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9)
- 2023(10411)
- 2022(8515)
- 2021(7798)
- 2020(6729)
- 2019(14980)
- 2018(15156)
- 2017(28489)
- 2016(15645)
- 2015(17122)
- 2014(17043)
- 2013(16529)
- 2012(14824)
- 2011(13074)
- 2010(13431)
- 2009(13043)
- 2008(13476)
- 2007(12012)
- 2006(10947)
- 2005(10345)
- 学科
- 业(81021)
- 企(76596)
- 企业(76596)
- 管理(68136)
- 济(63996)
- 经济(63871)
- 财(28950)
- 业经(27356)
- 方法(24876)
- 农(23226)
- 务(21692)
- 财务(21671)
- 财务管理(21648)
- 制(21453)
- 企业财务(20580)
- 数学(17031)
- 体(16916)
- 数学方法(16873)
- 农业(16766)
- 技术(16291)
- 中国(15057)
- 体制(15023)
- 策(14364)
- 划(14186)
- 理论(13068)
- 和(13010)
- 企业经济(12335)
- 经营(12011)
- 银(10902)
- 银行(10886)
- 机构
- 学院(223042)
- 大学(217044)
- 济(94941)
- 经济(93200)
- 管理(90402)
- 理学(76733)
- 理学院(76050)
- 管理学(75205)
- 管理学院(74778)
- 研究(69047)
- 中国(57402)
- 财(51257)
- 京(45037)
- 财经(38854)
- 科学(38632)
- 农(37532)
- 江(36102)
- 经(35234)
- 所(34070)
- 中心(31558)
- 业大(30782)
- 研究所(29834)
- 农业(29016)
- 财经大学(28489)
- 北京(28253)
- 经济学(28142)
- 州(27525)
- 商学(26594)
- 商学院(26352)
- 经济学院(25236)
- 基金
- 项目(139148)
- 科学(111696)
- 研究(104802)
- 基金(102640)
- 家(87588)
- 国家(86760)
- 科学基金(76956)
- 社会(68622)
- 社会科(65041)
- 社会科学(65027)
- 省(55267)
- 基金项目(54177)
- 自然(48721)
- 教育(47694)
- 自然科(47607)
- 自然科学(47588)
- 自然科学基金(46867)
- 划(44511)
- 编号(41539)
- 资助(40950)
- 业(34034)
- 成果(33548)
- 制(33354)
- 创(32535)
- 部(31274)
- 重点(30991)
- 创新(29493)
- 发(29257)
- 课题(28770)
- 国家社会(28547)
- 期刊
- 济(115215)
- 经济(115215)
- 研究(68403)
- 中国(47356)
- 财(46241)
- 管理(40385)
- 农(36738)
- 学报(29444)
- 科学(29223)
- 大学(24449)
- 农业(24439)
- 融(24068)
- 金融(24068)
- 学学(23379)
- 教育(21311)
- 技术(21141)
- 业经(20996)
- 财经(20632)
- 经(17809)
- 经济研究(17175)
- 业(14976)
- 问题(14526)
- 财会(13832)
- 技术经济(12592)
- 会计(11964)
- 现代(11792)
- 世界(11248)
- 贸(11164)
- 商业(10649)
- 经济管理(10432)
共检索到348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建伟 王振山
使用2005—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以《物权法》实施为标志的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物权法》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杠杆率;(2)《物权法》降低企业杠杆率是通过强化物权保护渠道实现的;(3)《物权法》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了企业资本结构。企业是生成金融风险的微观主体,降低企业杠杆率也就相应降低了社会金融风险水平,这为物权制度改革能够降低社会金融风险水平提供了微观证据。因此,应继续加强物权保护,并进一步强化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以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缓释金融风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杠杆率。区分企业杠杆率的期限结构差异后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杠杆率还是长期杠杆率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盈利企业和高杠杆企业中较大。机制分析则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减少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和弱化经营风险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杠杆率。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降低信息产业税收水平、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及适当加强金融监管,有助于提升数字金融发展去杠杆的积极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金涛 岳华
针对企业杠杆高企与结构性扭曲的现状,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数字金融所具有的结构性去杠杆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途径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所有制视角,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非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基于行业视角,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非制造业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基于监管强度视角,有力的金融监管举措能够促进数字金融发挥结构性去杠杆的成效;另外,数字金融亦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负债的水平。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乔小乐 宋林 安磊
在中国去杠杆进程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探讨了企业杠杆水平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因企业产权性质和所属地区差异所表现出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去杠杆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去杠杆对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去杠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向激励作用只显著存在于东部地区,在中部地区表现不明显,在西部地区反而会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产生负向激励。
关键词:
制造业 去杠杆 资金使用效率 产权性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佩瑶 崔建军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1)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并不利于控制杠杆率水平;(2)市场化改革去杠杆的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不利于经济去杠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去杠杆;(3)市场化改革对杠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市场化改革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杠杆率水平。因此,寻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制度均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助于化解我国的杠杆困境。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杠杆率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哲希 王兆瑞 刘玲君 陈彦斌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通常被认为是杠杆率高企的主要原因。由此,降低间接融资占比被视为去杠杆的有效手段。然而,本文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间接融资占比与杠杆率之间关系,并利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之后,认为这一论断有待商榷。(1)间接融资占比与杠杆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而非已有多数研究认为的正相关关系,间接融资占比并非越低越好。(2)间接融资占比与杠杆率之间U型曲线的拐点值会受到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越高,U型曲线的拐点值越高。反之,U型曲线的拐点值越低,间接融资占比上升更容易推动杠杆率上升。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高杠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间接融资占比偏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偏低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相关举措来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更有助于推动中国杠杆率的下降。
关键词:
杠杆率 金融结构 间接融资 资源错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靖
使用中国A股1282家上市公司2002-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分析股权分置改革这一重要制度环境的改善对管理层持股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前,管理层是否持股以及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较弱,无论使用总资产收益率指标、权益收益率指标还是销售利润率指标。不过,当把制度环境置于模型中,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经营业绩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且其对财务业绩的敏感性也增强。这表明制度环境的改善是管理层持股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重要调节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钟高 辛明璇
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证券分析师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决策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司治理机制要回答的问题。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会降低企业金融化总体水平,融资约束与第一类代理成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股东监督和商业信用融资程度低的情况下,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而金融资产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检验则发现,分析师跟踪与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在“脱虚向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析师的治理效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有效防范金融化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詹婧 李晓曼 杨涛
本文利用"中国雇主一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2012)"数据,采取多层线性模型和logit回归分析影响员工选择劳资纠纷消解渠道的因素。研究发现,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都有助于员工选择内部渠道解决劳资纠纷,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对员工选择劳资纠纷解决渠道的偏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下,职工代表由员工选举会有助于这项参与制度在内部消解劳资纠纷中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完善员工参与制度运行的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欣 侯德帅
要素成本上升已成为侵蚀我国企业竞争优势、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要素成本上升的系统性和外部性特征,探索更有效的外部解决机制显得尤为关键。据此,本文从营商环境建设视角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粘性,优化成本管理,而这主要源于优化营商环境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源调整成本、降低需求不确定性和提升政府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营商环境优化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各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成本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博文 李成明 张伟广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入,探讨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面板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城市平均坡度作为城市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系统探讨城市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复活以及退出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产业集聚显著降低城市僵尸企业数量与资产占比,对僵尸企业处置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僵尸企业处置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异质性,对非国有僵尸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以及年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通过预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以及退出市场三条渠道实现的。此外,产业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作用显著降低城市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机制在以上三条渠道中均显著;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外部性发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产业集聚通过补贴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完善集聚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减少集聚区政府补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手段淘汰僵尸企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娟 刘梦洁 潘梓桐
本文基于2003—2020年上市企业数据及三批次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两业融合”视角下服务外包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效果及路径。研究发现:服务外包发展对制造业企业OFDI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此研究结果依然成立。考虑企业层面及OFDI区位特征因素后的分样本回归结果存在异质性。“两业融合”视角下服务外包借助数智化要素投入效应、服务化产出提升效应对制造业企业OFDI发挥促进作用。使用行业层面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服务外包对投入服务化程度较低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具有促进作用,对投入服务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则会产生挤出效应。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外包对数字化投入程度较高及较低的两类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亦会产生负向影响:前者同样表现为挤出效应,后者则表现为数字化投入较低的制造业企业对服务外包政策的响应不足。本研究对高水平开放下“两业融合”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多元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雪松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雪松 唐英伦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是否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实证结果显示,《物权法》出台后,与固定资产占比较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显著降低。进一步,与《物权法》出台通过扩大可抵押资产范围、加强债权人保护等渠道降低企业债务成本的经济直觉一致,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表现出丰富差异性:其一,与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相比,《物权法》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相对更大;其二,与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物权法》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相对更大;其三,与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相比,对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而言,《物权法》对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相对更强。这些基于中国经济实践的经验证据识别并揭示出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促使企业债务成本下降的作用机理,从而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雪松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践的经验研究,识别出法律影响金融的因果关系,并厘清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产生的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为"法与金融"领域提供了新证据,对进一步完善法律以有效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