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84)
- 2023(16464)
- 2022(13859)
- 2021(12813)
- 2020(10622)
- 2019(24259)
- 2018(24245)
- 2017(45604)
- 2016(25570)
- 2015(29057)
- 2014(29437)
- 2013(28812)
- 2012(26896)
- 2011(24397)
- 2010(24768)
- 2009(22574)
- 2008(22256)
- 2007(20000)
- 2006(17849)
- 2005(16247)
- 学科
- 济(104150)
- 经济(104035)
- 管理(70409)
- 业(67545)
- 企(54935)
- 企业(54935)
- 方法(41408)
- 数学(34431)
- 数学方法(33846)
- 中国(32498)
- 农(30126)
- 地方(26346)
- 业经(25422)
- 学(24279)
- 财(23001)
- 制(20461)
- 农业(20162)
- 理论(20023)
- 贸(17981)
- 贸易(17963)
- 银(17601)
- 银行(17542)
- 易(17329)
- 和(17050)
- 行(16793)
- 融(16757)
- 金融(16756)
- 技术(16739)
- 教育(16258)
- 发(15836)
- 机构
- 大学(365096)
- 学院(364118)
- 管理(137905)
- 济(137703)
- 经济(134186)
- 研究(128017)
- 理学(117502)
- 理学院(116099)
- 管理学(113705)
- 管理学院(113072)
- 中国(95670)
- 科学(81679)
- 京(81162)
- 所(66490)
- 农(63771)
- 财(63398)
- 研究所(60211)
- 中心(57626)
- 江(57092)
- 业大(55717)
- 北京(52144)
- 范(52084)
- 师范(51538)
- 财经(49687)
- 农业(49629)
- 州(46572)
- 院(46557)
- 经(44943)
- 技术(42479)
- 师范大学(41267)
- 基金
- 项目(240953)
- 科学(187327)
- 研究(177111)
- 基金(170016)
- 家(148691)
- 国家(147352)
- 科学基金(125158)
- 社会(107546)
- 社会科(101592)
- 社会科学(101565)
- 省(96214)
- 基金项目(89504)
- 教育(82810)
- 自然(81431)
- 划(80764)
- 自然科(79535)
- 自然科学(79514)
- 自然科学基金(78036)
- 编号(73952)
- 资助(70888)
- 成果(61711)
- 发(54444)
- 重点(54431)
- 课题(52838)
- 部(51835)
- 创(49417)
- 创新(46003)
- 科研(45418)
- 项目编号(44787)
- 大学(44407)
- 期刊
- 济(163852)
- 经济(163852)
- 研究(110978)
- 中国(82841)
- 学报(61321)
- 农(59771)
- 科学(55444)
- 教育(53698)
- 管理(53570)
- 财(47055)
- 大学(46250)
- 学学(42921)
- 农业(41487)
- 技术(34466)
- 融(33886)
- 金融(33886)
- 业经(27363)
- 经济研究(24512)
- 财经(23917)
- 图书(22236)
- 业(21546)
- 问题(21007)
- 经(20438)
- 科技(18070)
- 版(17823)
- 技术经济(17706)
- 理论(17634)
- 现代(16657)
- 坛(16178)
- 论坛(16178)
共检索到562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琦 罗晓芳
在牡丹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普遍发生,并影响着牡丹培养物的正常生长与增殖。因此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褐剂的方法,对品种为青龙卧墨池的牡丹组培物褐化的防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长素会加剧启动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暗培养对愈伤组织抑制褐化很有效,悬浮培养未能减缓褐化却能使愈伤快速增殖。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结冷胶(Phytagel)能够有效地缓解褐化。抑褐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抗坏血酸(VC)和铜试剂(DDTC)在牡丹的组培中加剧了组织培养物的褐化程度。
关键词:
牡丹 组织培养 褐化现象 抑褐剂 外植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毕云 苏艳 张艺萍 王继华 瞿素萍 刘仙
玻璃化是蓝莓组织培养中的一大障碍,试验研究了ZT、NAA、琼脂、蔗糖、活性炭等因素对蓝莓组培苗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提高琼脂的用量,培养基中加入0.5 g/L活性炭对克服蓝莓组培苗玻璃化有明显的效果;增加蔗糖的用量对蓝莓玻璃化的防止没有明显的作用;蓝莓组织培养中能有效防止玻璃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WPM+ZT 2.0 mg/L+NAA0.1 mg/L+蔗糖25 g/L+琼脂6 g/L+活性炭0.5 g/L。
关键词:
蓝莓 组织培养 玻璃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 成仿云 张颖星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 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行4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8.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
关键词:
牡丹 组织培养 防褐剂 褐化控制 增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文书生 何绒绒 郑佳康 田如男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药用和油用植物,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加速其育种和繁殖的重要基础。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历经约半个世纪的研究,主要进展包括以下3个方面:1)器官组织培养再生:牡丹器官组织培养再生主要包括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和无菌短枝扦插这3条途径。(1)牡丹器官发生途径包括愈伤组织和分生结节培养,牡丹的各种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皆可作为外植体诱导得到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器官难度较大,且尚未得到完整再生植株;牡丹分生结节培养以黄化嫩茎和叶柄薄层为外植体,前人已初步建立了紫斑牡丹和牡丹芍药组间杂种——伊藤的分生结节发生体系,并实现了不定芽和叶状体的分化,但分化率极低,且未能获得再生植株,还发现牡丹分生结节中含有丰富的芍药苷和丹皮酚,这证实了其在药用成分生产中的应用潜力。(2)牡丹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包括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前人通过筛选基因型、培养基和发育时期等实现了多个牡丹品种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但体细胞胚萌发率低,且再生成苗困难;间接发生途径以叶柄为外植体,已诱导得到愈伤组织并获得体细胞胚,但体细胞胚发生率极低。(3)牡丹无菌短枝扦插技术历经约30年的研究,完善的启动、增殖、生根和驯化移栽技术体系已经建立,但该技术仍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主要原因在于试管苗的顶芽休眠、两步生根成本高以及移栽成活率低。2)胚珠和胚离体培养成苗:分别以完成器官分化的胚珠(花后60天)和成熟胚(花后90天)为外植体,前人通过筛选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了紫斑牡丹和杨山牡丹的胚珠和胚离体培养体系,并获得了组培苗,但组培苗在驯化移栽阶段死亡。3)花药(花粉)离体培养成苗:以处于第1次分裂期的花粉为外植体可诱导得到花粉胚,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状态的花粉胚表现出不同的器官分化能力,其中聚集成簇的花粉胚无法分化出芽和根,而独立生长的花粉胚可分化出根系,但无法分化出芽。综上,牡丹组织培养研究目前仍处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后期研究一方面需要针对褐化、器官间接发生困难以及试管苗的生根和移栽问题进行技术优化,另一方面亟需从生理甚至是分子的层面对组织培养中的褐化、器官发生和顶芽休眠机理等展开研究,从而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健华 李正红 马宏 刘秀贤 万友名
地涌金莲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一直是其优良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地涌金莲未成熟雄花为试材,研究了外植体消毒方式、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配比和不同抗褐化剂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消毒的外植体其污染率为0%,且褐化率和褐化指数均显著低于消毒后的外植体;6-BA在地涌金莲愈伤组织诱导中起主要作用,浓度为2 mg·L-1、3 mg·L-1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能显著降低褐化指数;添加柠檬酸+抗坏血酸(VC)混合液、表面添加VC均对地涌金莲褐化未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姜汁和阿魏酸对抑制愈伤组织褐化有较好的效果,48.5 mg·L-1的阿魏酸能显著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使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周国兰 赵华富
为降低茶树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切割方式、转瓶间隔时间、培养基类型、激素配比、抗褐化剂和吸附剂的使用方面进行了综合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消毒最适时间为7~8 m in;接种外植体带腋芽叶片保留2/5,3 d转瓶1次降低褐化的效果较好;经此处理的外植体培养在1/2MS+BA 2 mg/L+NAA 0.1 mg/L+Vc 1.0 g/L+AC 1.0 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褐化率由86%下降为41%。
关键词:
茶树 外植体 褐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邬秀宏 李中林 陈正明 朱学栋 邓敏 张莹 王廷华 唐敏
为了控制茶树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抗氧化剂和吸附剂的使用、琼脂浓度和pH值的高低进行了综合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以6 min为宜;外植体接种在MS+6-BA 2.0 mg/L+NAA 0.2mg/L+GA31 mg/L+核黄素0.02 g/L的培养基上,琼脂浓度为5.0 g/L,pH值为5.6,外植体生长状况良好,褐化率由57%下降为13.3%。
关键词:
茶树 外植体 褐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饶红欣 蒋利媛 彭信海 夏晓敏 刘先芳
对史密斯桉(Eucalyptus smithii)的组织培养和褐变控制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初接种采用MS+BA 0.2 mg/L+IBA 1 mg/L培养基,芽诱导率为40%;继代采用MS+BA 0.2 mg/L+IBA 0.8 mg/L培养基,增殖系数可达4,芽抽茎成苗率30.1%;生根采用MS+IBA 2 mg/L培养基,根诱导率36.7%,平均生根2.4条.培养基中BA质量浓度为0.2~1.0 mg/L,有利于芽的生长,但超过1.0 mg/L时反而抑制芽的生长.不同培养基添加物减轻褐变的效果不同,而同种添加物不同浓度的效果也不一样,加入50 mg/L PVP或100 mg/L V-C能...
关键词:
史密斯桉 组织培养 褐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洪军 罗晓芳 田砚亭
该文结合近几年来的新进展,从酶促褐变的底物和多酚氧化酶出发,论述了组织培养外植体的影响因子,生产过程中克服褐变的方法,目前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褐变机理的假说.结果表明,酚类物质的含量、多酚氧化酶的类型和活性、生物膜的透性以及外植体的种类、基因型都是决定材料是否发生褐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书生 崔慧颖 孙薛莹 朱葛
【目的】研究继代培养周期对牡丹试管苗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牡丹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午’牡丹试管苗为材料,在增殖培养过程中定期(20,30,40,50,60 d)选取单芽进行生根培养,测定试管苗生根指标(生根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和不同培养时期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ZR)和赤霉素(GA3)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析生根状况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正午’牡丹继代培养40 d的试管苗生根效果最佳,此时的生根率(30.8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根数1.17条,平均根长0.83 cm,愈伤组织小,生根质量较高。继代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IAA、ABA、ZR含量的动态变化一致,而GA3含量与之相反;IAA、ABA含量与平均根数呈显著正相关,而GA3含量与平均根数呈显著负相关;IAA/ZR、IAA/GA3与平均根数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POD、PPO、IAAO活性波动较大,其中PPO活性与生根率呈显著负相关,IAAO活性与平均根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生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正午’牡丹试管苗的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40 d,该时期试管苗的生理状态更适宜生根,IAA、可溶性糖含量对试管苗生根的正向影响较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桂芳 孙玲 马继琼 孙道旺 杨奕 王玲 罗红梅 蒋晓云 陈燕萍
以5、7、9、11月取材的地涌金莲幼嫩花蕾为外植体,对不同取材时期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及分化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67.79%,显著低于其余取材时期,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3.96%,7月与9月取材的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5月取材的而显著低于11月取材的;从5月至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褐化率有逐渐降低趋势,5月的最高,达78%,与7月取材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9月、11月的63.5%和60%;9月、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达到17.47%和20.12%,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5月和7月的10.6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纯佳 张颢 周宁宁 张婷 晏慧君 李淑斌 蹇洪英 唐开学
以大花香水月季(R. odorata var. gigantea)单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抗褐化剂以及不同时长黑暗低温预处理对组培过程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WPM培养基为适合的基本培养基;添加有3 g/L活性炭(AC)的培养基中褐化率降至最低的9%,但外植体萌发率远低于2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下的78%,硝酸银(AgNO3)未达到预期效果;24 h的黑暗低温预处理可减轻褐变。试验表明:大花香水月季外植体于4℃下黑暗低温处理24 h后,接种于含有2 g/L PVP的WPM+6-BA 1.5 mg/L+NAA 0.1 mg/L培养基上,3周后褐化率为15%,萌发率可达83....
关键词:
大花香水月季 组织培养 抗褐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智奎
在经济体制转轨进入关键时期,重新审视和反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作为一名哲学理论工作者,对经济学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怀有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站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最前沿,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使命。也正是怀着这种敬意,我以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炳凯 陈国富 黄杏模
分析了盗伐林木现象发生的原因、影响盗伐林木行为的因素,总结盗伐林木的规律,提出防止盗伐林木行为的根本对策:深化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社会林业模式,构筑防范网络系统,建立森林分块管理机制,增加林区基础教育投入,合理分布木材加工企业,加强法制建设。以人为本,满足林农生存最低限度值是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底线;改革与打击并举,是保护森林与发展林业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
盗伐林木 原因 规律 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凤 耿开友 胡昳 夏体渊 陈泽斌 任禛 靳松
采用NA培养基分离纯化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结合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引起化血胆组培苗污染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化血胆组培苗污染的内生细菌为HXD5菌株,其形态特征及22项生理生化指标与枯草芽孢杆菌相符;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HXD5与B.AmyloliquefAcieNS(Hq727971)、B.vAlliSmortiS(fJ386541)、B.licHeNiformiS(ef644414)、B.SuBtiliS(Ay583216)在同一系统发育分支,同源性为99.9%~100%。因此确定引起化血胆组培苗污染的内生细菌HXD5为枯草芽孢杆菌。抑菌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