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64)
- 2023(3745)
- 2022(3142)
- 2021(2769)
- 2020(2290)
- 2019(5117)
- 2018(4907)
- 2017(9995)
- 2016(5162)
- 2015(6252)
- 2014(6222)
- 2013(6231)
- 2012(5225)
- 2011(4372)
- 2010(4341)
- 2009(3825)
- 2008(3613)
- 2007(3317)
- 2006(2915)
- 2005(2443)
- 学科
- 济(27785)
- 经济(27772)
- 业(14376)
- 管理(12179)
- 中国(10064)
- 企(9831)
- 企业(9831)
- 方法(9609)
- 地方(9357)
- 农(8793)
- 产业(8498)
- 数学(8446)
- 数学方法(8392)
- 业经(8116)
- 农业(6229)
- 地方经济(5404)
- 劳(5176)
- 劳动(5159)
- 结构(5091)
- 技术(4822)
- 学(3834)
- 贸(3733)
- 贸易(3731)
- 产业结构(3690)
- 环境(3553)
- 易(3522)
- 财(3319)
- 人口(3296)
- 发(3232)
- 和(3202)
- 机构
- 学院(76240)
- 大学(72038)
- 济(34749)
- 经济(34181)
- 管理(29871)
- 理学(26270)
- 理学院(25944)
- 管理学(25524)
- 管理学院(25392)
- 研究(25099)
- 中国(16489)
- 科学(15491)
- 京(15297)
- 财(12330)
- 所(11993)
- 经济学(11097)
- 研究所(11044)
- 江(10984)
- 中心(10884)
- 业大(10879)
- 农(10844)
- 财经(10420)
- 经济学院(10118)
- 范(9887)
- 师范(9802)
- 经(9359)
- 北京(9315)
- 院(9310)
- 州(8848)
- 经济管理(8560)
- 基金
- 项目(54895)
- 科学(44589)
- 基金(40181)
- 研究(39260)
- 家(34643)
- 国家(34417)
- 科学基金(30548)
- 社会(26945)
- 社会科(25917)
- 社会科学(25913)
- 省(22900)
- 基金项目(22444)
- 自然(19213)
- 自然科(18789)
- 自然科学(18786)
- 自然科学基金(18388)
- 划(18362)
- 教育(16434)
- 资助(15366)
- 编号(14426)
- 发(13937)
- 重点(12060)
- 创(11878)
- 发展(11757)
- 展(11590)
- 国家社会(11499)
- 创新(11173)
- 部(10991)
- 课题(10388)
- 成果(10090)
共检索到104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勇 刘永 龚科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在地域间大规模转移与产业集聚水平差距的扩大,本文通过构建基于物流园区空间吸引的引力模型明确引力模型中的"质量"与劳动力转移率的关系,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态构建了劳动力转移和产业集聚模型,从物流园区空间吸引的视角分析劳动力转移与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模型仿真分析运输成本、劳动力转移率、劳动力产品收益间接效用函数幂指数、不同地区间制造业产品产出比关系,发现物流园区空间吸引力与劳动力转移率之间具有正的相关性,运输成本与产业集聚效应之间具有负的相关性,而劳动力转移率对产业集聚效应和劳动力产品收益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姚林如 李莉
伴随着每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针对此现象,文章在探讨产业集聚机理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所带来的效应。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若考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摩擦时,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率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差距均可能会出现增大的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永良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周勇 马元洁
针对我国物流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低水平重复建设、高闲置浪费等现象,将产业集聚的动因引入到物流园区的选址影响因素中,选取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因素和产业环境三个一级指标,构建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为例,运用层次聚类算法对其物流选址规划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关键词:
物流园区 选址 产业集聚 指标体系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建中
分析了我国海产品物流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物流园区是我国海产品物流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促进我国海产品物流园区发展,从产业集聚视角,构建了以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行政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并为我国海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海产品 物流园区 产业集聚 公共服务平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卿诚浩
文章采用2012年全国1 931个县的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工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农业机械化、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和教育涵盖率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不稳健。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劳动力转移 分位数回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卿诚浩
文章采用2012年全国1 931个县的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工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此外,农业机械化、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和教育涵盖率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不稳健。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劳动力转移 分位数回归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冯伟 浦正宁 徐康宁
劳动力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劳动力的两个层面,即单位劳动力成本和人力资本,实证研究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质量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单位劳动力成本对外商直接投资均具有门槛效应,且沿海地区的门槛值要低于内陆地区,这意味着沿海地区在引资过程中更容易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人力资本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结构效应,即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对吸引外资会产生异质性的作用结果。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科进 蔡云芝 包尚艳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运用2006~2014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针对劳动力成本变动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的变动与我国FDI的吸引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关系,并且这种负相关的程度在东、中、西不同区域上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区域,合理调整外资利用的目标和政策,对于我国培育利用外资新优势,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外商直接投资 随机效应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英龙 张国平
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耦合已经成为区域内资源整合一种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本区域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耦合的动力。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欲实现快速和高质量的耦合,却需要依赖于一定条件,京津冀需在推动三地协同发展中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清 陈旭
本文使用2004年-2009年我国28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劳动力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关系的视角,对我国城市劳动力集聚规模是否达到最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我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同劳动投入呈现倒U关系,不同产业类型城市的最优劳动力集聚规模并不相同。与估算出的劳动力集聚的最优规模相比,我国大部分城市并没有达到劳动力集聚的最优规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分析显示,我国需求扩张政策带来的工资上涨效应大于劳动力集聚效应,且需求扩张政策带来的劳动力集聚效应有个极值,因此,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所"提倡"的投资扩张政策很难使我国城市达到劳动力集聚的最优规模。
关键词:
劳动力集聚 最优规模 工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德昭
已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文献大多建立在双边框架内,从空间效应角度的研究还少有涉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视角和"第三方效应"的理论基础,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对FDI集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空间计量检验结果表明,由于FDI产业集聚和本地市场效应形成的累积循环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马太效应"。"第三方效应"在时空上均显著存在,但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略有差异。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可通过具有"适度梯度"的引资政策、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大推动战略"等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两极分化的局面,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建杰
根据对河南11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主动融入分工经济,其地域选择倾向于"省外"多于"省内",但"省外"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省内"则主要集中于"县外市内",且随转移半径的增加,劳动力的性别、婚姻、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网络、劳均耕地、所处区位及其分工参与度等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程度总体减弱。同时,劳动力外出就业趋同产生的就业集聚效应显著,劳务收入明显提高,但以自组织途径为主的转移模式难以改变其职业层次偏低和"城市边缘人"身份等窘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春超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 ,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 ,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 ,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 ,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 ,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 ,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在转移过程中 ,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 ,同时 ,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 ,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收入差异 劳动力流动性 就业集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培鑫 张学良
在城市群日益崛起的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集聚经济空间从城市向城市群的扩展。城市群的发展体现了生产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再到城市聚集的延伸,能够实现要素在超越单一城市的城市体系内流动和整合,从而形成一种空间外部经济效应,经济主体不仅会受到本地集聚的影响,也会享受到由群内其他城市的共同集聚所带来的好处。通过构建一个考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上下游关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框架,我们对此进行了解释。将城市群空间数据与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本文从城市群工资溢价的视角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除了所在城市自身的规模,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形成的集聚规模也能够产生显著的收入溢价,规模扩大一倍,劳动力收入会提高6.7%~8.0%,将城市群集聚规模在中心与非中心城市、不同地理空间分解并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这种影响仍都显著存在,另外分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不同技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样本都能够从中受益。文章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产业功能的跨城市分工及其相互关联、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市场的一体发展以及由多中心带来的对拥挤效应的缓解是城市群集聚空间外部性的重要来源。从本文结论出发,我国区域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城市群的集聚优势,依托城市群的空间主体作用加强国内大循环,不断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城市群 集聚经济 工资溢价 空间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