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0)
2023(6325)
2022(5800)
2021(5471)
2020(4779)
2019(11419)
2018(11519)
2017(22417)
2016(12725)
2015(14846)
2014(15692)
2013(15518)
2012(14803)
2011(13415)
2010(13950)
2009(13001)
2008(13389)
2007(12624)
2006(11044)
2005(10203)
作者
(39086)
(32766)
(32586)
(31577)
(20697)
(15878)
(15148)
(12889)
(12168)
(12083)
(11113)
(11026)
(10542)
(10475)
(10317)
(10274)
(10248)
(9596)
(9576)
(9483)
(8312)
(8276)
(8084)
(7599)
(7512)
(7378)
(7363)
(7335)
(6796)
(6719)
学科
(54134)
经济(54071)
(35362)
管理(34858)
(26162)
企业(26162)
方法(24656)
数学(21629)
数学方法(21338)
(19617)
(15091)
中国(14027)
农业(12896)
(12212)
(11717)
地方(11216)
业经(10869)
(10629)
贸易(10624)
(10290)
(9224)
财务(9193)
财务管理(9152)
理论(9043)
(9027)
银行(9004)
企业财务(8537)
(8475)
(8413)
(7899)
机构
学院(190473)
大学(188988)
(75400)
经济(73486)
管理(69134)
研究(63681)
理学(57744)
理学院(57055)
管理学(55935)
管理学院(55583)
中国(50490)
(40923)
科学(40137)
(37074)
(37051)
(34326)
(32319)
中心(30836)
研究所(30526)
业大(29542)
农业(28888)
财经(28444)
北京(26335)
(25934)
(25823)
师范(25689)
(25355)
经济学(22809)
(22370)
(22016)
基金
项目(113813)
科学(86683)
研究(85197)
基金(78526)
(67700)
国家(67065)
科学基金(55712)
社会(50126)
社会科(47155)
社会科学(47137)
(46208)
基金项目(41609)
教育(40273)
(38455)
编号(37659)
自然(35565)
自然科(34613)
自然科学(34601)
自然科学基金(33943)
资助(33315)
成果(32010)
课题(26329)
重点(25844)
(25257)
(24997)
(22883)
(22258)
科研(21907)
大学(21819)
项目编号(21588)
期刊
(90970)
经济(90970)
研究(57547)
中国(40910)
(34559)
(31103)
学报(29872)
科学(26474)
教育(24058)
管理(23210)
农业(22480)
大学(21930)
学学(20301)
(19113)
金融(19113)
技术(18200)
业经(16236)
财经(14123)
经济研究(13253)
问题(12956)
(12147)
(11645)
图书(10976)
技术经济(10153)
(10044)
理论(10011)
(9975)
统计(9290)
商业(9242)
财会(9124)
共检索到297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沙黑多拉·斯哈克  
牧民定居是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大批牧民通过定居工程,从根本上摆脱了几千年来传统的游牧生活,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牧民定居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却能够解决长久的生存发展问题。然而,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广利  陈俊傲  瞿枭  
西藏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虽然其民族、宗教及地域特点对其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养老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挑战。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家庭及青年群体的深度访谈与问卷分析,从制度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三位一体"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养老保障制度改进的模式进行设计,从而为西藏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为西藏乃至广大农牧区养老模式及其保障体系的政策设计提供镜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娟娟  何佳琛  
游牧文化主导下的畜牧业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使生态系统功能迅速劣变,因此,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开展,然而,忽略文化意识引导作用的划一式定居方案未能达到定居目标。文章以藏区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区域,以压力、潜力和响应等为一级指标,并均从自然、经济和社会角度选取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从因子和区域两个层面评价研究区域文化承载力,为差异性定居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使牧民从精神上迁入定居点。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纯礼  
草原畜牧业在新疆畜牧业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与之对应的游牧生产方式不利于畜牧业的现代化及现代化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分析了新疆牧区游牧生产方式下的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游牧对草原产生的不利影响,考察了牧民的生活与生产现状,认为游牧是畜牧业中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论证指出,牧民定居有利于牧业的现代化,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进  
本文首先指出牧民集中定居必然带来公共服务的全新课题,然后阐述了目前定居点公共服务管理的现状,最后建议把握"两个"核心关系,培养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健全"四大"保障,增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能力;强化"七大"服务,努力提高定居点公共服务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正江  
随着牧区草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成为解决新疆"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疆Y县A乡白村和江村的实地调查,在由基层政府和牧民共同参与实践的牧民定居社会过程中,牧民定居后的生产适应状况对牧民定居整体社会适应性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转变、抗拒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劳动力转移、经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趋势等表象反映出牧民定居工程需要化解的深层次矛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明明  
游牧民定居工程被视为改变牧区靠天养牧、加速牧区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举措而广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迅速且深刻地改变着草原牧区的自然、社会及经济形态,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时空尺度。在"成功"的定居点,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且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减少;但是,对比相邻的村庄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外部资源输入,包括草场、农田和地下水等。而从区域的生态环境来看,这种"成功"模式并不符合当地干旱地区的生态特征,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破坏。因此,游牧民定居工程应该从区域生态特征出发,对类似"成功"模板的推广更加谨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乔观民  李彤璐  
"牧改居"工程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Y村进行调查,发现牧民定居后出现以下情况:草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村多元驱动态势明显。但Y村在实现"安居"向"乐业"转变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生计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要求,发展多元经济驱动产业的同质性竞争严重,特色产业定位不准等。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建立草畜联营合作社,合理界定草场产权,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人力资本的开发,推动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强产业联动,推动"1+2+3"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建设新型乡村振兴之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娟娟  惠盛隆  
在已有关于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和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借助聚类分析界定出藏区文化承载力和文化适应力的协同区间。立足协同理论,客观分析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发展状况,构建测算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模型。针对阻碍二者协同的问题,进行相宜的建议思考,旨在推进藏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明利  王济民  谢双红  
本文在提出研究框架并对牧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后,运用模型深入研究了牧民对草地保护和建设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①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仍以牧业收入为主;②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与其家庭收入水平关系很大;③牧民文化程度对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涵义:①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②积极推进与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关的基本制度的落实;③大力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牧民文化素质;④应更加关注牧区的贫困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杰  高芬  乔光华  
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牧民收入结构及其不平等情况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以内蒙古为例,利用定点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牧民收入分配状况,探讨市场化因素和政府生态环境政策对牧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与国内居民的差距不大,整体在0.4~0.5之间波动,最高值为0.47,最低值为0.41。畜牧业收入仍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非牧业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快速增加,其中畜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起着拉大差距作用,转移性收入发挥着缩小差距作用。此外,工资性收入对非牧业收入不平等贡献最大,并呈增加的趋势;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对转移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贡献最大,有助于缩小差距。牧民收入的区域差异主要贡献来自于区域内差距,表明各盟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更为明显。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扩大牧民非牧业就业途径,在增加收入的过程中降低收入不平等;与此同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持续实施和结构调整也需不断加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军  耿午  盖志毅  
由于畜产品的经营性收入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缓慢就成为制约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制约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内蒙古牧区产业调整的方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亮  
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问题一直牵挂着温家宝总理的心,如何摆脱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2010年使甘肃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甘肃农牧民收入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先东  李录堂  苏岚岚  夏咏  
草场流转是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草场资源的方式之一,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和内蒙古的调研样本为例,从总收入、牧业收入、非牧收入剖析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收入,转入草场对非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牧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出草场对非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牧业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低收入层级牧民,转入草场对高收入层级牧民牧业收入的作用更大,并可能扩大牧民贫富差距,而转出草场对此影响不显著。由此建议政府加强草场流转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强调流转效率的同时,不能盲目主导草场资源向大户、企业流转,仍需兼顾低收入牧民、避免贫富分化,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新华  
[目的]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受偿意愿、受偿期望值以及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以期为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464户牧民的问卷调查,运用CVM估值法和二元Logistic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8. 23%受访牧民具有受偿意愿,21. 77%牧民不具有受偿意愿。牧民禁牧受偿意愿为947. 10~1 210. 65元/hm2,草畜平衡奖励受偿意愿为508. 8~650. 40元/hm2。[结论]牧民的受偿意愿较高,受偿意愿值远远高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了解、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状况改善、政府对草原监管、受访牧民文化程度、拥有草原面积、家庭纯收入、饲养牲畜头数、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载畜量下降、补偿标准高低等。受访牧民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