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25)
2023(10568)
2022(8706)
2021(7988)
2020(6590)
2019(15136)
2018(14273)
2017(27300)
2016(14654)
2015(16345)
2014(15567)
2013(15832)
2012(14786)
2011(13467)
2010(13165)
2009(12246)
2008(12007)
2007(9960)
2006(8762)
2005(7599)
作者
(43232)
(36096)
(36057)
(34160)
(23236)
(17507)
(16161)
(14138)
(14031)
(12591)
(12443)
(12070)
(11375)
(11344)
(11268)
(11258)
(10723)
(10634)
(10532)
(10226)
(9027)
(8790)
(8579)
(8187)
(8175)
(7979)
(7750)
(7609)
(7138)
(7085)
学科
(70394)
经济(70315)
管理(41103)
(38608)
方法(34566)
数学(32279)
数学方法(32103)
(29097)
企业(29097)
中国(22795)
(16258)
(16258)
(15872)
贸易(15867)
(15484)
地方(12177)
业经(12030)
(11452)
(11291)
农业(11152)
环境(10854)
(9812)
金融(9812)
(9643)
银行(9610)
(9554)
财务(9548)
财务管理(9535)
(9202)
企业财务(9158)
机构
大学(218483)
学院(213116)
(100739)
经济(99163)
管理(82385)
研究(78955)
理学(72631)
理学院(71752)
管理学(70821)
管理学院(70423)
中国(59619)
(46311)
科学(46117)
(42496)
(38956)
(38876)
研究所(35770)
财经(35564)
中心(34832)
经济学(33608)
业大(33351)
(32969)
农业(31065)
经济学院(30657)
北京(29152)
(28638)
(28214)
财经大学(27017)
(25790)
师范(25455)
基金
项目(150997)
科学(121053)
基金(116630)
(104472)
国家(103714)
研究(103063)
科学基金(88829)
社会(72280)
社会科(68981)
社会科学(68966)
基金项目(61586)
自然(57929)
自然科(56734)
自然科学(56715)
自然科学基金(55796)
(53715)
(47944)
资助(47522)
教育(46115)
编号(35944)
(35320)
重点(34242)
国家社会(32566)
(32043)
(31261)
教育部(30513)
中国(29574)
创新(29429)
科研(29387)
人文(28719)
期刊
(97596)
经济(97596)
研究(64875)
中国(37822)
学报(37248)
科学(34450)
(32942)
(30556)
管理(28363)
大学(28052)
学学(26927)
农业(22361)
(18799)
金融(18799)
经济研究(18440)
财经(18371)
(15850)
问题(15260)
(14046)
技术(13961)
(13581)
业经(13269)
教育(12965)
国际(12161)
世界(12010)
统计(10722)
技术经济(10508)
(10008)
(9929)
资源(9914)
共检索到304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赵梦晗  宋健  
文章使用2016年全国6省12市的生育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地区父母对20~44岁已婚已育一孩女性的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并讨论了家庭收入水平如何在代际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父母通过照料支持和表达自身生育偏好影响女性的二孩生育计划,父母提供二孩照料支持、父母的二孩或多孩偏好以及性别偏好会显著提高女性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可能性。家庭收入水平不仅对二孩生育计划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即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更可能有二孩生育计划),还在父母性别偏好对女性生育计划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父母性别偏好对女性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在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间存在差异,在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父母的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越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宋健  陈卫  
文章利用2016年全国6省12市生育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市家庭已婚已育一孩妇女的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24.4%的人计划生育二孩并且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有5.1%的人计划生育二孩但没有时间安排。生育偏好受个体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跟公婆居住、有兄弟姐妹的女性更可能有二孩偏好,但这些因素并不对生育计划产生影响;现实两大限制因素——经济成本和照料压力影响生育二孩的计划,但并不对生育偏好产生影响;男孩偏好是一种现实促进因素,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女性更可能有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计划;生育计划和生育偏好之间的偏离也主要受到现实因素(年龄、家庭收入、照料可获得性、性别偏好)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碧君  
通过选取"是否与父母(公婆)共同居住"作为代理变量,考察了祖父母支持对已有一个孩子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祖父母在孙辈照料上的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城镇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居住条件和赡养负担的影响,即只有在居住不存在困难时,祖父母支持才会提高妇女生育二孩的意愿,而且这种效用对有兄弟姐妹的夫妇更加明显。据此,只有减轻成年子女的赡养负担,解决儿童公共看护场所覆盖不足的问题,才能在当前"421"家庭结构趋于普遍的情况下,缓解低生育水平的延续。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华山  吕文慧  黄姗姗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和2014年的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了因父母外出所导致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同时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而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对比发现,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对城镇留守儿童的影响,对6岁及以下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对6岁以上留守儿童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农村父母流动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有所差别,同时,父母流动对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文章从班级融入、学校适应以及行为规范3个维度考察农村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并在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倾向值分析法对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干预效应进行更精准的测算。估计结果稳健地表明: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尤其是班级融入及行为规范具有消极作用。亲子分离式的中国人口城乡流动的代价不仅仅在于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市场竞争力,而更应该警惕其对下一代人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行为自控力等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汤小庆  戚亦浓  杨华磊  
伴随全面三孩政策的落地,中国越来越致力于促进生育,那表征为放松生育管控的生育政策调整会对中国劳动市场,尤其是已婚个体的劳动供给产生何种影响呢?这关乎生育配套政策的制定。为识别放松生育管控对中国已婚个体劳动供给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的机会。本文基于2014、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 ,考察了全面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全面二孩政策显著降低了已婚个体的劳动供给,大体上,在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再多生育一个孩子,参与劳动的概率下降了9.3%。这一方面源于在缺乏社会和家庭照料下,生育对父母照料的刚性需求不可替代,另一方面源于生育带来了人力资本损耗下的工资率下降,进一步阻碍个人就业。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先,女性、农村户口群体、20-35岁年轻群体、家庭收入较低群体因为生育政策的放松,其参与劳动的概率更低;其次,全面二孩政策也降低个体的劳动时间,即在生育一孩的基础上,再生育二孩,个人周工作时间平均下降3.787小时;最后,随着时间的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无显著影响,这也意味着当前生育政策的放松在长期内对劳动市场的影响趋于减弱。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金典   程名望   吴春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认知能力提高0.019。其中,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女孩认知能力的影响高于男孩;随着子女认知能力的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趋于下降,表明认知能力较低的孩子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而作用于子女的认知能力,学业成绩要求、学历层次要求、子女自身学历期望和亲子陪伴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分别为29.56%、44.52%、40.19%和2.59%。因此,政策上要对弱势家庭的孩子进行适度的倾斜;父母要构建家庭文化资本,适度提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并增加对子女的陪伴,担当起子女成长的“重要他人”角色。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可行途径,教育机会的分布与父母的相对收入水平紧密相关。利用2010~2016年的CFPS调查数据,考察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父母的年龄、户口、教育、婚姻状态、健康状态,孩子的年龄、户口,及家庭的教育支出、家庭规模等因素均对子女教育机会有显著影响。(2)区分父母户籍后来看,农村户籍的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作用显著为负,非农户籍的作用则不明显。(3)依据子女性别分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相较于女孩,父母相对剥夺感对男孩的影响效应略大。(4)纵观子女学龄阶段,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随子女学龄阶段的增长呈显著"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显著。进一步利用PSM方法,在考虑了选择偏差后,结论依旧稳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冉光和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模式的普及,子女随迁至务工地逐渐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迁移决策理性,也影响着其在迁入地的劳动行为偏好及就业质量。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子女随迁的家庭迁移模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长子(女)随迁还是全部子女随迁,子女随迁均显著促增了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同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效应:从家庭特征来看,子女随迁对男性和多子女家庭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从工作特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峤   刘修岩   陈露  
城市密度作为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表现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其不但能够影响生产率、经济增长及生态环境等,而且对城市的创新效率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匹配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专利数据库,并结合LandScan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构建了包含企业—年份维度的300多万个样本,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内部街区尺度的密度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区层面的密度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产出,高密度发展的创新外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街区尺度高密度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吸取知识溢出的养分,克服知识溢出面临的地理阻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葛润  施新政  陆瑶  丁若泓  
本文使用上市公司高管数据,研究全面二孩政策对育龄女性高管职业表现及其受聘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使得国有企业在位育龄女性高管年薪上涨,离职减少,且受聘人数下降;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可能的解释是,政策提高了育龄女性努力工作的成本,所以企业提高薪酬以激励她们继续努力工作,但这也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因此这一群体受聘人数下降;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更难掌握高管的努力程度,因此其对政策的反应更加明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勤   周祥祥  
数字贸易发展为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重要机遇和动力。文章测度了2013~2017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了数字贸易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显著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门槛效应检验显示,该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经过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多期DID检验及Bartik工具变量等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技术创新和成本节约;相对于成本节约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地理区位、所属城市群、城市层级的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西部地区、稳定型城市群及四五线城市而言,数字贸易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明显,说明数字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普惠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丰   付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备受关注。本文将初育年龄引入含有生育数量的三期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从初育年龄和生育数量双维度选择视角出发,基于1998—2018年七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实证检验父母生育行为对子女反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初育年龄不仅对代际资金支持有倒U型影响,还通过减少生育数量进一步弱化代际资金支持和代际照料支持。拥有社会养老保障和追求高质量老年生活分别对代际资金支持产生补偿效应和需求效应,进而减弱初育年龄推迟和生育数量减少对代际资金支持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家庭支持政策体系,鼓励家庭适龄、适度生育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生育与养老互促的正循环效应,从而实现生育提振和老有所养的双重目标,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秀女  徐鹏  
社会保障对生育意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有文献多关注于社会保障与生育意愿之间的替代关系,忽视了二者补贴效应的可能。基于此,文章采用国家卫计委2014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使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考察了基本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医疗保险对二孩生育意愿具有异质性的影响,主导效应因其筹资模式、相对补贴强度而有差异;(2)补贴强度较高的新农合以补贴效应为主,而补贴强度较低、自我储蓄为主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则以挤出效应为主;(3)新农合对低收入新生代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的补贴效应更强。这表明,带有补贴性质的社会保障有助于二孩生育意愿的提高,而过高的社会保障缴费负担则起到抑制作用。文章发现政府对社会保障进行"靶向"的适度调整来缓解养育成本可达到改善二孩政策效果的目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靳永爱  吴林峰  
文章基于2016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重点探讨夫妻性别偏好一致性及类型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类型和二孩性别期望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在性别偏好上一致的比例(59%)略高于不一致的比例(41%);儿女双全偏好是主要的偏好类型,其次是无偏好,纯男或纯女孩偏好的比例相对较低。性别偏好一致的夫妻更可能在二孩生育计划上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更可能对二孩性别表现出一致的期望。夫妻性别偏好不一致不一定会降低家庭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因为即使偏好不一致,夫妻中任意一方存在性别偏好都会显著提高家庭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可能性。一致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夫妻中,对二孩性别的期望与丈夫的而非妻子的性别偏好更吻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