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12)
- 2023(11279)
- 2022(9953)
- 2021(9208)
- 2020(7732)
- 2019(17790)
- 2018(17824)
- 2017(34145)
- 2016(18463)
- 2015(20911)
- 2014(20976)
- 2013(20878)
- 2012(19398)
- 2011(17632)
- 2010(17658)
- 2009(16208)
- 2008(15407)
- 2007(13393)
- 2006(11904)
- 2005(10486)
- 学科
- 济(93072)
- 经济(92990)
- 管理(51564)
- 业(46253)
- 企(38617)
- 企业(38617)
- 方法(36761)
- 数学(31887)
- 数学方法(31584)
- 学(22678)
- 地方(21670)
- 中国(19807)
- 农(18910)
- 业经(17951)
- 财(16713)
- 地方经济(13936)
- 和(13379)
- 理论(13307)
- 环境(13044)
- 农业(12898)
- 贸(12838)
- 贸易(12830)
- 制(12458)
- 易(12340)
- 技术(10974)
- 融(10688)
- 金融(10687)
- 划(10491)
- 银(10291)
- 银行(10244)
- 机构
- 大学(272332)
- 学院(269139)
- 济(112309)
- 经济(109926)
- 管理(106846)
- 研究(94866)
- 理学(92631)
- 理学院(91590)
- 管理学(90084)
- 管理学院(89605)
- 中国(67610)
- 科学(60098)
- 京(57619)
- 所(48605)
- 财(47588)
- 研究所(44645)
- 农(43270)
- 中心(41029)
- 业大(40588)
- 财经(38804)
- 江(38562)
- 北京(36537)
- 范(35845)
- 师范(35435)
- 经(35200)
- 院(34524)
- 农业(34057)
- 经济学(33869)
- 州(31269)
- 经济学院(30191)
- 基金
- 项目(185516)
- 科学(144587)
- 研究(134552)
- 基金(133760)
- 家(117081)
- 国家(116140)
- 科学基金(98714)
- 社会(84064)
- 社会科(79586)
- 社会科学(79563)
- 省(72277)
- 基金项目(71397)
- 自然(64495)
- 自然科(62890)
- 自然科学(62873)
- 自然科学基金(61735)
- 划(60827)
- 教育(60612)
- 资助(55521)
- 编号(54315)
- 成果(44090)
- 重点(41525)
- 部(40413)
- 发(40265)
- 创(37924)
- 课题(37320)
- 科研(35493)
- 创新(35389)
- 大学(34380)
- 教育部(34334)
- 期刊
- 济(127334)
- 经济(127334)
- 研究(81988)
- 中国(46275)
- 学报(44646)
- 科学(40784)
- 管理(39534)
- 农(38345)
- 财(34264)
- 大学(32783)
- 学学(30926)
- 教育(27517)
- 农业(27217)
- 技术(23364)
- 经济研究(20853)
- 融(19830)
- 金融(19830)
- 财经(19281)
- 业经(18776)
- 经(16453)
- 问题(16138)
- 图书(15044)
- 技术经济(14574)
- 理论(13780)
- 业(13581)
- 科技(12997)
- 实践(12490)
- 践(12490)
- 现代(12308)
- 版(11513)
共检索到393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波 张朝晖 左言明 朱明远 张杰东 荆世锡 毛兴华
综合介绍了世界牙鲆属鱼类的主要特征及种类 ,主要介绍了养殖品种褐牙鲆、犬齿牙鲆、漠斑牙鲆以及实验研究品种北美牙鲆、多耙牙鲆、小眼牙鲆、黑斑牙鲆、巴南牙鲆和巴塔戈尼牙鲆的生物学及养殖研究概况。简要介绍了热带牙鲆、四斑牙鲆、河口牙鲆和伍氏牙鲆等生物学有关知识。
关键词:
牙鲆属 生物学 研究概况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张学健
以世界上7种具有渔业价值的鮟属(Lophius)鱼类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年龄鉴定、生长规律、繁殖习性和机制、早期生活史、摄食习性、洄游规律等方面,综述了鮟属鱼类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鮟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中国东、黄海黄鮟(Lophius litulon)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策略提供借鉴;同时本文所阐述的研究方法学也可为其他深海和底层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鮟 生物学 渔业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波 张朝晖 张杰东 荆世锡 李继强 孙庆霞 毛兴华
总结研究了国外有关大西洋牙鲆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结合作者对鲆鲽鱼类的研究 ,从大西洋牙鲆繁殖习性、性腺发育指数、繁殖力、卵仔鱼发育和变态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大西洋牙鲆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亲鱼选择、促熟培育、受精孵化和鱼苗培养的有关技术措施
关键词:
大西洋牙鲆 繁殖生物学 繁育技术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思行
牙鲆(Paralichthys olioateus)系高档鱼类,肉白,在鲆鲽类中味最佳,尤其是冬天肉味尤鲜美,深受日本人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日本自江户时期(17~19世纪)以来,牙鲆已成为主要的水产品,在全国沙质和泥底构成的海区用围网、刺网、帆船围网、延绳钓、竿钓和拖网等渔具捕捞。70年代至80年代初,牙鲆年产量在8000吨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悦欣 邵华 刘长发 SCHNEIDER Oliver 晏再生 尹丽丽 孙丽丽
从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海水循环养殖系统中移动床生物滤器载体生物膜上获取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样本。异养细菌用平板涂布法计数,其代谢活性以培养8h的氧吸收速率表示。氨化细菌、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氧化细菌(NOB)用MPN法计数,其代谢活性分别以培养24hNH4+-N浓度的增加、NH4+-N浓度的减少和NO2--N浓度的减少表示。结果表明,生物膜成熟之后,4种生理类群细菌的数量和代谢活性基本保持稳定。异养细菌数量为107~108CFU-·-m-2(载体),氨化细菌、AOB和NOB数量分别为107~108MPN-·-m-2(载体)、105~106MPN-·...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云国 陈松林 李八方
应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国牙鲆一个养殖群体的30个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比其他标记具有更高的多态性,10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在4~10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23~5.82之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6,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960,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的平均值为0.1774。
关键词:
牙鲆 养殖群体 遗传变异 微卫星标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天翔 张秀梅 朱杰 柳广东 张亚平
对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测得的目的DNA片段的长度为410bp,其A(104bp)、T(119bp)、C(117bp)、G(70bp)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9.0%、28.5%、17.1%。在28个褐牙鲆个体中共出现了3种单倍型。白化褐牙鲆出现的第1种和第3种单倍型个体数分别为10尾(占白化褐牙鲆样本数的90.91%)和1尾(9.09%);6尾黑化褐牙鲆均出现第1种单倍型(100%);正常褐牙鲆出现的3种单倍型尾数分别为7尾(占正常褐牙鲆样本数的55.56%)、2尾(22.22%)和2尾(22.22%...
关键词:
褐牙鲆 细胞色素b 序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邦杰 梁仁杰 张瑞瑜 李本旺 莫介化 李春枝 黄永强
对尖塘鳢属 (Oxyeleotris)主要种的分类位置以及引进我国的云斑尖塘鳢 (O marmoratus)和线纹尖塘鳢 (O Lineolatus)繁养殖生物学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发展制约因素、前景进行报道和探析 ,为尖塘鳢养殖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秉钧 王波 张桂军
对室内工厂化养殖的犬齿牙鲆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旺盛期在2龄,日生长最快达5.52g/d,第1年平均为1.65g/d,第2年平均为2.34g/d,第3年平均为1.3g/d,第4年平均为0.75g/d。养殖1周年其平均体重可达600g左右,两周年达1500g;其全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076TL3.1785(R2=0.9765),全长与体高和标准体长的关系分别为TL=2.5685BD-0.6594(R2=0.9823),TL=1.1957SL-0.1724(R2=0.9922)
关键词:
犬齿牙鲆 工厂化养殖 生长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俊超 李轩 韩茵 陈吉祥 张晓华
2007年1月,山东省胶南某养殖场人工养殖的大菱鲆发生严重病害并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腹腔积液,肠道肿胀,肝脏萎缩,胆囊暗绿色等。从病鱼胆囊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命名为da3。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对体重为25 g的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为每尾鱼2×106CFU。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牙鲆肠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和脑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病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大菱鲆 牙鲆肠弧菌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进 刘俊荣 赵前 曲秦坤 刘悦朋 徐昙烨 田元勇
为构建工厂化养殖鱼类鲜活品质的渔后调控技术体系,以极限品质为着眼点,解读海水养殖白肉鱼刺身级品质形成及变化机制,以褐牙鲆为研究对象,从致死方式着手,探究肌肉品质的极限,即通过极端处置以探索其鲜活品质的极限。以破髓处置(SCD)得到上限品质,窒息致死(SA)得到下限品质,对照商业操作即断髓处置(SCC),3个致死处理组均于2 ℃下冷藏120 h。期间分别对僵直、断裂强度、肌肉收缩率、肌肉pH值、ATP及关联物、白度、显微结构和体表颜色进行分析。致死应激对品质及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最强致死应激SA组死后6~12 h快速进入僵直,随即解僵。而最低致死应激SCD组死后48~72 h方达到最大僵直,且僵直指数缓慢上升,呈现出最好的冷藏稳定性。常规商业处置SCC组则介于二者之间,但明显优于下限SA组,逊于上限SCD组。同样的,最低致死应激SCD组保留最高的ATP,死后12 h各处理组肌肉ATP含量由初始的3.13 μmol/g分别下降至SCD组2.13 μmol/g、SCC组1.99 μmol/g及SA组0 μmol/g 。肌肉降至极限pH的时间分别为SCD组在48 h,SCC组在48 h,SA组则在死后12 h变达到极限。观察及色度分析结果表明,最强致死应激SA组肌肉外观最差,表现在最低的L*值,更高的a*值和较低的b*值。肌肉显微结构观察发现,SA组细胞间隙最大且最不稳定。从鱼体表面也可以明显观察到致死应激强度造成的影响,应激越大充血越突出。【结论】综上,脊髓破坏这种最低应激强度破坏了运动神经系统,尽量减少由脊髓反射引起的肌肉运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活体褐牙鲆的死前应激,是满足极限品质的关键因素。【意义】研究为通过控制致死应激获得最佳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褐牙鲆 致死应激 锁鲜 品质上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房景辉 张继红 吴文广 毛玉泽 高亚平 蒋增杰 方建光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相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鱼苗网箱养殖密度(密度5尾/箱,鱼苗体质量约21 g),分别与不同数量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0 g,50 g,70 g,90 g)混合养殖,4个实验组分别记作C、S1、S2和S3,网箱规格为Ф60 cm×30 cm。各实验组设3个平行组,实验进行40 d。牙鲆和沙蚕在称重前均饥饿24 h,同时取5尾牙鲆和20 g沙蚕作为实验初始样品。实验期间,每天07:30和18:00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根据对照组饵料剩余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每个实验单元的投饵量基本一致,此过程中不处理残饵和粪...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晓荣 张涛 冯广朋 赵峰 刘鉴毅 宋超 章龙珍 庄平
选取6 ind健康的雄性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经人工催产后获得成熟的精子,测定了精子密度、精浆渗透压、p H和生化成分,研究不同保存温度和p H对精子活力与寿命的影响,并比较几种离子对精子的抑制作用和再激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精子密度为(2.12±0.89)×109cell·m L-1,精浆渗透压为(87.83±2.79)m Osm·L-1,精浆中K+(1.61±0.26)mmol·L-1,Na+(29.13±1.79)mmol·L-1,Cl-(21.83±1.84)mmol·L-1,Ca2+(0.11±0.03)mmol·L-1,Mg2+(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鹏 吴志昊 尤锋 李军
通过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和比较了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血清中两种重要的性类固醇激素—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周年变化规律。在雄性个体中,从4月份开始,随着水温的升高及繁殖期的开始,T和E2含量显著上升并在6月份达到最高峰;之后,T和E2含量逐渐下降并在第二年3月左右降低至最低水平。雌性牙鲆个体的E2含量于3月份开始慢慢增高,于6月份达到最高峰;随后,E2的含量逐渐降低并在1月份达到最小值;而雌性个体中的T的含量在2月和6月份出现两次高峰。结果表明,T和E2对牙鲆的性腺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雌雄个体中T和E2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关键词:
牙鲆 性腺发育 睾酮 雌二醇 年周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朱学武 徐永江 柳学周 史宝 王滨
针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无眼侧体色黑化消褪的现象,本研究从形态、血清和mRNA水平上对其生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光镜观察显示,无眼侧消褪区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有眼侧和无眼侧黑化区域(P<0.05),电镜观察发现,无眼侧消褪区域皮肤中黑色素颗粒模糊,黑色素细胞中色素体存在凋亡现象。无眼侧黑化区域消褪过程中,鳞片类型经历了由栉鳞—弱栉鳞—圆鳞转变的过程,栉鳞上硬棘数量也随之减少。无眼侧黑化消褪的牙鲆血清中的黑色素聚集激素(MCH)肽含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和无眼侧黑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