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34)
2023(20528)
2022(17520)
2021(16132)
2020(13893)
2019(31321)
2018(30967)
2017(59741)
2016(32767)
2015(36579)
2014(35789)
2013(35585)
2012(32535)
2011(29136)
2010(29241)
2009(27519)
2008(27352)
2007(24519)
2006(21799)
2005(19716)
作者
(96808)
(80602)
(80451)
(76169)
(51373)
(38741)
(36273)
(31428)
(30656)
(28911)
(27457)
(27266)
(25965)
(25871)
(25366)
(24733)
(24077)
(23953)
(23232)
(23224)
(20282)
(19943)
(19747)
(18526)
(18070)
(18038)
(17966)
(17916)
(16300)
(15972)
学科
(133465)
经济(133286)
(110913)
管理(106176)
(97647)
企业(97647)
方法(59830)
数学(49076)
数学方法(48413)
(40048)
(38544)
业经(37504)
中国(34457)
(29524)
(28077)
(27145)
财务(27045)
财务管理(27002)
农业(26248)
企业财务(25570)
地方(25265)
技术(24859)
理论(24287)
(23601)
贸易(23587)
(22905)
(22490)
(21114)
(21056)
银行(20976)
机构
学院(467708)
大学(466211)
(186961)
管理(183654)
经济(183075)
理学(158240)
研究(157246)
理学院(156468)
管理学(153504)
管理学院(152670)
中国(119382)
(100356)
科学(99496)
(88271)
(85763)
(80429)
业大(74302)
研究所(73073)
(70879)
中心(70657)
财经(69501)
农业(67695)
北京(63170)
(63134)
(57709)
(57110)
师范(56967)
(56384)
经济学(55853)
财经大学(51426)
基金
项目(315260)
科学(247450)
基金(228803)
研究(224304)
(201791)
国家(200120)
科学基金(171538)
社会(141570)
社会科(134238)
社会科学(134204)
(124904)
基金项目(120681)
自然(113946)
自然科(111304)
自然科学(111272)
自然科学基金(109300)
(104372)
教育(102174)
资助(95123)
编号(89071)
成果(71539)
重点(71147)
(68226)
(68180)
(67184)
创新(63248)
课题(62117)
科研(60542)
计划(58490)
国家社会(58214)
期刊
(209171)
经济(209171)
研究(135390)
中国(92674)
学报(80316)
(78283)
管理(72760)
科学(71709)
(70355)
大学(60368)
学学(57342)
农业(53387)
教育(47262)
技术(41965)
(41493)
金融(41493)
业经(35688)
财经(34693)
经济研究(33402)
(30284)
(29866)
问题(26884)
技术经济(24344)
科技(23877)
(23344)
现代(21549)
商业(21401)
图书(21303)
统计(21290)
理论(21149)
共检索到695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佳乐  杨睿娟  
当前,物流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同时趋于在地理位置、资本、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实现集聚。产业集聚发展将促进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而不同维度的创新网络结构均能从不同方面影响颠覆型创新。然而,部分物流企业并不重视研发创新,亦未能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基于此,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创新网络集中度、稳定性和结构洞节点影响物流业颠覆型创新的机制。结果表明:网络集中度、网络稳定性和物流企业处于网络结构洞节点均能显著促进颠覆型创新;网络集中度、网络稳定性和物流企业处于网络结构洞节点均能显著促进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能够显著促进颠覆型创新;利用式学习在网络集中度、网络稳定性和物流企业处于网络结构洞节点对颠覆型创新的作用中起中介效应;探索式学习在网络集中度、网络稳定性对颠覆型创新的作用中起中介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金福  黄雪晴  
针对产业集群与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调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内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发生,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建立创新网络结构、双元性学习、颠覆性创新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以上海"张江药谷"医药行业134家企业、研究机构等作为调研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专利分析收集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发现,"张江药谷"医药行业创新网络结构的位置中心性、网络稳定性以及网络结构洞3个网络性质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利用式学习在创新网络结构的位置中心性、网络稳定性以及网络结构洞与颠覆性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探索式学习在位置中心性、网络稳定性与颠覆性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在网络结构洞与颠覆性创新之间没有中介效应。以期对帮助企业通过改善创新网络结构、促进颠覆性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安志东  吴文兴  
颠覆性创新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相关领域追捧。文章以价值网络视角为基础,从价值的多个层面,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来源等内容对颠覆性创新理论进行了论述。同时,文章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络视角下的颠覆性创新分析框架,进而选取圆通速递有限公司为案例,并按照价值控制塔的逻辑关系探究了物流企业如何进行颠覆性创新,进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最后,文章得出客户的价值主张是物流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物流企业要紧跟智能化、绿色化等发展方向,从而在引进颠覆性技术进行颠覆性创新的活动的同时实现健康、稳定、持久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余佳群  
本文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从产业集群和集群创新出发,在介绍集群创新网络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集群创新网络是由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围支撑网络构成,并通过对模仿追赶效应、拉拢效应、挤压效应和集群学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樊志文  张剑渝  邓广宽  
颠覆性创新逐渐成为后发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讨后发企业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种战略导向下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构建营销能力以组织敏捷性为中介影响颠覆性创新的研究模型,进一步分析后发企业认知合法性的调节作用。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为调研对象,并对19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后发企业由外而内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内而外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存在倒U型影响;组织敏捷性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颠覆性创新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合法性正向调节了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组织敏捷性间的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赫连志巍  李思  薛传佳  
在集群创新网络中,核心节点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其他企业更强,研究核心节点企业创新能力传递对于集群升级至关重要。本文提出创新网络核心节点企业创新能力传递强度概念,并构建其概念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网络核心节点企业创新能力传递强度对集群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创新能力传递速度和创新能力传递深度对集群升级促进作用显著;集群其他节点企业创新吸收能力调节了创新网络核心节点企业创新能力传递强度与集群升级的关系,并指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阳春  欧春尧  戴海闻  张光宇  
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制度基础理论构建企业颠覆性创新研发联盟网络,并探讨其网络特征、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颠覆性创新领域,研发联盟中企业的网络密度会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而关系强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制度环境在颠覆性创新研发联盟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中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区域创新投入虽然缓解了网络密度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但也降低了关系强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够降低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负向影响,还能够提升关系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金凤  蔡豪  冯立杰  岳俊举  
颠覆式创新是新创企业立足市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工具,新创企业可以通过价值网络构建实现颠覆式创新。企业能力的感知、捕捉、重构等功能使企业能力成为研究价值网络演变的有利视角,因此从企业能力视角入手,基于理论推演和案例解析,构建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价值网络演变路径,由此框定企业层面的价值网络构建举措,明晰开展颠覆式创新不同阶段对于企业差异化能力的要求。最后给出管理启示,旨在为新创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后发赶超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束超慧  王海军  刘俊峰  
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后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利器,构建创新网络成为企业撬动该类创新范式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握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围绕这一关键问题,以模块化为切入视角,以智能语音技术为研究对象,以专利数据为分析手段,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并分析其基本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发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密度低、小世界特征不明显等特点;技术模块化解构与组织模块化设计的双重嵌入,有利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现、突破及应用;整体网络的弱连接、模块化组织网络内部的强连接以及网络异质性,能提高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能性。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林春培   朱晓艳   余传鹏   廖杨月   李海林  
跨界团队在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颠覆性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运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其网络特征与颠覆性创新绩效之间殊途同归的组态路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Incopat专利检索平台无人机领域139999条专利数据,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在专利发明人合作关系数据中识别185个跨界团队,依据社会网络理论遴选跨界团队网络特征变量,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跨界团队进行类型划分,并运用决策树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算法挖掘不同类型跨界团队网络特征对其颠覆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跨界团队共有二元合作、类完全合作和复杂合作3种合作类型,不同跨界团队类型对颠覆性创新绩效影响具有差异性,即类完全合作团队高颠覆性创新绩效占比最高,二元合作团队高颠覆性创新绩效占比最低;(2)合作强度具有普适性,它是影响不同跨界团队形成不同水平颠覆性创新绩效的核心因素;(3)合作强度正向影响二元合作团队颠覆性创新绩效,类完全合作团队的颠覆性创新绩效受聚集系数、合作强度与团队规模的共同影响,而对于合作强度较高的复杂合作团队而言,保持较低的网络密度有利于其提升颠覆性创新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赫连志巍  邢建军  
从生态学和复杂网络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不稳定性、开放性以及随机涨落等自组织特性。根据产业集群生态特性,以Logistic模型对产业集群演化进行描述,通过自组织的动力机制方程描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自组织演化过程,找出集群创新网络自组织演化关键影响因素,构建集群创新网络自组织的演化机制,为改善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提出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珂  王金凤  冯立杰  
颠覆式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实现赶超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价值网络作为开展颠覆式创新的重要工具,其演进过程和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海尔集团为颠覆式创新典型案例,首先厘清了后发企业价值网络的结构:价值主张、价值主体、价值活动、价值关系和价值空间;然后考察了海尔集团实施颠覆式创新的过程,包括起步期、快速成长期、全面赶超期以及转型期四个时期;最后从形态-机理的复合视角构建了面向颠覆式创新的后发企业价值网络演进模型。根据研究成果,后发企业应对其价值网络进行全面梳理、评估,然后针对不同发展时期作出适应性战略调整,调整重点分别为:瞄准顾客消费痛点,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专注积累自身实力,稳步扩大市场份额;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打通外部关系管网;坚持顾客导向的核心,开展跨界融合谋转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荣帅  李庆满  赵宏霞  
平台型企业跨界进入新领域并进行颠覆式创新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趋势。平台企业具有大规模用户资源、跨市场网络效应、先进创新模式等优势,因此其跨界创新行为与传统后发企业创新行为相比有特殊之处。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传统后发企业类似,在位企业拥有的用户安装基础和产品网络外部性仍是平台企业跨界经营与跨界创新的阻碍;与传统后发企业不同的是,除市场突破战略外,技术创新突破战略也对平台跨界经营和跨界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平台企业拥有的大规模用户资源、跨市场网络效应以及先进创新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其跨界产品创新程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春华  
本文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了互补资本影响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的机制,旨在阐明互补资本的重要价值,引导物流企业重视积累互补资本,从而切实将颠覆性创新成果转化为经营绩效。研究结果显示:互补资本(服务型与市场型)能够显著促进物流企业经营绩效提升;颠覆性创新能够显著促进物流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服务型与市场型互补资本均能够显著推进颠覆性创新;在服务型、市场型互补资本与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关系中,颠覆性创新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龙顺  邵云飞  唐小我  
概括了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等性的涵义及判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结构对等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加快、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加强以及便于有关部门的管理及政策指导上。分析了德阳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对等性及对创新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