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8)
- 2023(14195)
- 2022(12075)
- 2021(10968)
- 2020(9567)
- 2019(21768)
- 2018(21439)
- 2017(41907)
- 2016(22582)
- 2015(25576)
- 2014(25512)
- 2013(25191)
- 2012(22967)
- 2011(20385)
- 2010(20042)
- 2009(18413)
- 2008(17838)
- 2007(15907)
- 2006(13552)
- 2005(11636)
- 学科
- 济(102674)
- 经济(102591)
- 管理(61102)
- 业(59872)
- 方法(48062)
- 企(46875)
- 企业(46875)
- 数学(43325)
- 数学方法(42826)
- 农(27840)
- 地方(25059)
- 中国(24299)
- 财(22905)
- 业经(21930)
- 学(19446)
- 农业(18781)
- 贸(17030)
- 贸易(17024)
- 易(16459)
- 制(14739)
- 环境(14713)
- 务(14376)
- 财务(14314)
- 财务管理(14281)
- 技术(14104)
- 地方经济(13957)
- 产业(13834)
- 和(13771)
- 企业财务(13289)
- 理论(13129)
- 机构
- 学院(321144)
- 大学(317696)
- 济(134553)
- 经济(131910)
- 管理(125844)
- 理学(109932)
- 理学院(108687)
- 管理学(106668)
- 管理学院(106082)
- 研究(105400)
- 中国(77217)
- 科学(67106)
- 京(65830)
- 财(57340)
- 农(56412)
- 所(52791)
- 业大(50613)
- 中心(50214)
- 研究所(48544)
- 江(47654)
- 财经(46951)
- 农业(44524)
- 经(42621)
- 经济学(41945)
- 范(41065)
- 师范(40625)
- 北京(40043)
- 经济学院(38295)
- 院(38078)
- 州(37620)
- 基金
- 项目(226110)
- 科学(179024)
- 基金(165072)
- 研究(160932)
- 家(144573)
- 国家(143455)
- 科学基金(123944)
- 社会(103452)
- 社会科(98408)
- 社会科学(98379)
- 省(91080)
- 基金项目(88149)
- 自然(81404)
- 自然科(79565)
- 自然科学(79544)
- 自然科学基金(78129)
- 划(75478)
- 教育(73563)
- 资助(67462)
- 编号(64312)
- 重点(51317)
- 发(50296)
- 成果(49949)
- 部(49169)
- 创(47128)
- 创新(44172)
- 课题(43918)
- 科研(43815)
- 国家社会(43302)
- 计划(42265)
- 期刊
- 济(138721)
- 经济(138721)
- 研究(84524)
- 中国(55389)
- 学报(51263)
- 农(49637)
- 科学(47065)
- 财(44330)
- 管理(42817)
- 大学(38424)
- 学学(36583)
- 农业(34228)
- 技术(31229)
- 教育(26510)
- 业经(23964)
- 融(23221)
- 金融(23221)
- 经济研究(22859)
- 财经(22290)
- 经(19328)
- 问题(19095)
- 业(18539)
- 统计(18116)
- 技术经济(17009)
- 策(16346)
- 资源(15734)
- 版(15482)
- 商业(15207)
- 决策(14873)
- 科技(14806)
共检索到449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舒辉 周熙登 林晓伟
笔者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中国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物流产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的Moran'I指数,确定了两者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03年与2011年Moran'I指数散点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SLM,SEM和SDM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不仅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促进周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物流产业集聚会通过专业化效应、外部性等途径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物流产业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秉镰 武鹏 刘玉海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在1997—2007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001—2007年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共带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11.075%,占TFP整体增幅的59.100%,其中,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在上述贡献中,来自直接效应的部分较小,仅占25.700%,而来自空间外溢效应的部分则高达74.300%;就分时段的估计结果来看,2001—2007年铁路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199...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文龙
本文基于2003-2014年中国东部9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区位熵计算了东部城市传统商业集聚和多元商业集聚的程度,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估算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探索不同商业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倒U型,其中技术效率变动是主要推动因素;相比于传统商业集聚,东部城市的多元商业集聚程度显示了一定的弱化现象,但多元商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仍然大于传统商业集聚,而且这种贡献是通过提升城市技术效率进行传导,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海平 王岳龙
针对大多数研究文献往往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29个省区1991~2008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绝大部分省区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3)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程度、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就业人员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健
文章尝试性地以金融相关比率为产出变量,以金融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贷款余额为投入变量,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市场化对其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997-2011年间,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市场化在2002-2006年间并没有促进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呈现出与之负相关的关系;在其它时期,市场化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效率是市场化发展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的路径。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林春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分别对我国2000~2013年间的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和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指数进行测度,运用两阶段系统矩估计方法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金融产业集聚与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产业集聚对我国金融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却起到抑制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东部金融集聚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而对金融业技术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中西部金融集聚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抑制作用,而对金融业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最后,针对上面结论,提出不同地区金融集聚促进金融业全要素生...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鄢曹政 殷旅江 何波
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2020年面板数据,探析物流业集聚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利用区位熵法和DEA-Malmquist模型对物流业集聚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根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不高,地区间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稳增长,全局空间相关性较弱,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性且呈现出随时间变化加强的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并不完全符合;物流业集聚对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开放程度、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为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从构建物流集聚高地、促进物流省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物流业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促进两业协同、绿色、健康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艳萍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春
文章使用2000-2014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的方法探讨产业集聚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又因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由其内部构成要素金融业技术进步和金融业技术效率决定,进一步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两者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从全国层面来看,产业集聚对我国金融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金融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却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只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鹿坪
该文以中国2004-2015年期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没有产生拥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显著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拥挤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影响主要通过抑制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鹿坪
该文以中国2004-2015年期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没有产生拥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显著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拥挤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影响主要通过抑制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影响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两条途径实现的。(3)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Jacobs外部性有助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胜会 李红锦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描述了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程度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省级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要素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研究。笔者发现最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率增长为负,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增长为正。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因此,合理引导要素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使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是提升集聚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推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珏 宋文飞 韩先锋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莉娟
本文基于2009-202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物流产业集聚对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物流产业集聚对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向推动作用,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更换解释变量及被解释变量衡量方法、剔除异常值后依旧稳健。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显示,物流产业集聚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对大型城市、东部地区城市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作用较为显著。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建波 张丽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