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55)
2023(16601)
2022(13735)
2021(12451)
2020(10231)
2019(22906)
2018(22410)
2017(42256)
2016(23003)
2015(25666)
2014(25537)
2013(25319)
2012(22878)
2011(20450)
2010(20659)
2009(19604)
2008(19739)
2007(17783)
2006(16089)
2005(14929)
作者
(68175)
(56705)
(56601)
(53249)
(36242)
(27122)
(25428)
(21947)
(21493)
(20325)
(19552)
(18852)
(18389)
(18223)
(17860)
(17211)
(16900)
(16870)
(16378)
(16328)
(14403)
(14113)
(13860)
(13084)
(12853)
(12737)
(12722)
(12677)
(11352)
(11142)
学科
(101555)
经济(101408)
(92796)
管理(84086)
(81945)
企业(81945)
方法(37285)
(33177)
业经(33026)
(32620)
中国(29785)
数学(28570)
数学方法(28306)
(24561)
地方(24235)
农业(23260)
(22856)
财务(22792)
财务管理(22760)
企业财务(21515)
技术(20046)
(18763)
贸易(18746)
(18212)
(17671)
(17294)
(17156)
银行(17113)
(16958)
理论(16765)
机构
学院(335453)
大学(328147)
(140154)
经济(137413)
管理(130664)
研究(112639)
理学(111384)
理学院(110226)
管理学(108718)
管理学院(108088)
中国(88506)
(69776)
(67976)
科学(67298)
(62114)
(57166)
(53252)
财经(52510)
中心(51243)
研究所(51102)
业大(50540)
农业(48632)
(47515)
北京(43950)
(41837)
经济学(41568)
(40759)
(40532)
师范(40023)
财经大学(38453)
基金
项目(217117)
科学(171760)
研究(158269)
基金(156948)
(137149)
国家(135861)
科学基金(117461)
社会(102579)
社会科(97371)
社会科学(97347)
(87769)
基金项目(83121)
自然(75332)
自然科(73596)
自然科学(73575)
自然科学基金(72301)
(72239)
教育(71617)
资助(62799)
编号(62304)
(51120)
成果(49662)
重点(49017)
(48410)
(47015)
(45540)
课题(44626)
创新(44520)
(44109)
国家社会(42402)
期刊
(166586)
经济(166586)
研究(99913)
中国(73261)
(58963)
(55787)
管理(54396)
学报(51043)
科学(48332)
农业(39939)
大学(39331)
学学(37540)
(34387)
金融(34387)
教育(33510)
技术(32443)
业经(30437)
财经(26588)
经济研究(25652)
(23039)
(22891)
问题(21684)
技术经济(17894)
商业(16914)
(16879)
现代(16333)
科技(16112)
(15972)
世界(15923)
财会(15159)
共检索到519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爽  
产业协同集聚可助推资源优化配置,深刻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剖析动态演进趋势。进一步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呈自东向西递减趋势。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既能直接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也能通过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佘凡   王小兵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本文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水平,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莫兰指数探究二者耦合关系及其区域间差异、差异来源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水平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其耦合水平以勉强耦合和初级耦合为主,且表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均衡空间特征;(2)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及外资开放度、创新贡献度是制约各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并呈现出一定集聚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焰  武婷婷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邵慰  
浙江省作为加工制造业的强省,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困境一直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是与加工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浙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却一直被各界所忽视。加工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对于浙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浙江加工制造业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指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短板,并严重制约了浙江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加工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明  
利用2007—2019年我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测度,进而使用系统GMM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线性及非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分地区区位和城市规模样本下,其影响则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东部、中部城市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城市则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大、中型城市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小型城市则作用不显著;且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门槛效应,说明只有跨越低水平门槛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推向更高水平,才能真正释放集聚效能并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验证了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正确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因此,必须持续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注重协同集聚质量,充分挖掘物流人才潜能,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萌  王蒙蒙  
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同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对内外双循环的高效运转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耦合模型评价了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同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石家庄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同发展效率较高,区域内其它城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效率较低。灰色关联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先进制造业人力资本、规模的增加有利于提升与物流业的耦合协同发展效率;物流业规模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则有利于促进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弓宪文  王勇  
制造业和物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两业协调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模型,以全国31个省区2003-2013年间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对其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化看,我国两业耦合协调度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若干波动,总体呈现从低度耦合协调向中、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从空间分异看,我国各省区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指出,应从制造业、物流业、政府及外部环境着手,提升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平   周闻宇   王瑞荣   金湖江  
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呈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从城市层面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较大。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占比很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空间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3)相邻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共同为城市群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同发展提供源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林  
文章根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构建两业联动发展供需耦合系统模型,选取制造业物流需求、物流业服务供给及两业联动外部环境作为研究变量。结合与研究变量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产业供需的角度对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两业联动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两业联动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对全国区域两业联动水平进行分类,得出我国区域两业联动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转弱的趋势,两业联动发展环境的优劣对其联动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按照各地区的两业联动发展特点,针对性地提出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苏涛永  张亮亮  赵鑫  
在测度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及共生度的基础上,检验两业耦合协调度与制造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业共生度的组合构型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基本实现高度耦合协调,正向非对称共生,仍需优化;两业耦合协调度正向促进制造企业生产率,并具有滞后性;相较于两业共生不匹配构型,共生匹配构型更利于提升制造企业生产率;相较于物流业对制造业低共生度低、制造业对物流业高共生度组合构型,物流业对制造业高共生度、制造业对物流业低共生度组合构型下的制造企业生产率更高;随两业双向共生度同步增大,共生匹配构型下的制造企业生产率递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小甜  文宗瑜  
文章基于2015—202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值,并计算两者耦合度,分别检验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耦合度均有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采用更换变量、缩减样本以及工具变量法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增加创新投入和提升人均创利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不存在财务困境的企业及新产品开发经费较高的省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小甜  文宗瑜  
文章基于2015—202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值,并计算两者耦合度,分别检验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耦合度均有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采用更换变量、缩减样本以及工具变量法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增加创新投入和提升人均创利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不存在财务困境的企业及新产品开发经费较高的省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蕾  刘荣增  
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及通过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不管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均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协同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中介效应明显弱于直接效应;第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均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中介效应表现尤其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约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并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