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02)
2023(4893)
2022(4001)
2021(3750)
2020(2988)
2019(6479)
2018(6390)
2017(11995)
2016(6324)
2015(7034)
2014(6737)
2013(6886)
2012(6401)
2011(5976)
2010(6094)
2009(5686)
2008(5474)
2007(5120)
2006(4656)
2005(3689)
作者
(17691)
(15088)
(14941)
(14386)
(9260)
(7142)
(6770)
(5774)
(5657)
(5214)
(5164)
(4949)
(4727)
(4618)
(4460)
(4434)
(4271)
(4215)
(4109)
(4100)
(3756)
(3568)
(3504)
(3450)
(3390)
(3300)
(3293)
(3145)
(3144)
(3086)
学科
(29409)
经济(29267)
(22823)
(18461)
农业(15495)
管理(14052)
业经(11653)
方法(11572)
(9864)
企业(9864)
中国(9376)
数学(8566)
数学方法(8512)
农业经济(6885)
(6717)
地方(6691)
(6665)
(6467)
工作(5786)
发展(5758)
(5742)
(5434)
理论(5206)
(5202)
(4950)
农村(4933)
社会(4931)
建设(4898)
收入(4880)
(4688)
机构
学院(90802)
大学(89735)
(39048)
经济(38183)
管理(34933)
研究(31866)
理学(30093)
理学院(29726)
管理学(29317)
管理学院(29111)
中国(24229)
(21642)
科学(18373)
(18308)
(18038)
农业(15519)
(15414)
中心(15284)
业大(14775)
(14104)
研究所(13868)
财经(13697)
(12938)
师范(12844)
经济学(12537)
(12429)
经济学院(11259)
(11137)
北京(11093)
(10858)
基金
项目(62360)
科学(49568)
研究(48176)
基金(45948)
(39798)
国家(39363)
社会(34863)
科学基金(33567)
社会科(31614)
社会科学(31604)
(24321)
基金项目(24123)
教育(20576)
编号(20216)
(19787)
自然(18802)
自然科(18397)
自然科学(18394)
自然科学基金(18099)
资助(17403)
成果(16895)
国家社会(14615)
(14274)
(14137)
(13967)
重点(13498)
(12942)
课题(12918)
(12536)
人文(12329)
期刊
(49623)
经济(49623)
(27018)
研究(26735)
中国(21889)
农业(17690)
学报(15738)
科学(14564)
(13601)
大学(13096)
学学(12424)
业经(11043)
管理(10799)
教育(9305)
(8776)
金融(8776)
农业经济(7487)
农村(7204)
(7204)
财经(7198)
问题(6742)
(6706)
图书(6523)
经济研究(6506)
(6489)
技术(6419)
(6327)
社会(6094)
书馆(5247)
图书馆(5247)
共检索到142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在村庄熟人社会中,能力、人品和人缘是"面子"的基本要素,并赋予"面子"以实体性。日常性人情的互动是"面子"生成的基础,家庭则构成"面子"运行的基本动力。"面子"因而与主体内在属性紧密相关,呈现出较强的伦理性、社会性和较弱的策略性、表演性。"面子"的分化形成了村庄社会分层和村庄权威结构,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层次不同、形态各异的权力运作机制,表现为"统合——孤立"机制、"转化——平衡"机制和"渗透——规训"机制,从而促进了村庄公共秩序、社会交往秩序和家庭生活秩序的再生产。然而,市场化逐渐导致"面子"的物化,"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振其  郭诚诚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梅欢欢  
以公共空间拓展和公共精神培育为内核的村庄公共性建设是乡土价值重塑的关键。村庄公共性由改革开放前的理想化向改革开放后的理性回归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空间传统退现代进以及公共精神阶段性缺失的困境,亟待在协同治村、合力并进中实现真正的蜕变。强化村庄公共性对培育时代新农民的耦合和递进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靠农业农村无望的难关;强化其对和谐村庄建设的协调和联动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善分不善合的难关,助力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共赢共富理念下的乡村振兴伟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景琦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向楠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庄熟人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人情往来是当前村庄熟人社会的显著标志,而组织网络是衡量现代型村庄社会资本的关键指标。大多数村庄属于以人情为主要联结、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的过渡型熟人社会。样本村庄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人情往来以及村庄归属等维度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差异和分化可以从村庄非农化、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得到解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亮  
本文认为,村庄内部的空间构造对村庄公共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一方面,明确的村庄次属空间单元的存在使得村庄公共权力的分配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地理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权力——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村庄派性的形成;另一方面,村庄空间的非均衡性又造就了村庄权力的一种与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的层级性,由此而导致了村庄中心与边缘的政治格局。国家权力的实现依托在村庄既有的空间格局之上,从而凸显了这一地域村庄权力生产机制的特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章以南海区禾村的党建创新为例,探讨新时期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的可行路径。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事务的解决,而基层党建的核心是对人的组织和动员,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基层治理是基层党建的依托,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事务构成了激活基层党建的载体,量化的考核体系构成激活基层党建的动力,党员联系群众构成了激活基层党建的路径,因此,基层治理重塑了基层党建的生命力,强化了基层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则通过对群众的教育、组织和动员,重塑村庄的公共性,为村庄的公共性注入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从而强化了基层治理的政治基础。因此,上述交互关系既包含以"事"为载体对人的动员和组织,也包含以"人"为主体对"事"的治理。可见,基层党建的生命力蕴含在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之中,基层党建不仅涉及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作风问题,更要以基层治理为归宿,突出党员的代表性、积极性和先进性,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激活基层党员的身份意识。因此,以基层治理激活基层党建,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终形成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是应对转型期乡村社会复杂治理格局的基本路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基于对内生型工业村庄浙北D村的个案考察,从仪式性人情交往实践过程展示农村阶层关系的形成逻辑。村庄阶层通过仪式性人情所具有的面子竞争以及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双重价值发挥作用,形塑着村庄社会的阶层关系形态。为富人阶层主导的人情规则,造成对底层阶层的双重排斥:对底层参与村庄中社会性价值追求的排斥和对底层社会关系上的排斥,进而形成富人阶层对底层的排斥性关系。中间阶层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有自身阶层性地位确保的需求,参与到为富人所主导的面子竞争之中,形成一种中间阶层同富人阶层之间带有依附性质的竞争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克玲  
农民合作是农村社会秩序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解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合作背后的实践规则。研究以豫南白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雇工为例,探究家庭理性规则何以影响村庄秩序再生产。通过对雇工过程与合作关系的考察,发现雇工组织以经济理性为合作目标,维持个体家庭的发展秩序。合作过程是雇工组织的工具化过程,即基于家庭理性形成的雇工组织成为家庭理性向村庄秩序延伸的媒介。研究认为家庭理性扩张消解村庄公共秩序再生产的社会基础,内在隐含家庭理性对村社理性的规则替代。虽然两种理性均具有整体主义和伦理内核,并非西方经济话语体系中的个体理性,但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理性是农民基于发展压力而作出的自主性调适,其实践主体和支配结果有清晰的利益边界。作为一种公共规范,村社理性服务于村庄利益共同体是维系村社稳定的秩序机制。因此,要加强基层村社组织建设和培育文明乡风,建立以村社理性为规则的公共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克玲  
农民合作是农村社会秩序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解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合作背后的实践规则。研究以豫南白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雇工为例,探究家庭理性规则何以影响村庄秩序再生产。通过对雇工过程与合作关系的考察,发现雇工组织以经济理性为合作目标,维持个体家庭的发展秩序。合作过程是雇工组织的工具化过程,即基于家庭理性形成的雇工组织成为家庭理性向村庄秩序延伸的媒介。研究认为家庭理性扩张消解村庄公共秩序再生产的社会基础,内在隐含家庭理性对村社理性的规则替代。虽然两种理性均具有整体主义和伦理内核,并非西方经济话语体系中的个体理性,但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理性是农民基于发展压力而作出的自主性调适,其实践主体和支配结果有清晰的利益边界。作为一种公共规范,村社理性服务于村庄利益共同体是维系村社稳定的秩序机制。因此,要加强基层村社组织建设和培育文明乡风,建立以村社理性为规则的公共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运勋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村庄治理中"聘用干部"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效果。基于田野调查的质性研究发现,为了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基层治理需要,通过村集体或乡(镇)政府公开招聘的村干部开始进入村庄治理场域。村庄的中青年人口外流所导致的村治主体流失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带来的规范治理是"聘用干部"产生的结构与制度背景,而嵌入家庭再生产为他们进入村庄治理提供了较大的能动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聘用干部"不仅可以较为顺利地参与村庄治理,低成本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而且在与主职村干部的互动中逐渐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他们开始成为村庄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