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
2023(1594)
2022(1202)
2021(1075)
2020(974)
2019(2188)
2018(2267)
2017(4097)
2016(2162)
2015(2448)
2014(2294)
2013(2307)
2012(2065)
2011(1994)
2010(1940)
2009(1887)
2008(1834)
2007(1460)
2006(1319)
2005(1236)
作者
(5593)
(4722)
(4674)
(4444)
(3044)
(2208)
(2147)
(1821)
(1749)
(1713)
(1547)
(1537)
(1494)
(1467)
(1451)
(1385)
(1382)
(1374)
(1289)
(1272)
(1127)
(1104)
(1047)
(1021)
(1006)
(1004)
(993)
(992)
(922)
(912)
学科
(6720)
经济(6708)
管理(5594)
(5027)
(4334)
企业(4334)
方法(3098)
数学(2621)
数学方法(2589)
业经(1752)
(1725)
贸易(1725)
(1697)
中国(1691)
(1461)
技术(1460)
理论(1266)
(1260)
金融(1260)
技术管理(1152)
(1132)
(1126)
产业(1122)
教育(1091)
(1077)
银行(1077)
人事(1076)
人事管理(1076)
(1065)
信息(1041)
机构
大学(32168)
学院(29611)
(13399)
经济(13177)
研究(11402)
管理(11174)
理学(9738)
理学院(9617)
管理学(9517)
管理学院(9438)
中国(7706)
(7020)
科学(5766)
(5637)
(5556)
师范(5529)
(5468)
研究所(5104)
师范大学(4795)
经济学(4544)
中心(4517)
教育(4479)
北京(4466)
财经(4434)
(4170)
(4124)
经济学院(4111)
(4054)
财经大学(3311)
(3303)
基金
项目(19647)
科学(16101)
研究(15315)
基金(14858)
(12726)
国家(12635)
科学基金(10856)
社会(10632)
社会科(10179)
社会科学(10177)
教育(7488)
基金项目(7396)
(6757)
(6433)
自然(6188)
自然科(6094)
自然科学(6093)
自然科学基金(5992)
编号(5899)
资助(5799)
成果(5461)
(4821)
(4782)
国家社会(4699)
重点(4542)
教育部(4428)
(4415)
(4415)
人文(4213)
课题(4165)
期刊
(13055)
经济(13055)
研究(10871)
教育(6045)
中国(5773)
管理(5098)
(4095)
学报(3887)
科学(3693)
大学(3318)
(2710)
金融(2710)
学学(2697)
(2609)
国际(2600)
世界(2511)
技术(2432)
经济研究(2272)
图书(2265)
(2212)
财经(2177)
(1938)
农业(1931)
(1771)
论坛(1771)
书馆(1733)
图书馆(1733)
问题(1688)
比较(1681)
(1667)
共检索到46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虹  赵友斌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志朋  
【目的/意义】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阐释其法理基础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保障人权理念是“双碳”目标的法理基础。“双碳”目标面临国内法与国际法效力衔接、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效果欠佳等现实挑战。【结论/发现】需秉持教义学姿态,基于当前法律规范体系,综合采用多种法律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初步规范空间和法治路径。未来需要从法律治理机制转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司法参与治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塑造,最终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锬  
谭恩美小说中的"他者化"中国是其通过家族往事追寻族群记忆的重要步骤之一。由此,谭恩美不仅向读者呈现了被销声的华裔的生存境况,更是通过对华裔历史的重建肯定了整个华裔族群的存在。这些便是谭恩美对华裔群体身份的独立思考,也是其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的价值所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阮梦迪  
文章以废名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废名笔下的儿童形象。废名塑造的儿童形象个性不一,但都打下了他自身的烙印,具有一种美学特质。废名在他的儿童世界里流连忘返,寄托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和对充满真、善、美的社会的渴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啟泽  王保中  
命运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人物生存状态在命运的观照和伴随下,较其他主题的作品而言有显著而统一的特征,从人物塑造这一层面可以找到诸多共通点。文章从《雷雨》的具体文本出发,分析其人物塑造受命运主题影响的具体表现,讨论命运主题给该类作品带来的限制与促进作用,并采用互文性理论相关分析方法,对《雷雨》与《红字》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关系进行了解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建军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结构要素,也是"具有真正人性轮廓"的伦理载体,通过人物塑形切入叙事伦理可以纲举目张。从共时性层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叙事伦理在文言与白话文本中有不同呈现,就宋代而言,传奇与话本中士人塑形的悲喜格调之别,折射出叙事主体关于"乐""教"孰先的伦理考量,女性形象塑造的情理意蕴之别,凸显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同为男性性别叙事对女性的伦理诉求之异。从历时性层面看,与唐代相较,宋代小说的叙事主体有更精准的伦理介入,使文本有更显明的意图伦理。综合来看,宋代传奇与话本互动而使叙事技巧更为丰富、士人伦理与市民伦理互渗而使文本伦理更趋世俗,从叙事和伦理两个维度推动着叙事伦理的变迁,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宗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蒋开镭  赵汀  
关键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瑞涛  
在《资本论》当代阐释中,新辩证法学派援引黑格尔哲学将《资本论》阐释为一种“先验结构”,该路径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相左。秉持历史科学诉求,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视差中进行《资本论》的理论建构,《资本论》整体因此呈现出“科学性”与“类先验性”的双重特征,这使得马克思的“科学逻辑”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表现出立场上的差异与形式上的近似。可见,在《资本论》方法论阐释中,脱离历史唯物主义与去黑格尔主义两者皆不可取,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上来考察“解释世界”的问题,继而从理论“旁观”视角切换至“行动”视角,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旨趣。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南星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晓霞  
由于汉英语言在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译者结合语境,选择译语中最恰当的引语表达形式,将原文引语表达出的特定文体效果恰到好处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忠实再现人物语言或叙述者语言的风格特征。本文结合汉英、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翻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韩幸娜  
关于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学界已做过诸多探讨,但对传统史学名著与教科书中的人物塑造展开对比分析,却不多见。本文即是以《左传》为基础,从"王"、"臣"以及"女性"这三类人物入手,来探讨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的人物塑造,以丰富已有的历史教科书人物研究,同时为完善历史课的人物教学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宛平  
我国九年多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扬弃产品经济发展机制,创立一整套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机制。本文根据笔者对九年多改革实践的认识,对产品经济发展机制弊端,商品经济发展机制框架,分别进行简要分析和理论设计。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张巍巍  
本文通过分析 2 0年来我国创造教育研究视角的转移 ,揭示创造教育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生物学阐释与命题转换的逻辑起点与现实意义 ,界定创造的深刻内涵与教育价值 ,从而探求创造教育研究的教育学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