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3)
- 2023(6233)
- 2022(5195)
- 2021(4671)
- 2020(3852)
- 2019(8726)
- 2018(8638)
- 2017(15923)
- 2016(8340)
- 2015(8924)
- 2014(8485)
- 2013(8419)
- 2012(7781)
- 2011(6895)
- 2010(6901)
- 2009(6498)
- 2008(6277)
- 2007(5884)
- 2006(5063)
- 2005(4525)
- 学科
- 业(33683)
- 管理(31533)
- 济(30417)
- 经济(30381)
- 企(29501)
- 企业(29501)
- 技术(14496)
- 方法(13537)
- 技术管理(11532)
- 数学(11233)
- 数学方法(11137)
- 中国(10336)
- 财(9851)
- 农(8757)
- 业经(8007)
- 学(7116)
- 务(7000)
- 财务(6995)
- 财务管理(6986)
- 企业财务(6777)
- 农业(6400)
- 理论(6110)
- 制(5995)
- 劳(5691)
- 劳动(5674)
- 贸(5175)
- 贸易(5170)
- 划(5153)
- 银(5114)
- 银行(5087)
- 机构
- 大学(116678)
- 学院(116147)
- 济(48083)
- 经济(47205)
- 管理(46242)
- 理学(40281)
- 理学院(39891)
- 研究(39428)
- 管理学(39267)
- 管理学院(39058)
- 中国(29299)
- 科学(24572)
- 京(24339)
- 财(21439)
- 农(20109)
- 所(19786)
- 江(18269)
- 研究所(18054)
- 业大(17822)
- 中心(17760)
- 财经(17129)
- 农业(16023)
- 经(15691)
- 北京(15104)
- 经济学(14786)
- 院(14739)
- 州(13992)
- 范(13958)
- 师范(13698)
- 商学(13445)
- 基金
- 项目(80973)
- 科学(65289)
- 基金(59504)
- 研究(57566)
- 家(53308)
- 国家(52834)
- 科学基金(45760)
- 社会(37774)
- 社会科(35847)
- 社会科学(35840)
- 省(32864)
- 基金项目(31323)
- 自然(30522)
- 自然科(29904)
- 自然科学(29893)
- 自然科学基金(29440)
- 划(27916)
- 教育(26904)
- 创(23765)
- 资助(23386)
- 编号(21422)
- 创新(21096)
- 重点(18665)
- 部(17730)
- 业(17521)
- 发(17248)
- 成果(17160)
- 国家社会(15819)
- 课题(15814)
- 计划(15772)
共检索到175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宣恭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吴宣恭有位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同志,近来转而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主要是创造剩余价值。这位同志讲了许多话,不但达不到他所要论证的结论,反而暴露了他不仅没有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而且也同剩余价值论相离甚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戴达远
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商品价值=c+v+m)是正确的.否定马克思商品价值公式的理由不能成立.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理由难以使人信服.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是一回事,`谁创造,谁分配'是错误的.分配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善明
①采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办法 ,说明无论劳动对象 ,还是劳动资料均不创造价值 ;②具体阐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③对所谓“把物化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一类“新提法”进行质疑 ;④说明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素将长期起作用。
关键词: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机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善明 杨致恒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吗?──与钱伯海先生商榷李善明,杨致恒钱伯海教授曾在《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上发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一文,后来又在该杂志1995年第3期上发表《劳动价值理论与三次产业》一文(以下均简称钱文,本文对钱文的引述都出自此二文,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温志宏
“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但这种看法既与生产发展的情况不符,又与我国分配制度的现实矛盾。本文用系统论的方法论证: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相乘”的方式起作用的,商品价值由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与此相应的分配方式是“劳资共同分配”
关键词:
物化劳动,价值,系统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善明 晓英
概念或范畴的使用 ,必须符合科学规律、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 ,必须遵守科学纪律和科学道德 ,不能随心所欲。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资本第一构成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乃至整个经济学 ,都是以物化劳动 (生产资料 )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为其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是历史上所谓“物化劳动价值论”或“积累劳动价值论”及其炮制者麦克库洛赫之流的坚决反对者和严厉批判者。
关键词:
生产资料 物化劳动 “物化劳动价值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中枢
“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观点的异议——与钱伯海同志商榷谢中枢ABSTRACTThepaperputforwarddiscussedopiniontothestandpointof"materializedlabourcreateValue".厦门大学钱...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仁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化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深化与发展应当立于科学的基础上,所谓“突破”,也要符合现实,也要讲究概念与逻辑。“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以理服人。但物化劳动可以增强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助推力和催化作用,应当给予公正评价和充分重视。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 活劳动 资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莉霞 刘振彪 庞任平 苏宁华 刘宏 张文璋 尚卫平 夏南新 周渭兵 张金明 陈武平 邱雅 黄耀军 孙国雄 常宁 张建华 李少斌 黄瑞庆 徐明生 朱小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陶生
物化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能发挥生产性的作用 ,是实现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 ,但它不能创造价值 ,成为价值的源泉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那种认为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的说法是缺乏理论根据的。
关键词:
物化劳动 活劳动 劳动生产率 劳动价值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戴为民
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被描述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而且主要来源于劳动者的创新性劳动。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创新性劳动呢?首先,在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的今天,生产活动呈现出非物质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产品的轻型化,生产过程的软件应用程度提高,智力和知识等非物质因素重要性凸现。这种非物质化趋势表明智力和知识、信息等人的因素在生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奚兆永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卿前龙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 ,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 ,物化劳动只能发生价值的转移 ,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 ,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科学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 活劳动 价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善明 杨致恒
固持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维护马克思主义──与钱伯海先生商榷(之)李善明,杨致恒顽固坚持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同维护马克思主义,是冰炭不容、根本对立的两回事。因为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针锋相对的,从而是同马克思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编造的“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消除马克思价值论的矛盾”论没有发展马克思价值论 :它纯属虚构 ,它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能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犯了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陷入庸俗价值论的错误。避免上述错误 ,要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研究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