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404)
- 2023(23531)
- 2022(19598)
- 2021(18262)
- 2020(15544)
- 2019(35321)
- 2018(35089)
- 2017(66157)
- 2016(36242)
- 2015(40424)
- 2014(40149)
- 2013(39289)
- 2012(35729)
- 2011(32016)
- 2010(32196)
- 2009(30202)
- 2008(29389)
- 2007(26028)
- 2006(23072)
- 2005(20673)
- 学科
- 济(138178)
- 经济(137981)
- 业(115033)
- 管理(112135)
- 企(100446)
- 企业(100446)
- 方法(60721)
- 数学(49976)
- 数学方法(49297)
- 财(43751)
- 农(42316)
- 中国(41688)
- 业经(39002)
- 制(34323)
- 融(30775)
- 金融(30767)
- 银(30331)
- 银行(30248)
- 学(30099)
- 务(29295)
- 财务(29200)
- 财务管理(29147)
- 行(29006)
- 农业(28970)
- 企业财务(27697)
- 地方(27230)
- 理论(26653)
- 体(24866)
- 贸(24315)
- 贸易(24296)
- 机构
- 学院(505846)
- 大学(504684)
- 济(197808)
- 管理(193828)
- 经济(193443)
- 研究(170200)
- 理学(166031)
- 理学院(164167)
- 管理学(160976)
- 管理学院(160064)
- 中国(133771)
- 京(108073)
- 科学(107177)
- 财(97265)
- 农(92617)
- 所(86744)
- 业大(79570)
- 研究所(78657)
- 中心(78628)
- 江(77199)
- 财经(76149)
- 农业(72643)
- 经(69236)
- 北京(68004)
- 范(64681)
- 师范(63839)
- 院(62046)
- 州(61553)
- 经济学(59693)
- 财经大学(56465)
- 基金
- 项目(341413)
- 科学(266572)
- 基金(246280)
- 研究(244874)
- 家(217222)
- 国家(215367)
- 科学基金(183844)
- 社会(153270)
- 社会科(145099)
- 社会科学(145063)
- 省(134371)
- 基金项目(129868)
- 自然(121249)
- 自然科(118385)
- 自然科学(118346)
- 自然科学基金(116208)
- 教育(113565)
- 划(113024)
- 资助(101350)
- 编号(98731)
- 成果(80535)
- 重点(77269)
- 部(74142)
- 发(72103)
- 创(71600)
- 课题(69304)
- 创新(66641)
- 科研(65609)
- 大学(63624)
- 国家社会(63186)
- 期刊
- 济(220579)
- 经济(220579)
- 研究(147557)
- 中国(104080)
- 学报(87379)
- 农(85257)
- 财(78932)
- 科学(76895)
- 管理(76145)
- 大学(66324)
- 学学(62842)
- 农业(57053)
- 教育(57031)
- 融(54919)
- 金融(54919)
- 技术(45449)
- 财经(38020)
- 业经(37461)
- 经济研究(34257)
- 经(32691)
- 业(31529)
- 问题(28819)
- 版(26181)
- 科技(24299)
- 技术经济(23827)
- 理论(22766)
- 业大(22762)
- 现代(22565)
- 图书(22326)
- 财会(22060)
共检索到760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卢现祥 马振邦
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之一,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企业实施长期性的经营计划与安排。本文基于2007年《物权法》颁布的外生冲击,选取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民营企业数据,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并检验了物权制度改革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因果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物权法》颁布后,固定资产占比更低的企业金融化程度显著下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物权法》颁布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增强企业实业投资水平,有效弱化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金融化的弱化效应呈现一定差异:《物权法》颁布对企业金融化的弱化效应在法律执行效率较高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更为显著,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产权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因素,为产权激励效应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的新证据。同时,对我国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持续优化的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助力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翟 王文晓
2007年中国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笔者以2005—2013年间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中国《物权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实证检验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变化,揭示二者的影响关系及其机理。结果证实:中国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显著推动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提升,其间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改善融资约束。担保物权制度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调整企业负债期限结构和改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三个渠道缓解融资约束并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以来自中国《物权法》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揭示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机理,拓展了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丰富了“法与贸易”研究领域的现有文献,为通过法律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雪松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钱雪松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践的经验研究,识别出法律影响金融的因果关系,并厘清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产生的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为"法与金融"领域提供了新证据,对进一步完善法律以有效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钱雪松 代禹斌 陈琳琳 方胜
本文以《物权法》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现金持有。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后,与固定资产占比较高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显著下降。进一步地,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与融资约束较小企业相比,法律改革对融资约束较大企业现金持有的降低作用更显著。这揭示出,以扩大担保财产范围、完善担保物权设定实现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从而降低了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的现金持有。本文揭示出法律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因素,同时利用法律改革引致融资约束冲击的差异性识别出企业的现金持有动机,这对理解我国企业流动性管理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晓帆 宋子龙
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文章考察审计师是否能识别2007年《物权法》实施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变化并做出反应。研究发现,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低的企业在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后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师变更均会加强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文章利用《物权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从审计师这一外部监督者的角度考察其经济后果,识别了法律影响审计师行为的因果关系,扩展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研究的同时,也对完善和推进担保物权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国柱 吕杨
环境规制和市场融资是影响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环保法》的实施对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是否产生影响?文章以2015年新《环保法》颁布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2—2021年3 743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新《环保法》对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途径。研究表明,新《环保法》的实施显著缓解了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新《环保法》的实施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而缓解了重污染企业的融资约束。该研究结论为重污染企业制定环保战略提供了参考,有利于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雪松 唐英伦 方胜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是否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实证结果显示,《物权法》出台后,与固定资产占比较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显著降低。进一步,与《物权法》出台通过扩大可抵押资产范围、加强债权人保护等渠道降低企业债务成本的经济直觉一致,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表现出丰富差异性:其一,与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相比,《物权法》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相对更大;其二,与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物权法》对企业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相对更大;其三,与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相比,对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而言,《物权法》对债务成本的降低作用相对更强。这些基于中国经济实践的经验证据识别并揭示出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促使企业债务成本下降的作用机理,从而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波 张鹤影 伍玥
我国实体企业低碳绿色发展对气候治理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巴黎协定》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碳风险冲击对碳密集型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巴黎协定》实施引致的碳风险冲击显著抑制了我国碳密集型企业金融化,表明碳风险冲击能够促使企业资产配置回归实体业务,注重低碳绿色发展;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碳风险冲击通过增加企业环境资本支出和企业创新投入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风险冲击提高了实体业务利润率,且抑制企业金融化是其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经济发达和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地区,碳风险冲击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文章丰富和发展了气候政策经济后果研究,为引导碳密集型企业低碳绿色发展和“脱虚向实”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
《巴黎协定》 碳风险 实体企业金融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范润 孙雪娇
本文基于避税代理观理论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动因,以“金税三期”刻画企业避税活动的减少并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减少避税活动可以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具体检验其影响机制发现,减少避税活动通过降低企业可支配现金流和代理成本两条路径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进一步证据显示,在税收征管强度较高、分析师关注度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高以及管理层持股激励较高的情境下,减少避税活动能够更为显著地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结论对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财税金融制度、引导企业“脱虚向实”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静
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我国主要经济聚集区域的天气常态,空气污染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文章利用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三次修订版)》首次将雾霾主要来源物的PM2.5纳入各地环保考评范畴这一准自然实验,考察了政治成本对企业微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PM2.5指标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三次修订版)》后,重污染企业出于政治成本动机进行了显著向下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且这种效应在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关键词:
政治成本 雾霾规制 真实盈余管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冯祯祯 崔凡 邓兴华
生产链长度反映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生产的复杂程度和分工地位。本文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在梳理特征事实与理论机理后,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人口流动对企业生产链长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在促进人口流动方面有较大突破,但大部分外来人口仍面临落户困境,且受教育程度有限;其次,实证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缩短了企业的生产链长度,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引致的人口主要流入了低生产率企业,只有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才能显著延长企业生产链长度;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影响主要表现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较高的城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宜峰 张思源
资本市场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在经济“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下,文章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20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显著抑制了标的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沪港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水平抑制投机动机,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经营风险抑制储蓄动机,进而降低企业金融化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中更加明显。研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后果的相关文献,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许晨曦 牛志伟 董启琛
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出发,建立理论模型刻画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下企业融资行为决策过程,并以2009—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有利于提高企业外部融资总额,主要表现为权益融资,其原因是自贸试验区政策带来的制度环境变革改善了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缓解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好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效果更为明显,并最终使得企业间同行借贷规模有所上升,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优化资本市场信息传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