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5)
- 2023(10727)
- 2022(9288)
- 2021(8441)
- 2020(7165)
- 2019(16842)
- 2018(16656)
- 2017(31339)
- 2016(17009)
- 2015(19484)
- 2014(20016)
- 2013(19942)
- 2012(19071)
- 2011(17728)
- 2010(18266)
- 2009(17119)
- 2008(17154)
- 2007(15919)
- 2006(14324)
- 2005(13117)
- 学科
- 济(94174)
- 经济(94095)
- 管理(46226)
- 业(41338)
- 方法(35419)
- 企(33885)
- 企业(33885)
- 数学(30225)
- 数学方法(29909)
- 中国(21664)
- 地方(21640)
- 农(19985)
- 学(19863)
- 财(18831)
- 业经(17357)
- 制(14878)
- 理论(14336)
- 地方经济(13983)
- 贸(13704)
- 贸易(13694)
- 农业(13269)
- 易(13142)
- 和(13113)
- 融(12301)
- 金融(12296)
- 银(12069)
- 银行(12029)
- 行(11494)
- 环境(11285)
- 体(10758)
- 机构
- 大学(261587)
- 学院(259826)
- 济(114909)
- 经济(112429)
- 研究(92800)
- 管理(92643)
- 理学(78049)
- 理学院(77088)
- 管理学(75647)
- 管理学院(75141)
- 中国(70680)
- 京(55991)
- 科学(55635)
- 财(53085)
- 所(48691)
- 农(44109)
- 研究所(43586)
- 江(42405)
- 中心(41693)
- 财经(41301)
- 经(37114)
- 经济学(36940)
- 业大(36648)
- 北京(35968)
- 范(35310)
- 师范(34985)
- 农业(34497)
- 州(33176)
- 经济学院(32985)
- 院(32330)
- 基金
- 项目(157437)
- 科学(121834)
- 研究(116176)
- 基金(111927)
- 家(97071)
- 国家(96232)
- 科学基金(80749)
- 社会(73028)
- 社会科(68955)
- 社会科学(68931)
- 省(61957)
- 基金项目(58108)
- 教育(54407)
- 划(51489)
- 自然(50205)
- 自然科(48989)
- 自然科学(48970)
- 自然科学基金(48070)
- 编号(47929)
- 资助(46894)
- 成果(40659)
- 重点(36053)
- 发(35139)
- 部(35065)
- 课题(34044)
- 创(31720)
- 大学(30250)
- 教育部(30026)
- 国家社会(30002)
- 科研(29923)
- 期刊
- 济(139042)
- 经济(139042)
- 研究(84256)
- 中国(55384)
- 财(43570)
- 学报(41255)
- 农(39930)
- 科学(36560)
- 管理(35398)
- 教育(30931)
- 大学(30740)
- 学学(28563)
- 农业(25835)
- 融(24603)
- 金融(24603)
- 技术(24404)
- 经济研究(22864)
- 财经(21980)
- 业经(19876)
- 经(19159)
- 问题(18051)
- 技术经济(15002)
- 贸(14667)
- 业(14319)
- 统计(14011)
- 图书(13080)
- 版(12698)
- 商业(12596)
- 理论(12570)
- 世界(12454)
共检索到412801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枫 李济广
我国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关于货币流通规律一般会有这样的表述:货币量不足导致物价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这既不符合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更不符合实际。西方经济学对物价普遍下降现象的解释也是片面的、肤浅的或错误的。根据《资本论》的论述和物价收缩(即所谓"通货紧缩")的历史事实,现代社会中的物价收缩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伴生物,是由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及随后的经济低迷引起的,其深层根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因此,物价下降不是经济低迷的原因而是其结果。面对物价收缩与经济不振不应寄希望于货币刺激,而应静待过剩化解或去产能、去库存,以及通过创新和改善分配推动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生钰 葛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现象。在分别总结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各自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表现、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表现、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实质差别。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解释,比凯恩斯主义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供给冲击方面的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生钰 葛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现象。在分别总结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各自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表现、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表现、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实质差别。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解释,比凯恩斯主义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供给冲击方面的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连城 沈少博 郎丽华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经济周期的根源和形成机制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以需求膨胀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源于传统公有制条件下企业的性质和它所具有的软预算约束特征,这一特征构成计划经济中经济周期形成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源于市场经济制度自身的性质和企业所具有的硬预算约束特征,这一特征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的微观基础。在此基础上,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会消失。要平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实现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必须增加制度供给,为此要继续推进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在再分配领域构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制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连城 沈少博 郎丽华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经济周期的根源和形成机制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以需求膨胀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源于传统公有制条件下企业的性质和它所具有的软预算约束特征,这一特征构成计划经济中经济周期形成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源于市场经济制度自身的性质和企业所具有的硬预算约束特征,这一特征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的微观基础。在此基础上,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会消失。要平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实现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娟娟 赵景峰 湛爽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深刻论述了经济周期爆发的原因和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后的马克思周期理论依据进行了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阶段;经济新常态下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增加有效需求,保持宏观经济的比例协调;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周期 经济新常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罗皓文 赵晓磊 王煜
从西方发达国家泛起并向全球蔓延的逆全球化浪潮,表面原因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一系列逆全球化操作达到维持和巩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的目的,然而其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导致的。由资本逻辑驱动的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并激化,从而内生出了与其相伴相生的"逆全球化"现象,从自身内部不断地"否定"自己。当前逆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是对由资本逻辑驱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否定,这恰恰证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所开启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秉持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凸显了政府对资本的有效规制和引导,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全球化的扬弃和超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必将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在世界范围内的此消彼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全球化,并走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全球化。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唐永 张衔
本文利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发现中国制造业也出现了就业极化现象。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导致就业极化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模型的基础上,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细分为一般生产资料生产分部类和机器人生产分部类,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极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既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导致就业极化,也可以通过压低工资率促使就业极化。来自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就业极化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进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但是,在就业极化过程中,部门之间的技能障碍使低技能劳动者无法进入高技能部门就业,影响了劳动者就业升级和产业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凤义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研究方法上存在三个方面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劳动者既看作生产要素,又作为生产主体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只研究生产一般,因而使用价值(即效用)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不仅研究生产一般,更注重研究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因而把价值范畴作为研究的核心。西方经济学用个体主义方法,把生产理论仅仅置于微观领域来研究,致使其理论体系在微观与宏观上形成脱节;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宏观和微观的有机联系中研究资本主...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生产理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灿 韩文龙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运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利润率下降和经济周期等经济学理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或相互结合,或批判性的继承,采用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关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利润率下降研究的理论成果,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对经济周期的解释,综述了西方学者从熊彼特主义、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解释。
关键词: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 利润率下降 经济周期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莹
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地对经济危机作过专门分析,但其文本中的相关论述却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的这些零散且角度不同的分析,被后人所发展、引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早期发展中,曾出现"消费不足论"和"生产过剩论"之间的争论。争论的本质在于,危机究竟只是偏离市场均衡常态的现象,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力图证明,危机不是供给和需求的暂时失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一种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维度,放在当代经济学的语境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消费不足 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 资本积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秀辉
信用扩张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是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议题,其经典研究范式分别来自马克思和米塞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信用扩张在缓解内在矛盾的同时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米塞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平稳有效,是政府操控的信用扩张带来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及随后的经济紧缩。虽然两种分析范式在逻辑预设、根本原因、运行机制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理论交锋,但分析框架和内在逻辑的相似和渊源为二者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承训 张新宁
科技经济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脉相承,其认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所得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念、邓小平总结20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所得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洞察21世纪发展和我国面临的新常态所得出的"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系统领会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这三个高度,是自觉地认识、遵循和驾驭科技主导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黄雯博士撰写的《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一书,是一部在马克思文本分析上下了很大功夫的专著。作者对散见于马克思著作、手稿、笔记、书信中有关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作了细心整理、归纳,详细分析了19世纪40年代初、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后马克思的人和自然关系思想,以及马克思是如何由抽象论述转而"把人和自然关系的
关键词:
人和自然 马克思 文本分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赵峰 段雨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扩大军事支出来吸收过剩产能,增加有效需求虽然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延缓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不断扩张的军事支出不仅挤占了生产性部门的资源、限制了福利支出的增加,还造成了支出成本由工人阶级承担同收益由垄断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军事支出的增加不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矛盾再生产出来,扩大矛盾的范围、深化矛盾。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推荐搜索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研究——基于库恩范式的视角
生产结构、收入分配与宏观效率——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经验研究
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化外部效应研究——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论古典经济学的市民性质——马克思市民理论再探讨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经济波动:一个马克思主义RBC模型
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随机演化的视角
“通货膨胀”(物价膨胀)的原因与根源再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企业契约的实质和经济意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说明
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考察
非均衡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