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3)
2023(8313)
2022(6822)
2021(6657)
2020(5464)
2019(13062)
2018(12603)
2017(22757)
2016(13293)
2015(15618)
2014(15335)
2013(14643)
2012(13985)
2011(12993)
2010(12956)
2009(11555)
2008(11090)
2007(9654)
2006(8337)
2005(7625)
作者
(33396)
(27800)
(27707)
(26646)
(18094)
(13450)
(12822)
(11121)
(10843)
(10062)
(9622)
(9578)
(9027)
(8826)
(8780)
(8735)
(8295)
(8135)
(8124)
(8119)
(7237)
(6788)
(6650)
(6393)
(6374)
(6249)
(6170)
(6095)
(5620)
(5485)
学科
(55357)
经济(55306)
管理(29574)
方法(29530)
(29213)
数学(27675)
数学方法(27512)
中国(23067)
(21499)
企业(21499)
教育(19792)
(14433)
(12637)
(12460)
贸易(12452)
(12197)
农业(9561)
理论(9425)
(9227)
(9161)
业经(9126)
技术(8910)
(8521)
(8397)
地方(8396)
金融(8396)
(7941)
银行(7939)
(7673)
教学(7405)
机构
大学(187896)
学院(179426)
(82027)
经济(80718)
研究(68112)
管理(64269)
理学(56268)
理学院(55560)
管理学(54762)
管理学院(54390)
中国(47717)
(40796)
(35811)
科学(34996)
(33077)
师范(32932)
(32450)
教育(31050)
中心(29904)
研究所(29543)
财经(29414)
经济学(27917)
师范大学(27619)
(27318)
北京(27173)
(25670)
经济学院(25507)
(24032)
(23946)
财经大学(22256)
基金
项目(118693)
科学(97520)
研究(96330)
基金(87769)
(74599)
国家(73856)
社会(63389)
科学基金(63318)
社会科(60046)
社会科学(60039)
教育(53085)
基金项目(44461)
(43075)
(39550)
编号(39062)
资助(36929)
自然(36347)
自然科(35584)
自然科学(35575)
自然科学基金(35045)
成果(35036)
(31520)
课题(30587)
教育部(28754)
重点(28230)
国家社会(27004)
(26656)
人文(25780)
中国(25658)
(25634)
期刊
(79735)
经济(79735)
研究(67439)
教育(52015)
中国(44316)
(25447)
科学(22224)
学报(22041)
管理(21981)
(20401)
大学(19129)
技术(18031)
(17115)
金融(17115)
学学(16339)
财经(15577)
经济研究(14687)
农业(14232)
(13524)
职业(12785)
(12233)
世界(11497)
问题(11098)
国际(10417)
业经(9864)
统计(9307)
(9172)
论坛(9172)
(8950)
技术经济(8473)
共检索到276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金典   程名望   吴春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认知能力提高0.019。其中,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女孩认知能力的影响高于男孩;随着子女认知能力的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趋于下降,表明认知能力较低的孩子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而作用于子女的认知能力,学业成绩要求、学历层次要求、子女自身学历期望和亲子陪伴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分别为29.56%、44.52%、40.19%和2.59%。因此,政策上要对弱势家庭的孩子进行适度的倾斜;父母要构建家庭文化资本,适度提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并增加对子女的陪伴,担当起子女成长的“重要他人”角色。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农村父母流动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有所差别,同时,父母流动对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文章从班级融入、学校适应以及行为规范3个维度考察农村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并在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倾向值分析法对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干预效应进行更精准的测算。估计结果稳健地表明: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尤其是班级融入及行为规范具有消极作用。亲子分离式的中国人口城乡流动的代价不仅仅在于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市场竞争力,而更应该警惕其对下一代人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行为自控力等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刘晓红  白云丽  张林秀  
非农自雇佣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选择,其在改善家庭福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被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鲜有研究就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开展分析。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对子女综合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会显著提升子女的认知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讨论发现,劳动力非农自雇佣对不同性别、认知能力处于不同分位点子女的认知能力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也从多个维度探究该影响背后的机制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意味着更可能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促进子女学习投入度以及随迁概率的提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榕玲  李长洪  杨翱  
本文利用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生、父母、家庭特征变量和校级效应,"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向影响。即使在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缓解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干预效应模型缓解不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工具变量Probit校正内生性偏误等情况下,这一结论仍稳健。分样本估计也发现,"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房择校"学生感到幸福的概率基本上显著地低于"非择校生"。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当前的"择校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榕玲  李长洪  杨翱  
本文利用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生、父母、家庭特征变量和校级效应,"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向影响。即使在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缓解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干预效应模型缓解不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工具变量Probit校正内生性偏误等情况下,这一结论仍稳健。分样本估计也发现,"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房择校"学生感到幸福的概率基本上显著地低于"非择校生"。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当前的"择校热"有一定的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韦勤  胡浩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度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家庭文化环境视角,分析了随迁与留守对流动人口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随迁子女的认知能力显著比留守子女的高0.098;相对于留守子女,随迁子女的家庭文化环境更优,随迁子女的家庭文化禀赋、家庭文化资源、亲子文化交流和亲子文化行为分别比留守子女高0.210,0.449,0.086,0.373;家庭文化禀赋、家庭文化资源和家庭文化活动对流动人口子女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在两类流动人口子女中家庭文化环境的促进效果略有不同,在随迁子女中,家庭文化资源和亲子文化行为的影响更显著,在留守子女中,家庭文化禀赋、家庭文化资源和亲子文化交流的影响更显著。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华山  吕文慧  黄姗姗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和2014年的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了因父母外出所导致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同时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而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对比发现,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对城镇留守儿童的影响,对6岁及以下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对6岁以上留守儿童的影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从明  张培莹  
教育是家庭和个体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国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伴随经济社会转型,重组家庭规模不断增加,而家庭结构变动对子女受教育影响的定量研究却付之阙如。文章首次采用CHARLS(2014)微观数据研究了家庭重组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完整家庭相比,重组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降低约12.18%–15.5%,父母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减缓但并不能消除这种差异。(2)家庭重组对男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女受教育水平分别下降约14.26%和7.44%。(3)文章进一步从重组家庭的组合类型研究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秋艳  张秋炜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6年两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验证了家庭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对家庭层面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切米雷泽鞅转化技术计算统计量,判断出2012年和2016年模型在不同分位点处于位置漂移关系,家庭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地区、城乡、家庭人均年龄因素是影响家庭人均收入的原因,其中家庭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的提升给高分位点家庭带来的绝对回报高于低分位点的家庭。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罗靳雯  彭湃  
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对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参与概率、金融资产配置、投资收入、投资收益率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投资风险资产的可能性越大、风险资产配置占比更高、投资收入和收益率也会提高;家庭财务决策者的教育水平对其认知能力具有补偿效应,教育水平的提升缩小了由认知能力差异造成的金融投资行为和结果的差异。不考虑认知能力的作用时,大专水平和本科水平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别很小,没有出现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号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询  岳园园  朱晨  
本文使用2010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大五"人格分类法,实证检验个体非认知能力对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非认知能力的14个细分维度中,条理性对创业决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审慎性对创业强度具有显著正影响,而热情性则对创业强度具有显著负影响。这种影响在政府管制水平和政府效率不同时也不同,政府管制较强和政府效率低下都影响非认知能力对创业作用的发挥。机制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创业产生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钰涵  张锦华  陈博欧  
聚焦于家庭教育储蓄,通过匹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公共教育财政宏观数据,结合T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方程,考察了公共教育财政对家庭教育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不仅增强了家庭的教育储蓄动机,而且对教育储蓄规模与教育储蓄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异质性方面,公共教育财政对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教育财政可通过跨期配置效应、短期挤入效应两种渠道影响家庭的教育储蓄行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可行途径,教育机会的分布与父母的相对收入水平紧密相关。利用2010~2016年的CFPS调查数据,考察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父母的年龄、户口、教育、婚姻状态、健康状态,孩子的年龄、户口,及家庭的教育支出、家庭规模等因素均对子女教育机会有显著影响。(2)区分父母户籍后来看,农村户籍的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作用显著为负,非农户籍的作用则不明显。(3)依据子女性别分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相较于女孩,父母相对剥夺感对男孩的影响效应略大。(4)纵观子女学龄阶段,父母相对剥夺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随子女学龄阶段的增长呈显著"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显著。进一步利用PSM方法,在考虑了选择偏差后,结论依旧稳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振忠  严斌剑  王亮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家庭背景、学校质量对我国中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发现如下结论: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期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背景与子女就读学校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校质量在家庭背景与子女教育期望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且不以个体性别、城乡以及能力禀赋而改变,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皮格马利翁效应切实存在,子女教育期望的形成深受父母、教师以及同学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弱家庭背景与子女教育期望之间的联系,让不同的个体可以享受相似的教育环境,当下较为合理的切入点就是缩小学校间质量的差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韩保庆  王胜今  张敬霞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基线数据和2018年追访数据,研究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童年时期父亲外出务工会提高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第二,童年时期母亲外出务工整体上并未对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女孩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三,父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顺同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母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严谨性和外向性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要重点关注母亲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同时要关注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