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32)
- 2023(8534)
- 2022(6780)
- 2021(6017)
- 2020(5236)
- 2019(11963)
- 2018(12117)
- 2017(23879)
- 2016(13273)
- 2015(15342)
- 2014(15833)
- 2013(15589)
- 2012(14447)
- 2011(13018)
- 2010(13078)
- 2009(12336)
- 2008(12478)
- 2007(11573)
- 2006(10069)
- 2005(9188)
- 学科
- 济(58606)
- 经济(58555)
- 管理(37401)
- 业(36511)
- 企(28487)
- 企业(28487)
- 方法(26889)
- 数学(23576)
- 数学方法(23372)
- 农(17692)
- 中国(16100)
- 财(15246)
- 学(13562)
- 业经(13516)
- 地方(11948)
- 农业(11750)
- 贸(10372)
- 贸易(10370)
- 制(10320)
- 务(10090)
- 财务(10059)
- 易(10043)
- 财务管理(10033)
- 企业财务(9539)
- 和(9129)
- 理论(8882)
- 银(8520)
- 银行(8483)
- 环境(8212)
- 发(8017)
- 机构
- 大学(201246)
- 学院(199273)
- 济(79798)
- 经济(78080)
- 管理(74977)
- 研究(68904)
- 理学(64088)
- 理学院(63290)
- 管理学(62110)
- 管理学院(61729)
- 中国(51866)
- 科学(44735)
- 京(43295)
- 农(38330)
- 所(36494)
- 财(36446)
- 研究所(33399)
- 中心(32460)
- 业大(31877)
- 江(30940)
- 农业(30475)
- 财经(29240)
- 范(27196)
- 北京(27029)
- 师范(26911)
- 经(26414)
- 经济学(24788)
- 州(24600)
- 院(24217)
- 经济学院(22615)
- 基金
- 项目(131750)
- 科学(102513)
- 基金(94775)
- 研究(94180)
- 家(83637)
- 国家(83002)
- 科学基金(69899)
- 社会(58595)
- 社会科(55394)
- 社会科学(55375)
- 省(51389)
- 基金项目(50559)
- 自然(45555)
- 自然科(44454)
- 自然科学(44441)
- 划(43728)
- 自然科学基金(43664)
- 教育(42739)
- 编号(39837)
- 资助(38214)
- 成果(33141)
- 重点(30215)
- 部(28760)
- 发(28730)
- 课题(26397)
- 创(26276)
- 科研(25684)
- 创新(24728)
- 计划(24718)
- 国家社会(24259)
共检索到292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胜强,张福春
物候信息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时间性,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需的一类典型的时空数据,同时物候现象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发挥物候信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必须提高物候信息化的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物候时空变化分析研究。本文分析了物候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变化分析方法在物候时空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利用我国近30 年的植物物候数据, 借助GIS方法, 进行了物候信息时空查询、面向区域的物候时空变化总体规律研究和面向物候时空对象的时空变化研究。
关键词:
物候信息化 地理信息系统 时空变化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强 张翀 任志远
【目的】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是中国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针对此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物候特征研究,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序列、不同海拔高度与水热条件下植被物候趋势的差异,以期为黄土高原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法、线性趋势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各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1)1998—2012年,生长季始期平均每年提前0.9D。...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栋 徐丹丹 吴永波 刘月 安德帅
土地覆被与全球生态环境变化有重要联系,遥感分类技术作为提取大尺度地物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监测研究对影像时间序列的要求及像元呈现出的混合光谱的特征,现存城市土地覆被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仍待提高。为了精确评估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带来的生态效应,寻找到一种简单可行同时又具有较高分类精度的遥感分类方法显得极为重要。基于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土地覆被分类体系,结合地物物候特征改进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金坛区土地覆被分类工作中,统计分析2016~2018年金坛区各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融合地物物候特征的监督分类方法相较于传统监督分类方法可有效改善各覆被类型的提取精度;且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实施下,2016~2018年金坛区各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较为明显。整体来看,该方法在传统监督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地物的物候特征进行土地覆被信息的提取,在保证分类方法简单易行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分类精度,为土地覆被变化生态分析提供了有效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珂 李星华 管小彬 沈焕锋
植被物候作为植被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于研究气候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内部植被通常分布破碎,因此公里级的低分辨率遥感影像难以实现植被的精细识别与分析,而十米级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在时间分辨率方面又难以满足物候分析的要求.为此,该文基于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技术,缓解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之间的矛盾,进行城市植被物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基于非局部滤波融合方法,生成武汉市空间分辨率30 m、时间分辨率8 d的地表反射率及EVI(增强型植被指数)序列,进一步采用移动加权谐波分析方法对EVI序列进行重建,并通过动态阈值方法提取2006年~2014年武汉市植被物候信息.实验结果表明:1)武汉市植被由中心向郊区呈现生长期开始时间(SOS)逐渐推迟、结束时间(EOS)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LOS)逐渐延长的空间分布规律,且整体呈现出SOS提前、EOS推迟、LOS延长的时间变化趋势;2)植被物候和平均气温相关性并不显著,但EOS和LOS受气温年平均日较差影响显著,气温年平均日较差每增加1℃,EOS推迟约12 d,LOS延长约16 d,降水主要影响SOS和LOS,平均降水量每升高100 mm,SOS提前约5 d,LOS延长约9 d.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杰 黄进良 王立辉 池泓 阴海明
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高精度的水稻种植面积的获取对国家的农业发展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南方区域云雨天气较多,光学遥感影像缺失严重,同时受卫星重访周期的影响,可用数据较少,进而影响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精度。为解决高时空分辨率影像缺失问题,基于ESTARFM (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模型开展Landsat 8 OLI与MODIS数据的融合研究,获取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Landsat NDVI时序数据。利用时序数据分析水稻的物候特征并结合关键物候期参数,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利用该种方法能较好地提取研究区水稻种植的面积,并且在采用SVM方法分类时效果最好,水稻种植区域提取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3.31%,Kappa系数为0.920 2。该研究为多云雨地区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立敏 陈斌 李正跃 杨仕生 孙文
以云南省建水县稻区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黑光灯下监测诱集的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及越冬代虫口基数为依据,结合当地1986~1997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三化螟物候和多度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在年际间变化明显,从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灯下三化螟成虫的始见期与1~2月的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当年11月到次年2月,灯下未诱集到三化螟成虫,从7月到9月,灯下虫量迅速增加,于9月灯下虫量达高峰。灯下三化螟成虫种群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灯下虫量逐渐增加,但随着相对湿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正国 杨鹏 唐华俊 吴文斌 陈仲新 周清波 邹金秋 张莉
【目的】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类型(水稻、玉米、春小麦和大豆)典型物候期(出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气候倾向率(θ)确定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和典型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对应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10℃初日出现了提前趋势,初霜日不断推迟,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10℃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在此背景下,水稻和玉米均出现了出苗期提前(0.04<θ<θ<θ<θ<θ
关键词:
作物物候期 气候变化 生育期 东北三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查燕 宋茜 卫炜 陈仲新 杨鹏
[目的]耕地物候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进行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田间管理、农作物合理布局等的重要依据。利用遥感方法提取大区域尺度耕地物候参数和种植制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为农业生产决策和区域粮食安全评价提供服务。[方法]文章基于1999年和2013年的SPOT/VGT NDVI逐旬时间序列数据,采用TIMESAT软件集成的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对数据进行平滑重构,通过比例阈值法提取了华北地区耕地物候参数(生长季开始期和结束期),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依据年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浩铭 李爱农 赵伟 边金虎 雷光斌
植被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最佳指示器,研究其时空变化对深入理解陆面水热过程、碳循环过程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1-2010年MODIS MOD09A1产品,通过引入MOD09A1的时间控制层DOY(Day of Year)提高EVI的时间精度;采用最大变化速率法和阈值法相结合提取秦岭森林物候期。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条件变化,由低海拔至高海拔,东南向西北,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SOG)逐渐推迟,集中在第81~120 d(即从3月下旬-4月末);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th Season,EOG)逐渐提前,集中在第270~311 d(10月初-11月上旬);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逐渐缩短,集中在150~230 d。秦岭森林物候期与海拔关系密切,海拔每升高100 m,SOG推迟2 d,EOG提前1.9 d,LOG缩短3.9 d。2001-2010年,森林SOG提前、EOG延后和LOG延长主要分布于秦岭中高海拔区;SOG延后、EOG提前和LOG缩短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下部分区域。高海拔区物候的年际变化要比低海拔区复杂,2000 m以上区域SOG提前、EOG提前、LOG缩短。上述研究结果量化了不同海拔梯度森林的物候差异,揭示了近10年秦岭森林物候的时空格局,可为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耀斌 张远东 顾峰雪 刘世荣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个研究区及草甸、草原和荒漠SOS的线性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OS与季前(5月—上一年11月)温度和季前降水的关系,并分析SOS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模式。[结果]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以0.14 d·a~(-1)的速率显著提前。空间上,68%的地区呈提前趋势,32%的地区呈延迟趋势。SOS与不同季前时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与季前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显著。SOS分别与季前40 d平均温度和季前200 d降水的相关性最大。1982—2015年,季前(40 d)平均温度上升1℃,SOS显著提前1.31 d;季前(200 d)降水增加10 mm,SOS提前0.44 d。空间上,长期平均季前(200 d)降水增加10 mm,SOS温度敏感性增加0.093 d·℃~(-1),SOS降水敏感性降低0.019 d·10 mm~(-1)。[结论]过去34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表现提前趋势。季前平均温度是控制SOS变化的主要因子。季前平均温度升高和季前降水增加会导致SOS提前。季前降水决定SOS温度敏感性和SOS降水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季前降水越多的地区,SOS对季前平均温度越敏感;季前降水越少的地区,SOS对季前降水越敏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源 尹伟伦 王沙生
侧柏营养技端4月下旬萌动,5~10月为营养生长期,10月以后休眠。7月中旬至8月上旬,长日照中日照惭短的时期,营养枝端转化为生殖枝端。雄球花端圆球形,雌球花端圆柱状。8~10月为球花发育期,10月进入休眠。翌年3月末传粉受精,10月初球果成熟。成熟的雌球花枝较雄球花枝长,90°弯曲。雌球花数量少,多着生在当年生枝条基部近轴面的侧枝上。对侧柏球花发端的时间、特点和其他针叶树种进行比较与讨论。
关键词:
侧柏 球花发端 物候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平跃鹏 臧淑英
论文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MOD09Q1及2013年四五月的MOD09A1为数据源,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利用TIMESAT软件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分段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构NDVI时序曲线,并获取7个物候特征(PhENOlOgy,以下简称Ph,包括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生长季长度、NDVI振幅、NDVI左导数、NDVI右导数、生长季期间的NDVI积分)。结合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和实地采样样本数据,根据2013年多种地物平滑后的NDVI曲线特征,将年NDVI最大值低于0.5的水体和建设用地掩膜去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雪 雷磊
通过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02—2012年我国17个区域性城市群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水平进行测算和多角度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程度整体偏低,处于初级融合阶段,但融合水平提升显著,融合综合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2融合水平群际分异现象明显,东部城市群要好于中西部城市群;3融合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融合程度指数空间分异最大。并从信息资源的利用、人才引进、工业自动化、产业效益等"两化"融合的内、外动力方面,对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