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145)
2023(21589)
2022(18453)
2021(17101)
2020(14482)
2019(33189)
2018(32999)
2017(63906)
2016(34894)
2015(39575)
2014(39720)
2013(39472)
2012(36713)
2011(33255)
2010(33731)
2009(31705)
2008(31902)
2007(28784)
2006(25772)
2005(23581)
作者
(103145)
(85829)
(85501)
(81503)
(55039)
(41075)
(38868)
(33482)
(32482)
(31051)
(29242)
(29020)
(27505)
(27500)
(26910)
(26416)
(25645)
(25530)
(24811)
(24757)
(21456)
(21386)
(21023)
(19600)
(19294)
(19281)
(19176)
(19168)
(17375)
(17108)
学科
(149161)
经济(148971)
(114796)
管理(112664)
(98728)
企业(98728)
方法(63789)
数学(52702)
数学方法(52097)
(44200)
(43953)
中国(40886)
业经(38659)
(32989)
地方(32220)
农业(29491)
(28998)
(28890)
财务(28785)
财务管理(28727)
(27864)
贸易(27847)
企业财务(27214)
(26978)
理论(25316)
(25011)
银行(24948)
(24817)
技术(24447)
(23843)
机构
学院(508607)
大学(507307)
(208031)
经济(203406)
管理(198720)
研究(172492)
理学(169445)
理学院(167561)
管理学(164895)
管理学院(163949)
中国(133359)
(109218)
科学(104354)
(101550)
(88272)
(86070)
(79410)
研究所(79147)
财经(78970)
中心(78454)
业大(73920)
(71484)
北京(69744)
农业(67155)
(66251)
师范(65643)
(63236)
(62134)
经济学(62027)
财经大学(58088)
基金
项目(328437)
科学(257991)
研究(242482)
基金(236942)
(205008)
国家(203184)
科学基金(174681)
社会(152268)
社会科(144265)
社会科学(144228)
(129135)
基金项目(124731)
自然(112726)
教育(111644)
自然科(110038)
自然科学(110009)
自然科学基金(108057)
(107804)
编号(99902)
资助(98375)
成果(82449)
重点(73323)
(72787)
(71791)
课题(69366)
(68666)
创新(63770)
教育部(62452)
科研(62370)
国家社会(61828)
期刊
(241271)
经济(241271)
研究(155579)
中国(104987)
(81143)
(79733)
管理(77111)
学报(77013)
科学(71269)
大学(58578)
教育(57240)
学学(55033)
农业(53917)
(51808)
金融(51808)
技术(46330)
业经(40469)
财经(39533)
经济研究(37237)
(33867)
问题(31467)
(29817)
技术经济(26354)
(25088)
图书(24717)
理论(24107)
现代(23717)
(23419)
商业(23337)
科技(23004)
共检索到781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长森  
应用灰色关联模型,以浙江省胡州市为例,计算了2005-2012年浙江省湖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关联度较强,但制造业不是推动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说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指出浙江省应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鼓励制造业物流外包,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应努力开发增值型和创新型服务,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物流需求与供给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福华  谷汉文  
制造业是满足人类及各经济主体物质需要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是创造国民收入的重要源泉。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物流效率与物流成本问题。中国现代制造业只有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但制造业普遍存在的自营物流模式以及我国物流业较低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为实现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应完善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冯清利  郑红玲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北唐山市为例,在分析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两业联动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千里  张林  申亮  
运用复合系统模型,计算了陕西省制造业子系统与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以此为基础,测算得出陕西全省及按照省域细分的陕北、关中、陕南三个组成区块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而分析了陕西全省及三个组成区块协调度在研究时段的变化态势。结果显示: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贡献最大的序参量是增加值,陕北区块的增加值提升最快;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贡献最大的是投资额,关中区块的投资额保持领先。通过对陕西省及各区块产业协调度的研究分析发现,各区块内产业间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陕西全省协调程度呈现M型变化趋势,两业之间联动关系围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林巧丽  
为分析泉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协同性,以泉州市2011-2020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数据为基础,运用C2R-DEA模型对泉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未达到协同状态。据此提出,为促进泉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制造业的物流外包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技术助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等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琳  刘琛  
探讨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合作的相关背景并指出两业协同合作的意义,提出了标准化对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协同发展影响模型,从操作、战术、战略三个层次说明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互动模式,然后再分析信息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对制造及物流企业的影响来说明标准化战略对两业协同发展的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霞娥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8-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对物流业与制造业集聚水平测算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耦合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但是其时期变化特征并不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同时两行业的集聚水平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及省域差异性。对两行业集聚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测算发现,两行业的集聚水平整体上处于耦合拮抗阶段,但是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并且这一现象在各地区具有普遍性。最后建议要因地制宜发展符合西部经济社会环境的特色产业,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明  
利用2007—2019年我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测度,进而使用系统GMM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线性及非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分地区区位和城市规模样本下,其影响则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东部、中部城市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城市则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大、中型城市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小型城市则作用不显著;且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门槛效应,说明只有跨越低水平门槛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推向更高水平,才能真正释放集聚效能并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验证了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正确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因此,必须持续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注重协同集聚质量,充分挖掘物流人才潜能,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鲁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平稳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制造业与物流业分散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给物价平稳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要规避这种风险,就需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形成稳定物价促进机制,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甘卫华  汪娟  
江西省物流业从21世纪初期开始起步。近年来,得到稳步发展。本文以江西省物流业、制造业二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收集了江西省2000-2006年的制造业生产总值与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数据,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进行了江西省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预测,最后对二者关系建立模型并对其回归结果进行检验和说明。文章通过分析得出:江西省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两者基本符合描述经济增长趋势的逻辑(logistic)模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现代物流的发展,两者基本符合inverse模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海成  秦菲菲  
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制造业的发展急需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但制造业物流外包意愿不足和物流业专业化供给有限,使得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程度较低。文章通过对苏州市制造和物流企业的联动现状分析,提出了鼓励物流外包,提升供给质量,发展战略关系,建立诚信体系和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两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田强  刘岩  李娜  高鸽  
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协同发展关系,探究它们的协调发展水平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及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东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在构建两种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先利用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2010—2019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再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检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结构合理性、城镇化水平、地区创新能力、网络信息化水平对两种产业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010—2019年华东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但六省一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已由基本失调提升至轻微失调。各影响因素中网络信息化水平成为华东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余诸因素对两种产业的耦合协调也具有显著影响。各影响因素相互交互产生了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共同作用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且作用效果显著强于单个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观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为促进华东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