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6)
- 2023(12013)
- 2022(10654)
- 2021(9998)
- 2020(8504)
- 2019(19540)
- 2018(19459)
- 2017(37489)
- 2016(20706)
- 2015(22990)
- 2014(23050)
- 2013(22869)
- 2012(21050)
- 2011(18827)
- 2010(18596)
- 2009(16868)
- 2008(16569)
- 2007(14440)
- 2006(12391)
- 2005(10835)
- 学科
- 济(76594)
- 经济(76503)
- 管理(60153)
- 业(57064)
- 企(48830)
- 企业(48830)
- 方法(37237)
- 数学(32037)
- 数学方法(31621)
- 财(22470)
- 学(20205)
- 农(19270)
- 中国(19257)
- 业经(16877)
- 务(15576)
- 财务(15513)
- 财务管理(15480)
- 制(14952)
- 企业财务(14753)
- 地方(14710)
- 理论(13712)
- 贸(13122)
- 贸易(13115)
- 农业(12937)
- 和(12779)
- 易(12734)
- 技术(12563)
- 银(12404)
- 银行(12345)
- 环境(11748)
- 机构
- 大学(290854)
- 学院(287319)
- 管理(112642)
- 济(106762)
- 经济(104222)
- 研究(99717)
- 理学(98035)
- 理学院(96884)
- 管理学(94966)
- 管理学院(94482)
- 中国(72527)
- 科学(66460)
- 京(63167)
- 农(54408)
- 所(52060)
- 财(49709)
- 业大(48676)
- 研究所(47901)
- 中心(44748)
- 农业(43345)
- 江(41523)
- 财经(39970)
- 北京(39717)
- 范(37092)
- 师范(36565)
- 经(36478)
- 院(36423)
- 州(34065)
- 技术(31775)
- 经济学(31081)
- 基金
- 项目(204418)
- 科学(158646)
- 基金(147965)
- 研究(142805)
- 家(132078)
- 国家(131031)
- 科学基金(110750)
- 社会(87017)
- 社会科(82288)
- 社会科学(82262)
- 省(80250)
- 基金项目(79109)
- 自然(76129)
- 自然科(74346)
- 自然科学(74319)
- 自然科学基金(72979)
- 划(68608)
- 教育(65074)
- 资助(61698)
- 编号(56995)
- 成果(46225)
- 重点(46204)
- 部(44234)
- 发(42703)
- 创(42320)
- 科研(40259)
- 计划(39878)
- 课题(39539)
- 创新(39498)
- 大学(37378)
- 期刊
- 济(113825)
- 经济(113825)
- 研究(81871)
- 学报(55385)
- 中国(53782)
- 农(48464)
- 科学(48167)
- 管理(41065)
- 大学(40465)
- 财(38480)
- 学学(38320)
- 农业(33964)
- 教育(30587)
- 融(23511)
- 金融(23511)
- 技术(23176)
- 财经(19133)
- 经济研究(18157)
- 业经(17964)
- 业(17804)
- 经(16174)
- 图书(15543)
- 版(15142)
- 业大(15112)
- 科技(15093)
- 问题(14489)
- 理论(14482)
- 实践(13450)
- 践(13450)
- 技术经济(13015)
共检索到412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袁歆玮 王宇 阿地力·阿不来提 陈颖钰 李家奎 郭爱珍
2019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暴发牛结节性皮肤病,随后传至全国各地。由于对这一新发病缺少全面认识和防控经验,临床上所用措施常表现出缺少针对性,导致该病的蔓延,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明确该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和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病原学特征、致病机制、临床特征、传播规律、诊断、预防和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效防控和净化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葛松 蒋万 何生虎 余永涛 张蕾蕾 郭澍强 王静
【目的】从患真菌性皮肤病肉牛的毛发、皮屑、痂皮等病料样本中分离皮肤病原真菌并对其进行种属分类鉴定,为牛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无菌采集宁夏地区患皮肤病肉牛的毛发、皮屑、痂皮,将病料样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KOH溶液1滴,静置5 min后进行镜检观察;将病料样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中进行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对分离的真菌用乳酸酚棉兰染液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真菌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用分离的真菌制备浓度为1×108 cfu·m L-1的孢子悬液涂抹健康ICR小鼠皮肤,根据其致病性筛选病原真菌;提取病原真菌DNA,对其内部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马超 赵刚
电子皮肤是指模仿人类皮肤的特征以及具备相似感知功能的设备,得益于其卓越的可穿戴性和多功能性,近年来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机器感知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本文从材料特性、功能特性和典型应用三个方面综述了电子皮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实现电子皮肤的可拉伸性、自修复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物理、化学和电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最后对电子皮肤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与展望。电子皮肤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需要材料、信息、工程和生命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政强 姚志贤 林茂 常建波
为了对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进行研究,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确认病原。对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产物酶活性与溶血活性及其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还测定了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灶中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菌株A3为引起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04.2 CFU/mL。其中,16 S rRNA、gyrB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是JN391271、JN168881。从基于16 S rRNA与...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丁雷 岳永生 宋憬愚
从患皮肤溃烂病的虹鳟鱼体中分离到多株细菌 ,其中两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两株菌生长适温分别为 2 5~ 35℃、10~ 30℃。pH值分别为 6 5~ 8 5、 6 5~ 9 0。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高度敏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一帆 陈颖钰 胡长敏 陈建国 陈曦 陈焕春 郭爱珍
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制约着我国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拓展,其影响呈上升趋势。本文从重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三方面,综述了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面临的挑战,认为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家底不清,新发病不断出现,一些已控制病种有再度发生的倾向,常发病多病原混合感染,诊断和治疗困难等。最后,基于当前有效防控牛重要传染病仍面临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提出了防控建议,以期为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传染病 流行现状 防控趋势 防控建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军 彭新亮 乔志刚
利用阿利新蓝(AB,pH=2.6)-过碘酸雪夫氏试剂(PAS)染色,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部粘液细胞进行了分类、分布和分泌研究。结果显示:结合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和粘液细胞分布特点,鲇皮肤和鳃部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5种类型;皮肤中有Ⅰ型和Ⅳ型2种粘液细胞分布,鳃部有Ⅰ型、Ⅱ型、Ⅲ型和Ⅴ型4种粘液细胞分布;腹部皮肤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083个,其次为颌部皮肤,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802个,鳃丝部位密度最小,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208个;粘液细胞分泌方式有4种,Ⅰ型为全浆分泌,Ⅱ型为局部分泌,Ⅲ型为巨浆分泌,Ⅳ型为顶浆分泌。
关键词:
鲇 粘液细胞 皮肤 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梦茹 王悦 冯华朋 全滟平 陈健 舒建洪 何玉龙
目前发现的猪肠道冠状病毒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三角冠状病毒(PDCo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4种。其中SADS-CoV是2017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省发现的一种猪肠道冠状病毒,该病毒感染后可致小于5日龄仔猪出现严重急性腹泻、急性呕吐、脱水等症状,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未见针对SADS-CoV的有效药物和疫苗产品上市,从病毒传播、致病机制、诊断及预防控制等方面综述SADS-CoV的研究进展,期望为SADS-CoV的防控提供参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余银春 王锡波 彭程远 赵青松 金珊
从患皮肤溃烂病的濒死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W12915-1,经菌体形态学观察及API20E系统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可导致乌鳢皮肤溃烂病。血液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人工感染该菌3 d后患病乌鳢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血糖、K+、Na+、Cl-等指标显著下降,而白细胞数、红细胞脆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显著升高,说明该菌具有强致病性,可引起乌鳢造血功能障碍,肝、肾等主要组织器官严重损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美群 潘瑛子 牟振波 刘海平 周建设 王万良 曾本和 扎西拉姆
[目的]为分析黑斑原、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3种冷水鱼皮肤病灶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类,探讨引起冷水鱼皮肤病变、死亡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种类。[方法]利用平板方法在患病鱼皮肤病灶部位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经菌体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可培养微生物种属。[结果]从西藏3种冷水鱼皮肤病灶部位共计分离得到151株细菌和72株真菌,可培养细菌主要分布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芽孢杆菌纲(Bacilli)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1门、7纲21属25种,可培养真菌主要分布在接合菌纲(Zyg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卵菌纲(O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酵母纲(Saccharomycetes)和丝孢纲(Hyphomycetes)等7纲15属24种。Aeromonas hydrophila、Paenisporosarcina sp.、Chryseobacterium sp.、Pseudomonas sp.、Plesiomonas shigelloides、Flavobacterium sp.、Mucor sp.Saprolegnia parasitica等其它鱼类的8种病原微生物被发现存在于西藏冷水鱼皮肤病灶处。[结论]黑斑原、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等冷水鱼皮肤病灶中潜藏着多种病原微生物,围绕这些病原微生物开展后续研究对西藏冷水鱼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施标 董世娟 朱于敏 于瑞嵩 李震
2010—2011年中国境内的猪流行性腹泻(PED)大流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疫苗免疫无法控制疫病流行,因此学者普遍认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出现了新的变种。论文综合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内学者PED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又对国内新近分离的PEDV的11个毒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国内暴发流行的PEDV毒株已远离中国86年分离的毒株和欧洲毒株CV777,成为了一个新的基因型。毒株基因变异应该是造成免疫失败和仔猪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毒株的全长基因序列和棘突蛋白(S)基因序列长度有差异,其他基因长度保守性强。S基因的变异率高于其他基因,特别是短期内...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泽成 梁春年 吴晓云 李明娜 张志飞 阎萍
旨在通过分子水平和组织学水平阐明牦牛不同被毛颜色的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决定色素形成通路中的主效基因:鼠灰色基因(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gene(ASIP),Agouti)、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和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gene,TYR)表达量。结果表明:M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斌 于兰萍 胡亮 李艳 刘双凤 姜志强
从体表溃烂的养殖红鳍东方鲀(Fugu obscurus)病灶处分离到1株优势生长菌,编号为H-06091。分别通过创伤浸泡和注射方式感染健康红鳍东方鲀,发现这两种途径均可引发皮肤溃烂,两种途径的感染率均为100%,2×108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100%,4×107cell/mL菌浓度注射组死亡率为50%,创伤浸泡感染未见死亡。药敏实验表明,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氟哌酸、氟嗪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青霉素G等抗菌素对H-0609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按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该菌呈革兰...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细菌鉴定 哈氏弧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冰 宋晓玲 黄倢 雷质文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个体的流动有可能造成该病病毒传播。有迹象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养殖对虾中已发现IHHNV,且呈流行趋势。目前,国际上已建立起多种标准检测方法以监控疾病的流行。本文就该病毒的病毒特性、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地理分布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为对虾病毒性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监控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