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99)
- 2023(14463)
- 2022(12603)
- 2021(11846)
- 2020(9685)
- 2019(22329)
- 2018(22333)
- 2017(42423)
- 2016(23226)
- 2015(26066)
- 2014(26221)
- 2013(25910)
- 2012(24263)
- 2011(22059)
- 2010(22331)
- 2009(20421)
- 2008(19955)
- 2007(17633)
- 2006(15816)
- 2005(14309)
- 学科
- 济(96109)
- 经济(95990)
- 管理(62812)
- 业(61689)
- 企(50100)
- 企业(50100)
- 方法(36961)
- 数学(30672)
- 数学方法(30273)
- 中国(29383)
- 农(27101)
- 地方(25685)
- 业经(23071)
- 学(21918)
- 财(20957)
- 农业(18412)
- 制(17544)
- 贸(16861)
- 贸易(16844)
- 理论(16803)
- 银(16300)
- 融(16258)
- 银行(16257)
- 金融(16256)
- 易(16236)
- 和(16206)
- 行(15688)
- 技术(15221)
- 环境(15217)
- 教育(14534)
- 机构
- 大学(332541)
- 学院(329563)
- 济(128454)
- 管理(127367)
- 经济(125450)
- 研究(116247)
- 理学(108492)
- 理学院(107158)
- 管理学(105382)
- 管理学院(104767)
- 中国(86704)
- 京(73160)
- 科学(72139)
- 财(59967)
- 所(59285)
- 研究所(53727)
- 农(52882)
- 中心(51695)
- 江(50026)
- 范(48633)
- 师范(48239)
- 业大(47410)
- 北京(47095)
- 财经(46960)
- 经(42473)
- 院(41962)
- 州(41222)
- 农业(40972)
- 师范大学(39109)
- 经济学(37356)
- 基金
- 项目(217860)
- 科学(170312)
- 研究(163547)
- 基金(154964)
- 家(134894)
- 国家(133401)
- 科学基金(113162)
- 社会(100952)
- 社会科(95429)
- 社会科学(95403)
- 省(85435)
- 基金项目(82168)
- 教育(74808)
- 划(72265)
- 自然(71862)
- 自然科(70124)
- 自然科学(70109)
- 自然科学基金(68830)
- 编号(68221)
- 资助(63182)
- 成果(57463)
- 发(49997)
- 重点(48825)
- 课题(47813)
- 部(47624)
- 创(45041)
- 创新(41886)
- 项目编号(41791)
- 教育部(40752)
- 科研(40729)
- 期刊
- 济(151956)
- 经济(151956)
- 研究(104750)
- 中国(69490)
- 学报(52566)
- 农(49747)
- 管理(48773)
- 科学(48490)
- 教育(45760)
- 财(44317)
- 大学(39667)
- 学学(36611)
- 农业(34727)
- 融(31110)
- 金融(31110)
- 技术(28799)
- 业经(25303)
- 财经(23367)
- 经济研究(22855)
- 图书(21693)
- 经(19932)
- 问题(19764)
- 业(18360)
- 理论(16523)
- 科技(16421)
- 现代(15714)
- 技术经济(15522)
- 版(15195)
- 实践(15181)
- 践(15181)
共检索到508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圣
智的直觉理论在牟宗三哲学美学思想里居于最根基的位置。牟宗三首先分疏了智的直觉在义理上的儒家形态何所,其次从理论上说明我们确有此一种直觉,以及此一种直觉在我们生活实践里是可以证显出来,表明依儒家智慧形态言我们确有智的直觉一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牟宗三所分判演绎者,在义理上对建构由中国智慧而来的哲学美学形态具有非凡的学理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致知 成物 环境美德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致知 成物 环境美德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盖 包大为
牟宗三先生在其著作《心体与性体》中,为讲明明道与伊川朱子的分际,创造性地提出"形构之理"、"存在之理"以及"归纳普遍化之理"三个范畴,在对三者的比较中展开了其对于程朱理学思想话语的深入辨析。牟先生认为,"形构之理"与"存在之理"区分了形上和形下两种知识;而"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化之理"的区分,则呈现出伊川朱子"格物穷理"工夫论中所隐藏的"成就知识"与"成就德性"两种倾向的分野。牟氏对伊川朱子理学话语的细致分辨,构成了其宋明理学三系说的理论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檀传宝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看 ,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与优势至少表现为取法乎上的德育目标、审美取向的德育模式和学以致用的修养方法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教育思想家们对于“学为圣贤”、“血脉上感移”、“知行统一”等命题的宝贵探索是我们努力光大传统德育的智慧、实施完整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根基。
关键词:
圣贤人格 审美取向 知行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溪繁
文章以儒家性情论对企业情感管理的启示为重点进行阐述,从儒家性情论、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学会以情动人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情感管理效率,为企业日后良好发展做铺垫。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承
“公共性”承认并正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在事实,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分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重视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倡导人们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围绕“公共性”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学界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儒家公共性思想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儒家先贤怀着对现实混乱局面的忧患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及其发展方向提供儒家方案。儒家哲学从总体旨趣、形上预设、观念引导、制度建构、社会理想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强烈的公共关切,展现了儒家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有必要对儒家公共性思想予以进一步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使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
公共性 公共生活 儒家公共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生 刘波
汉代的“三老”可分为地方治理体系中的三老和儒家礼制体系中的三老,两者以“三老”为名各自发展,历史地呈现出“势力上收”与“礼制下移”的双向交互式关系。地方治理层面,西汉时期地方三老的职能被虚化、分割,经历了由“率众”到儒家长者的形象变化。儒家礼制层面,贾谊、贾山、韩婴提出的“三老五更”礼制设想,经王莽初步施行、汉明帝进一步完善,在中央达成政治与教化相统一的结果;此后,养老礼逐渐由中央向地方下移,至汉末明确可以发现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相结合的案例。由此可见汉朝廷在国家治理中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有效统合。
关键词:
三老 三老五更 养老礼 儒家礼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静彦
李俊民的儒家思想主要源于金章宗时对汉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其儒家思想体现在对于儒家学问的坚持与肯定上,以及金、元易代之际所表现的黍离之悲和家国之痛,而其作品中对于民生的关怀,更体现了儒家最为根本的仁义思想。
关键词:
李俊民 儒家思想 金代文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颜莉 李永山
认知思想方面,王充一方面反对孔子"学而知之"说,认为圣人不能先知,一方面又肯定了孔子认识论中的学与思、知与行。王充对孟子"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也有详细的解读,认为在认知的过程中"耳目之官"与"心之官"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王充的认知思想同荀子的认知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认为荀子不仅谈及知与行的问题,还以"符验"作为检验认识对与错的标准。
关键词:
王充 先秦儒家 认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铁山 栗洪武
先秦儒家是诗意德育的积极倡导者与践履者,其思想精华包括"性善"与"好德"的德育人性观、"效法圣贤"与"致中和"境界的德育目的观、"以善统真"与"以美促善"的德育实践观、"以诗言志"与"比德喻志"的德育言说观四个方面,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而且对实施完整、有效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诗意德育 德育思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从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研究的总体上看,由于侧重于对封建后期社会及其与东亚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分析,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其中,在对宋以来新儒家学说正统与非正统的划分中,朱熹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受到特别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申圣超
当前网络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这就导致其真实性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外在的制度约束尚不够,还需要内在的道德控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包含着优秀的道德思想,可以对网络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网络道德 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师生友朋 教师教育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杨雄胜 熊筱燕
“会”字目前在大多数场合读“huì”,只在极少数场合读“kuài”,而这极少数场合《现代汉语词典》只列明了会计。大家知道,中国文字是意会字,以象形文字为典型,而意会字的起源可能不是字的写法本身而是更原始的不同发音。以声音表达意思,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应该远远先于以文字表达意思。以至于当人类进化到以文字表达意思后,还是以不同的声音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通道,通常以耳听为主,眼见文字为辅,这样的文字历史背景,值得大家在从事会计研究时重视发掘中国文化起源,尤其对会计涵义要予以特别注意。
关键词:
文化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 利益诉求 “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