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60)
- 2023(6533)
- 2022(5502)
- 2021(5038)
- 2020(4337)
- 2019(9994)
- 2018(10079)
- 2017(17810)
- 2016(10335)
- 2015(11615)
- 2014(11905)
- 2013(11288)
- 2012(10432)
- 2011(9397)
- 2010(9673)
- 2009(8820)
- 2008(8622)
- 2007(7591)
- 2006(6599)
- 2005(5864)
- 学科
- 济(39894)
- 经济(39852)
- 管理(25160)
- 业(21699)
- 方法(19270)
- 数学(17591)
- 企(17529)
- 企业(17529)
- 数学方法(17160)
- 学(12121)
- 地方(10471)
- 农(10444)
- 中国(9882)
- 财(8162)
- 制(8072)
- 理论(7369)
- 业经(7064)
- 体(6811)
- 农业(6539)
- 环境(5935)
- 融(5919)
- 金融(5912)
- 银(5749)
- 银行(5727)
- 行(5544)
- 和(5428)
- 技术(5288)
- 贸(5238)
- 贸易(5235)
- 地方经济(5198)
- 机构
- 学院(144783)
- 大学(142892)
- 研究(55071)
- 管理(50357)
- 济(49171)
- 经济(47867)
- 理学(43395)
- 理学院(42780)
- 管理学(41292)
- 管理学院(41058)
- 科学(39815)
- 中国(39380)
- 农(36048)
- 京(32258)
- 所(30801)
- 江(29408)
- 农业(28855)
- 业大(28802)
- 研究所(28609)
- 中心(24996)
- 财(22962)
- 省(21923)
- 院(20146)
- 技术(19613)
- 范(19568)
- 师范(19216)
- 州(18955)
- 北京(18677)
- 农业大学(18624)
- 室(18324)
- 基金
- 项目(104836)
- 科学(80933)
- 基金(74206)
- 研究(69017)
- 家(68581)
- 国家(68089)
- 科学基金(56302)
- 省(44953)
- 社会(40711)
- 自然(40307)
- 自然科(39349)
- 自然科学(39332)
- 基金项目(38571)
- 自然科学基金(38570)
- 社会科(38442)
- 社会科学(38428)
- 划(37270)
- 教育(32637)
- 资助(31796)
- 编号(27344)
- 重点(25074)
- 计划(22963)
- 发(22514)
- 成果(21893)
- 部(21529)
- 科技(21244)
- 创(21241)
- 课题(21167)
- 科研(20821)
- 创新(19941)
共检索到216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刘炳良 孙成刚 汪沛 向桂林 宋志强 李红梅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闫集镇群体在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2龄幼虫孵化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规格小麦种植容器和线虫接种密度对单株小麦白雌虫量的影响,优化了燕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孢囊经过低温刺激才能孵化出2龄幼虫。孢囊经5℃低温预处理8周后,在10、15和20℃条件下均能孵化,其中最适孵化温度为15℃,而25℃条件下仅有少量线虫孵化,28和30℃条件下线虫不能孵化。延长低温预处理时间有助于幼虫孵化。孢囊经14周低温预处理后置于15℃条件下,2龄幼虫的单周孵化高峰及累积孵化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22条和62%。2龄幼虫不同接种密度显著影响致病型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暄 乐秀虎 宋志强 向桂林 林宇 李红梅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颜家坤
用湖北天门小麦病田土壤中分离的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接种,并种植小麦,待小麦收割后,于不同时间内分离孢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旬平均9~12℃孵出的幼虫总数多。在15±1℃恒温下,孢囊孵出的幼虫显著高于20℃、10℃、5℃的处理。黄棕壤土浸液、小麦根汁5倍液有抑制孢囊孵化的作用,小麦根汁10倍液对孢囊孵化无显著影响。小麦根汁20倍液对孢囊孵化有利。室外自然条件下。6~10月线虫的孵化不发生。晾干的孢囊在冰箱冷冻室内存放16个月,不影响其孵化率,在7℃下存放16个月,失去活力的卵则较多。病土晾干在室温下存放16个月(过二个夏),孢囊孵出的幼虫...
关键词:
燕麦孢囊线虫 温度 孵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梁中伟 裴世安 乐秀虎 李红梅 彭德良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时也具有中国群体独特的HinfⅠ和Tru9Ⅰ酶切图谱("C"型)。采用Neighbor-Joining法(MEGA4.0)构建的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15个江苏群体均聚在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组(Heterodera avenae group)下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复合种群(H.avenae complex)分支内,且多数江苏群体与草地孢囊线虫(H.praten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经武 林茂松 方中达
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广泛分布于世界麦类作物种植区,是麦类作物生产上的一大病原生物。中国1989年首先在湖北省小表上发现,后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和青海等地也发现有分布,而且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燕麦孢囊线虫二龄幼虫孵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线虫群体之间孵化温度不尽相同。二龄幼虫(又称侵染幼虫)是孢囊线虫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Meagher 曾观察温度和湿度对贮存孢囊内卵生活力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虫的生活力影响还未见报道。作者观察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孢囊内幼虫的孵化及孵出二龄幼虫生活力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治宇 张克云 林茂松 罗宏伟 徐福元
测定了中国、日本、加拿大的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 群体对 3~ 4年生黑松的致病性 ,发现它们的致病力有明显分化。松材线虫不同群体致黑松的死亡率为 0~ 87 5 % ,RHS系数为 0~ 110不等。中国松材线虫群体致病力高于日本和加拿大群体 ,其中以中国的BxCN1、BxCN3、BxCSC和BxCZD 4个群体致病力最强 ,致枯率均为 87 5 % ,RHS系数均大于 90。在致枯率为 87 5 %的 6个群体中 ,南京的群体BxCN3平均死亡天数最短 (38d)。在全部测试群体中 ,Bx CZD的死亡历期最短 (14d)。试验发现接种松材线虫的松...
关键词:
松材线虫 致病力 黑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建华 李红梅 沈培垠 付鹏
对源自中国 10 省(市)不同寄主作物的 20 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进行致病性变异的生物测定。按北卡罗来纳小种鉴别法鉴定,16 个群体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属1 号小种,4 个群体为 2 号小种。针对番茄抗性基因 Mi进行毒性测试,19 个群体在含 Mi基因的抗病番茄品种上不能繁殖或繁殖力极低,说明其为无毒群体;而 1 个源于广州的群体( M I G D11)则可在不同的抗病番茄品种上大量繁殖,且繁殖力与其在感病番茄品种上的相当,表明其构成了一克服 Mi抗性的毒性致病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跃 王守正 李洪连 袁红霞
通过对病害的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查明,河南省小麦发生了一种新病害,就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引起的小麦泡囊线虫病.经人工接种测定,该线虫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和黑麦;在谷子、玉米、水稻和高粱上未见表现症状,根部也未查到线虫.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沟施涕灭威或呋喃丹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了河南省12个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性,结果均不抗抱囊线虫病,但感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洪海 管锡财 梁晨 彭德良
为探究大豆孢囊线虫(SCN)即墨群体和莒县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对烟草的寄生性,采用杯栽试验和孢囊定量接种方法,测定2个SCN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4个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1个感病对照品种Lee)和6个烟草品种上的繁殖和侵染情况。结果发现,SCN即墨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繁殖系数(Rf=Pf/Pi)为1.88(0.059.03),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Rf高达9.03;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Rf为0.01(0.000.04)。SCN莒县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Rf为1.23(0.055.28),在感病对照品种Lee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沙广乐 邢彩云 胡锐 付秀莲 李月瑞
根据小麦孢囊线虫病典型症状———根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 ,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 :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 ;瘿瘤密度在 0 2 1~ 1 83,麦苗主茎高降低 2 7 5 %~ 4 5 4 % ,单株分蘖减少 4 3%~ 77 0 % ,叶片减少 7 9%~ 6 5 7% ,次生根条数及根长分别减少 1 3%~ 6 1 6 % ,8 0 %~ 71 9%。瘿瘤密度达 4 2 2以上时 ,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 ,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关键词:
小麦 孢囊线虫病 瘿瘤密度 长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思佳 王水南 丁中 彭德良 黄文坤
采用正交设计对旱稻孢囊线虫ISSR–PCR反应体系的4因素(Taq酶、模板DNa、D NTPS、引物)在4个用量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ISSR–PCR最佳的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Taq DNa聚合酶(5 U/μL)0.3μL﹑模板DNa 1μL﹑D NTPS(2.5 mmoL/L)2μL﹑引物(10μmoL/L)1μL﹑10×PCR BUffeR(20 mmoL/L mg2+PLUS)2.5μL。引物UBC887最适退火温度为48℃。优化的旱稻孢囊线虫ISSR–PCR的反应体系和程序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琳琳 章淑玲 肖顺 张绍升
在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花生根部发现根腐线虫的侵害,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 DNA-ITS区测序及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咖啡根腐线虫.盆栽接种试验证明,该线虫可以侵染花生的根系和荚果,影响植株生长并降低结荚率,对花生具有显著的致病性.
关键词:
咖啡根腐线虫 花生 致病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雪娟 李文豪 刘永刚 倪春辉 乔万强 安丽婷 李惠霞
为明确微孔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microulae)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单因子变量试验测定温度,根际土壤浸液,5倍、10倍和20倍微孔草根汁,及4 mmol·L-1 ZnCl2溶液等孵化液对该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同时测定温度对初孵2龄幼虫(J2)活性和2龄幼虫离体存活能力的影响,并以卵接种微孔草幼苗测定其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微孔草孢囊线虫孵化的适宜温度为15℃。土壤浸液、20倍和10倍微孔草根汁对该线虫的孵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孵化率分别为对照的2.96倍、2.11倍和1.61倍,4 mmol·L-1 ZnCl2溶液促进效果不显著,而5倍微孔草根汁对其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15℃下,J2的存活率在67.22%~76.25%; 4℃适合J2保存,而15℃有利于线虫保持活性。调查和观测发现,在15℃下接种卵3 d后,在微孔草根系检测到J2,接种24 d后在根系检测到白雌虫,27 d后白雌虫褐化为淡褐色孢囊。综上所述,低温条件(15℃)下,土壤浸液最有利于微孔草孢囊线虫的孵化。该线虫在15℃下完成一代需27 d。本结果明确了微孔草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线虫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焱琨 王硕 徐菲菲 夏艳辉 王珂 李洪连 李宇
[目的]明确从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及其对玉米的致病性,为玉米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曼漏斗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根腐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室内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玉米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的短体线虫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区序列分析发现,该短体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种群与其他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据此将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与对照组玉米植株相比,接种供试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60 d后,玉米表现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地上部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显著减轻,根部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的发病症状,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在玉米根际的繁殖系数(Rf)达到19.44。[结论]山西长治玉米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其对玉米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
关键词: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新发生地区 侵染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