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5)
2023(5581)
2022(4579)
2021(4210)
2020(3357)
2019(7548)
2018(7169)
2017(13511)
2016(7353)
2015(8073)
2014(8016)
2013(8180)
2012(7757)
2011(7261)
2010(7496)
2009(7142)
2008(7255)
2007(6864)
2006(6306)
2005(5187)
作者
(22520)
(19072)
(19068)
(18018)
(12112)
(9185)
(8526)
(7274)
(7169)
(6834)
(6745)
(6501)
(6198)
(5905)
(5898)
(5706)
(5490)
(5472)
(5446)
(5286)
(4925)
(4707)
(4613)
(4563)
(4376)
(4293)
(4290)
(4104)
(3969)
(3929)
学科
(34685)
经济(34531)
(23011)
(22872)
管理(17282)
农业(15735)
(15330)
企业(15330)
方法(14009)
业经(12632)
中国(10609)
数学(10361)
数学方法(10246)
(8576)
(7798)
(7797)
地方(7770)
农业经济(6830)
理论(6810)
(6589)
(6240)
发展(5759)
(5746)
(5564)
金融(5562)
(5553)
(5344)
银行(5328)
收入(5177)
社会(5148)
机构
大学(115157)
学院(114923)
(45962)
经济(44957)
管理(41790)
研究(40644)
理学(36294)
理学院(35792)
管理学(35088)
管理学院(34868)
中国(30501)
(26336)
科学(25150)
(23597)
(22208)
(20756)
农业(19488)
研究所(18973)
中心(18476)
业大(18457)
(17918)
财经(17694)
(17654)
师范(17504)
(16010)
经济学(14705)
北京(14480)
师范大学(14145)
(13832)
(13533)
基金
项目(76848)
科学(61343)
基金(57205)
研究(56411)
(49826)
国家(49314)
科学基金(42015)
社会(39897)
社会科(36336)
社会科学(36323)
基金项目(30465)
(30020)
自然(25593)
教育(25541)
(25032)
自然科(25015)
自然科学(25006)
自然科学基金(24579)
编号(22516)
资助(22330)
成果(19450)
(17506)
重点(17200)
(16838)
国家社会(16404)
(16109)
课题(15685)
(15269)
教育部(15046)
人文(14704)
期刊
(57533)
经济(57533)
研究(33559)
(30644)
中国(24701)
学报(21145)
科学(20128)
农业(20094)
大学(16592)
(16412)
学学(15795)
管理(12833)
(12354)
金融(12354)
教育(12034)
业经(11933)
财经(9169)
(8429)
(7872)
经济研究(7691)
问题(7548)
农业经济(7507)
(7373)
农村(7284)
(7284)
技术(6911)
社会(6862)
业大(6423)
社会科(5907)
社会科学(5907)
共检索到172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向楠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庄熟人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人情往来是当前村庄熟人社会的显著标志,而组织网络是衡量现代型村庄社会资本的关键指标。大多数村庄属于以人情为主要联结、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的过渡型熟人社会。样本村庄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人情往来以及村庄归属等维度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差异和分化可以从村庄非农化、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得到解释。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景琦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支平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将熟人社会作为农村阶层研究的微观场域,具体地分析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状态和性质。在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阶层认知和阶层定位,而熟人社会中的公共性以及内向价值所产生的强制性使得阶层之间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互动,因此,阶层关系的机制性研究在熟人社会中得以实现,农村阶层研究的关系论范式在这一熟人社会中同样得以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红萍  曾凡木  
以一个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为例,分析移民村庄社会资本与金融互助社治理之间关系。研究发现,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本是金融互助社治理有效的社会基础。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的社会资本处于不断的发育过程中,社区社会资本存量较低;社会资本的不足影响了村庄互惠网络的形态,形成了连通性较差的小世界网络;这种互惠网络使得金融互助社的间接互惠机制和直接互惠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使得金融互助社陷入逾期不归还货款的治理困境。因此,移民村庄的金融互助社要实现有效治理,应注重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  
聚焦于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家庭—村庄"两个层次的交互模型,考察了不同生产情景下社会资本效用的差异性以及村庄非农化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家庭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张能够同时提高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而社会网络结构异质性的提高只有利于非农收入的增长;并且随着村庄非农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网络的效应对于农业收入逐步减弱,而对于非农收入的影响则逐步增强。在宏观层面,村庄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仅有利于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但随着非农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集体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所凸显的优势将会逐渐削弱。这预示着,中国农村非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乡村社会资本的经济意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代芝静  曾起艳  潘伟光  
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贡献度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利用18个省市的微观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意愿的整体情况,探讨在区分不同类型村庄公共产品时,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愿意参与村庄交通设施、医疗设施和清洁能源设施供给的农户比例依次为70.4%、65.5%和64.9%,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不同地区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意愿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农户参与意愿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社会资本不同维度中,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对农户参与村庄交通设施、医疗设施和清洁能源设施供给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性别、是否为村干部和心理认知程度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庄特征和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是影响农户选择参与哪一种类型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要重视政策引导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户参与供给的积极作用,大力培育建设农户不同维度社会资本,根据村庄发展程度与实际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次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倩  胡必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得以进一步释放并向城镇移动,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亦得到了较快增长。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非市场力量,其对提高收入、增进福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村庄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如何有效减少收入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关系就是金钱,但不同类型的关系以及借助不同资本的关系在金钱上的回馈效率会有所不同,这一结论为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户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检验和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倩  胡必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得以进一步释放并向城镇移动,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亦得到了较快增长。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非市场力量,其对提高收入、增进福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村庄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如何有效减少收入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关系就是金钱,但不同类型的关系以及借助不同资本的关系在金钱上的回馈效率会有所不同,这一结论为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户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检验和参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宇新  
村庄公共产品的充分提供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基于CHIPS2007年行政村调查数据,本文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村庄内部社会资本对村庄公共产品整体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水利和灌溉方面,但对于道路、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没有显著影响;而村庄外部社会资本对以上三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村主任直接选举有助于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这表明村庄社会资本对促进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并对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基于湖北恩施州"整酒风"的调研表明:农村社会人情异化主要体现在人情仪式的异化和人情性质的异化,其主要表现为人情往来中的"要面子"、"拉关系"与"谋财"等异常行为;乡村社会原有的人情往来面临着规范缺失和控制弱化,加之人情往来中的面子焦虑和利益博弈、熟人社会礼尚往来的人情环境阻碍了有效赏罚的实施,进而导致人情异化问题的产生。要有效治理这种人情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回归人情常态的有效规范,规范村民人情往来的自主权;构建人情规范管理体系,进而实现有效赏罚的实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伟   王永香   任思琪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型村庄越来越多,但其如何才能自治有效尚未得到充分讨论。构建了制度赋能-社会资本激活-自治有效的递进式分析框架,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对所构建的框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旅游型村庄自治有效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对社会资本的激活,被激活的社会资本能提高村民自治主体的积极性、自治过程的效率以及自治结果的效能:党建引领、协商决策和监督保障的政治制度能加强村庄内部主体间的信任;有序竞争、科学分配和共享互助的市场体系能打造村庄利益共同体,从而赋能规范;强化个体培训、培育社会组织和实施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机制极大地推动了村庄人际网络的建设。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湛礼珠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