)
- 和(8218)
- 贸(7894)
- 贸易(7889)
- 机构
- 大学(226266)
- 学院(224559)
- 研究(81915)
- 管理(75603)
- 济(74735)
- 经济(72659)
- 理学(64443)
- 理学院(63498)
- 管理学(61540)
- 管理学院(61110)
- 中国(53954)
- 科学(52502)
- 京(51134)
- 所(42498)
- 范(41018)
- 师范(40544)
- 农(39530)
- 研究所(39072)
- 教育(38113)
- 江(37548)
- 中心(35389)
- 财(35185)
- 业大(34556)
- 技术(33788)
- 北京(33207)
- 师范大学(32673)
- 农业(31060)
- 院(30232)
- 州(29496)
- 财经(27456)
- 基金
- 项目(149215)
- 科学(116710)
- 研究(113950)
- 基金(100702)
- 家(88657)
- 国家(87763)
- 科学基金(73086)
- 社会(65429)
- 教育(63182)
- 省(63008)
- 社会科(61538)
- 社会科学(61521)
- 划(54838)
- 基金项目(51490)
- 编号(49015)
- 自然(47169)
- 自然科(46096)
- 自然科学(46076)
- 自然科学基金(45176)
- 成果(43385)
- 资助(42489)
- 课题(39934)
- 重点(36180)
- 部(33459)
- 发(32922)
- 年(32709)
- 创(31250)
- 规划(29556)
- 项目编号(29251)
- 创新(28907)
- 期刊
- 济(84945)
- 经济(84945)
- 研究(73120)
- 教育(67553)
- 中国(59866)
- 学报(39450)
- 农(35347)
- 科学(33731)
- 大学(30371)
- 技术(30142)
- 管理(28555)
- 学学(26856)
- 财(26670)
- 农业(24131)
- 职业(19134)
- 融(15380)
- 金融(15380)
- 业经(13716)
- 财经(13378)
- 经济研究(13292)
- 业(13284)
- 技术教育(12575)
- 职业技术(12575)
- 职业技术教育(12575)
- 坛(12170)
- 论坛(12170)
- 图书(11845)
- 版(11712)
- 经(11624)
- 统计(11555)
共检索到350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覃玉荣
从我国物流产业和物流工程人才结构短缺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物流工程实践型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及其教育培养问题,首先结合物流工程的行业特征给出了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物流工程实践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内涵阐释,最后结合物流工程行业特征、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状况等构建了物流工程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教育培养体系,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炳生 陈志刚
主动适应现代工程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以责任心为灵魂,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具有综合和集成多种相关领域知识的能力,踏实肯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江苏工业学院在这些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校30年来,初步建立起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慧 罗毅平 唐勇奇 徐运保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十大专项改革试点任务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专业认证作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
工程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新宇
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对建设创新型高校意义和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进行了顶层设计,从大学生三个模式(Three-Patterns)、四个阶段(Six-Stages)、三个层次(Four-Levels)构成广谱式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模型,简称"PSL"模型。
关键词:
高等大学生 创业实践教育 “PSL”模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延保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人才。于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被提上重要日程。在此进程中,能否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组织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能否以彻底摒除扼杀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全面改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正在成为高教界内外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与此相呼应,本刊组织了这组文章,旨在对相关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思考与探讨有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德仿 王旭华 阳程
我国工程教育科学化问题比较严重,对于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深化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改革,是大众化阶段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框架结构,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强化能力综合实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在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能力培养 教学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不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论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养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徐玲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加剧,企业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针对这一趋势,就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障过程展开研究。以培养目标和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培养的流程,从六个阶段对该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施,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有效地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并具备相应实践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荣辉 幸昆仑
"双创"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地方经济、产业及企业发展,以及技术技能积累等培养专业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责,新形势下还应积极为"双创"战略的实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双创人才的需求,T型双创人才能力结构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切入点,基于此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学分体系、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条件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本科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60多年办学历史,提出了"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第一个"三"是办学定位的"三型",即精英型教育、特色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第二个"三"是培养目标的"三化",即大学生全面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最大化成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桑海涛
我国高校工程学在发展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工作环境的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对高校工程教学而言,深入研究相应的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特点等要素,从制定总体教学目标、调整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加强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构建合理可行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我国高校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工程教学 创新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制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蕾
本文根据"3+2"职教师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为契机,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教师资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罗代忠 刁善会
为克服"去工程化"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坚持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素质为特征、以课外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工程化特征显著的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回归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
回归 工程实践 工程项目 校企合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曲永印 孙丽霞 解成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地方院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主要工作在生产一线,只有对工程人才所具有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并以此为核心和目标进行培养,才能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素英 马妍 陈学军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这种概念上的"热"与本科生就业市场的"冷",迫使高等教育必须思考如何培养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如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以生物企业中高层管理和技术骨干为调查对象,从企业用人角度分析毕业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相应改革设想。
关键词:
生物产业 能力 素质 人才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