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
- 2023(1525)
- 2022(1255)
- 2021(1169)
- 2020(1043)
- 2019(2409)
- 2018(2576)
- 2017(5475)
- 2016(2846)
- 2015(2604)
- 2014(2491)
- 2013(2495)
- 2012(2352)
- 2011(2028)
- 2010(1933)
- 2009(1881)
- 2008(1799)
- 2007(1705)
- 2006(1474)
- 2005(1359)
- 学科
- 济(9001)
- 经济(8989)
- 业(7724)
- 管理(5773)
- 劳(5158)
- 劳动(5141)
- 企(4533)
- 企业(4533)
- 农(4461)
- 中国(4426)
- 农业(3574)
- 方法(3342)
- 制(3312)
- 人口(2990)
- 数学(2960)
- 数学方法(2937)
- 财(2839)
- 动力(2761)
- 劳动力(2650)
- 动(2565)
- 农业劳动(2482)
- 农业人口(2428)
- 法(2120)
- 制度(1976)
- 度(1976)
- 体(1893)
- 业经(1848)
- 银(1789)
- 银行(1782)
- 贸(1745)
- 机构
- 大学(33743)
- 学院(33063)
- 济(15184)
- 经济(14910)
- 管理(12975)
- 研究(11341)
- 理学(11334)
- 理学院(11193)
- 管理学(11037)
- 管理学院(10967)
- 中国(8933)
- 财(6929)
- 京(6921)
- 科学(6071)
- 所(5606)
- 财经(5467)
- 经济学(5345)
- 中心(5309)
- 农(5179)
- 研究所(5034)
- 经(5023)
- 江(4869)
- 经济学院(4775)
- 业大(4438)
- 范(4391)
- 北京(4380)
- 师范(4349)
- 财经大学(4077)
- 农业(3912)
- 院(3866)
共检索到50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江一 闫雪凌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3年数据,本文考察了来自父母的私人转移支付对子女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采用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年限作为私人转移支付的工具变量克服了计量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私人转移支付每提高1%,子女的日、周、年劳动力供给将分别降低0. 0254%、0. 0536%、0. 0991%,据此测算,父母对子女的私人转移支付每增加1元将使全国劳动力日劳动供给减少约5. 24万小时。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父母通过私人转移支付"购买"子女提供的关爱、照料服务而挤出了子女的劳动力供给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来自父母的私人转移支付对子女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只存在集约边际,而不存在广延边际,即其仅减少了子女的劳动供给时间,而并没有使子女退出劳动力市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自上而下的代际转移支付带来的经济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文章利用中国农户的微观数据,分析了私人转移支付的决定因素及福利影响。处理效应模型、双变量Probit模型和回归分解的结果显示,私人转移支付具有利他动机,弱势农户更易获得私人转移支付;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的支出、贫困没有影响,而对储蓄有显著正向影响;私人转移支付在缩小接受者和非接受者的福利不平等方面作用微弱。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谢贝妮 李岳云
本文利用陕西、江苏、四川、河北、吉林五省农村的入户调查所收集的一手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高中升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父母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村家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的高中升学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升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统计上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村教育 高中教育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洪友 余锦亮 杜亦譞
多代直系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我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特征,因而老年人在家庭照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并实证分析了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及料理家务活动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显著提高了子女的劳动供给,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了6.3%,女性提高了14.3%,并且女性的工作时间增加幅度远大于男性。此外,隔代照料对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大于城市居民,而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上,公共服务不均
关键词:
老龄化 隔代照料 家务料理 劳动供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洪友 余锦亮 杜亦譞
多代直系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我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特征,因而老年人在家庭照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并实证分析了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及料理家务活动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显著提高了子女的劳动供给,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了6.3%,女性提高了14.3%,并且女性的工作时间增加幅度远大于男性。此外,隔代照料对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大于城市居民,而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上,公共服务不均等以及就业能力和工作性质的差距是异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从老年人影响青年人劳动力供给的角度,验证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女性为何有条件更加“勤劳”。
关键词:
老龄化 隔代照料 家务料理 劳动供给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波
基于2016年对北京市功能拓展区46所学校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父母参与对子女发展的影响。首先,二元Logit模型的父母参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出身显著影响父母参与行为。个体特征中,子女学业基础越差,父母对其作业督导越多和学校联系越频繁。同时,对于女生和本地儿童,其父母参与行为显著高于男生和流动儿童。其次,为了解决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父母参与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具体而言,亲子阅读、亲子活动和亲子交流能够提高子女的学业成绩。除家校互动外,父母参与对子女各维度非认知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父母参与对学业成绩影响的路径检验表明,父母参与主要通过非认知能力这一中介来影响子女学业表现。同时,父母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会因家庭资本、学业基础和教育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父母参与有助于缩小因家庭资本、学业基础导致的学生间发展不平等,且子女年龄越小,父母参与的作用越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4年、2006年、2009年三轮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代际间向上流动的私人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首先,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理论计算出脆弱性;然后,使用纠正选择性偏误的倾向值匹配得分倍差方法来检验私人转移支付的效应。结果显示,代际间向上流动私人转移支付的数量呈现增长态势,私人转移支付比例为30%左右;尽管贫困发生率呈现下降态势,但城乡家庭遭受贫困脆弱性的比例不容忽视;无论将贫困线定在何处,私人转移支付对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脆弱性基本没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陈晨
农业生产对体能要求较高,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降低了农村老人晚年的福利水平,但是,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转移收入也会改善农村老人的福利。本文对劳务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外出子女的现金转移的间接效应可以使老人农业参与率下降,这里面要扣除未婚子女的收入转移,但是,子女外出务工的直接效应使老人农业参与率增加的幅度更大。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老人农业参与率上升5.8个百分点。此外,照料孙子孙女对老人农业生产劳动的替代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转移收入 劳动参与 老人福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方文 刘国恩 李辉文
中国的市场化深刻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女儿更有能力提升父母的福利;但同时由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传统农业文明下形成的"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因此女儿是否给父母带来比儿子更多的幸福感,就仍然是一个有待检验的经验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定量研究子女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借助第一胎子女性别的外生性,本文发现,在子女的婴幼儿以及中小学读书阶段,子女性别对父母幸福感无显著影响;而到了子女的结婚生子阶段,儿子带给父母的幸福感比女儿显著
关键词:
幸福感 子女性别 社会转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杜凤莲 杨鑫尚
基于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数据,本文使用probit、OLS和Tobit模型分别估计子女升学对父母劳动参与率、有酬劳动时间和无酬劳动时间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子女升学会降低父母劳动参与率,减少有酬劳动时间并增加无酬劳动时间;第二,子女升学对父母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和母亲分别通过减少有酬劳动时间和降低劳动参与率来适应子女升学,且这种影响只存在于同性之间,这将强化"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加剧家庭内部性别不平等;第三,子女升学降低了父母劳动和娱乐时间,增加了生活照料和教育照料时间。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中小学阶段儿童照料如何影响父母劳动供给和家庭性别分工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劳动供给 儿童照料 升学压力 家庭分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埃蒙·凯伦 孙兰芝
“大球理论”是在“自由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大球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希望和理想并不意味着要为子女规定固定的成长模式。父母拥有选择子女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但同时,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自主权。关于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权利,应该既反对压制子女,同时也要公正地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他们为抚养子女做出的牺牲;关于子女受教育的自主权,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之懂得追求心灵的自由。
关键词:
大球理论 选择权 自主权 自主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方文 刘国恩 李辉文
中国的市场化深刻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女儿更有能力提升父母的福利;但同时由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传统农业文明下形成的"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因此女儿是否给父母带来比儿子更多的幸福感,就仍然是一个有待检验的经验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定量研究子女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借助第一胎子女性别的外生性,本文发现,在子女的婴幼儿以及中小学读书阶段,子女性别对父母幸福感无显著影响;而到了子女的结婚生子阶段,儿子带给父母的幸福感比女儿显著更低。特别地,本文没有发现儿子通过"养儿防老"渠道给父母带来更高幸福感的证据:分析显示女儿带给老年父母的幸福感也比儿子更高,这对于有养老保险的父母尤为显著;但发现了父母因为"助儿买房"而损失幸福感的证据:城市里更高房价让男孩父母的幸福感更低。
关键词:
幸福感 子女性别 社会转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永峰 路瑶
家庭中普遍存在成年子女照料老龄父辈健康的现象,这在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父辈隐性健康变化并未引致子女退出劳动力市场,而父辈显性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总体来看,父辈健康变化对农村子女、女性子女、分开居住的子女和代际支持更高的子女劳动供给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父辈隐性健康变化显著增加了雇佣护理人员的可能性。在父辈健康照料中,在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下,护理人员部分替代子女成为相对理性的选择。进一步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子女数量的增加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平滑父辈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冲击,缓解父辈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家庭子女数量超过2时,这一缓解作用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验证了“抚养-赡养”这种代际互惠模式在中国的存在性,因此需要警惕老龄化加深和人口红利缩减双重背景下父辈隐性健康变化和显性健康变化转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吕开宇 王桦 金莲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描述了不发达地区学龄儿童的辍学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父母外出从事非农劳动对子女辍学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含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良 方行明 雷震
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数据(2010),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父母的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显著地提高子女的深造意愿,父母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也越强烈。本文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验证了父母政治资本通过学校资源、专业资源和家庭经济资本的中介作用间接提升了子女深造意愿,同时子女自身人力资本和家庭经济资本中的消费支出也是父母人力资本影响子女深造意愿的中介,而家庭收入在父母人力资本对子女深造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此外,深造意愿的提升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意愿,也会提高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些发现表明了父母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