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
2023(1017)
2022(746)
2021(770)
2020(644)
2019(1450)
2018(1410)
2017(2212)
2016(1336)
2015(1586)
2014(1416)
2013(1385)
2012(1338)
2011(1120)
2010(1127)
2009(1015)
2008(1009)
2007(950)
2006(890)
2005(629)
作者
(4689)
(3948)
(3802)
(3638)
(2409)
(1823)
(1781)
(1472)
(1440)
(1353)
(1324)
(1313)
(1242)
(1222)
(1215)
(1208)
(1160)
(1146)
(1124)
(1075)
(1059)
(934)
(901)
(869)
(862)
(858)
(841)
(812)
(811)
(810)
学科
(3007)
经济(2999)
(2611)
管理(2121)
(1814)
(1645)
企业(1645)
教育(1326)
中国(1261)
(1228)
(1029)
政治(1005)
方法(989)
理论(948)
水产(878)
(855)
思想(855)
财务(855)
财务管理(849)
企业财务(830)
动物(830)
主义(795)
(793)
动物学(791)
(787)
贸易(785)
(768)
及其(748)
(695)
经济学(656)
机构
大学(19082)
学院(18328)
研究(7835)
科学(6483)
(5546)
中国(5532)
(5303)
经济(5168)
(4659)
农业(4497)
研究所(4286)
(4145)
管理(3810)
业大(3807)
(3615)
实验(3365)
实验室(3290)
中心(3269)
理学(3227)
(3191)
重点(3129)
理学院(3119)
师范(3109)
管理学(2971)
(2961)
管理学院(2938)
(2926)
农业大学(2846)
(2825)
技术(2747)
基金
项目(12215)
科学(9502)
基金(9056)
(8584)
国家(8519)
研究(7350)
科学基金(6782)
自然(5152)
自然科(5019)
自然科学(5019)
自然科学基金(4926)
(4859)
基金项目(4632)
(4571)
社会(4194)
社会科(3753)
社会科学(3751)
教育(3484)
计划(3253)
资助(3184)
重点(3017)
科技(2782)
专项(2767)
成果(2743)
科研(2678)
编号(2599)
(2544)
(2530)
创新(2443)
大学(2346)
期刊
(6655)
经济(6655)
学报(6591)
(5348)
研究(5282)
中国(4759)
科学(4701)
大学(4387)
学学(4157)
农业(3416)
(3180)
教育(3010)
业大(1860)
(1805)
(1757)
管理(1567)
农业大学(1555)
财经(1467)
中国农业(1346)
(1301)
经济研究(1254)
(1210)
金融(1210)
(1076)
科技(1043)
图书(1030)
林业(1024)
农业科学(1000)
自然(981)
会计(970)
共检索到29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承蔚  
笔者认为,当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表现应该是:每位公民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发展国家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有损国家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形象与尊严的言行采取适度理性方式进行解决。简言之就是:提高素质、发挥潜能、发展经济、维护稳定,适度理性地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形象和尊严,为爱国主义国际化奠定基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绍军  
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以"爱国是培养人才第一要义""爱国心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等为内容,以深化国情教育、培育爱国能力、强调自我教育为做法的爱国教育机制,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成才报国的自动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査火云  郑航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基于文本所进行的话语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两种认同模式,即: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两种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重心各异,在价值观上分别表现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并存、公重于私与公私互补的并存,由此构成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中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两种认同教育共存之必要。化解两种认同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冲突,需要以公民国家认同教育为重心,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来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庆葆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始终把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绘好爱国主义同心圆,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作为自身重大使命。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檀传宝  
<正>爱国主义教育在经验上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业。但爱国主义教育在政治学、教育学意义上都是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从政治学意义上说,在民族国家存在还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前提下,无论是国家虚无主义或是对国家特定形态的非批判性崇拜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但是,要处理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社区、族群的关系,以及本国与世界的关系,又绝非政治生活中的易事。以国家认同为焦点,公民既要理性认识国家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也要辩证理解国家与族群、社区的关系。换言之,只有在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卢丽君  
辨析爱国主义的概念,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科学认识爱国主义内涵和特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形势政策变化提出新思路。增进文化认同,深化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的认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班华  韩延明  朱小蔓  戚万学  詹万生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向各地印发了中央宣传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论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纲要》的发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编辑部特邀部分同志就如何正确认识、理解《纲要》的伟大意义,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这些同志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加以整理,摘要刊登如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闫闯  郑航  
社群主义立基于共同体,重视共善责任,主张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强调社群、集体及文化等对个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归属一定的政治社群,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成员资格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是社群主义国家认同观的主要特征。社群主义崇尚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视为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美德,期望通过积极参与实践的教育方式,培养公民的爱国行为和爱国情操。不仅如此,社群主义还始终坚持一种拒绝中立形式、理智的爱国主义教育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双好  刘献君  霍继周  
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调查与分析余双好,刘献君,霍继周爱国主义历来是最广泛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对广大群众,待别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先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婉怡  
一直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在课堂中听教师讲述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二是参观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后建设的综合性纪念馆;三是拜读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要表现方式;四是开展红色旅游。在这几种途径中,开展红色旅游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比较好的形式之一。通过参与红色旅游的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广大青年学生所熟知,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精神,抵制腐朽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丽鸽  
【目的/意义】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断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深入分析和考究爱国主义逻辑在网络空间内的演进路径,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题中之义,更是立足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创新的应然之举。【设计/方法】通过对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的场域逻辑、运演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比较分析,以明晰其发展境遇、生成理路和意义秩序。【结论/发现】虚拟生存场域的空间边界,规约着网络社会人的生存发展向度,进而也影响并重塑着爱国主义逻辑的空间表达和研究路径。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逻辑必须遵循技术的程序性思维和符号化表达,涵盖线上和线下两大话语体系,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传播模式,兼顾精神驱动和行为选择两个方面,回应意义指向和意义建构两项维度,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贾怀勤  
爱国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它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使它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承认、尊重、支持。它是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国家是一个最大的社会共同体,对内超越了不同阶段、阶层、民族、种族等社会集团的局部利益,对外则代表本国的主权和利益。在现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找到在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丽荣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令辉  
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使其体现时代性、针对性的特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课题。文章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及整体性、针对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