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0)
2023(7899)
2022(6430)
2021(6172)
2020(5049)
2019(11700)
2018(11201)
2017(20901)
2016(11240)
2015(13120)
2014(12441)
2013(12468)
2012(11922)
2011(10994)
2010(10960)
2009(9957)
2008(9734)
2007(8581)
2006(7786)
2005(7345)
作者
(33023)
(27542)
(27537)
(26267)
(17800)
(13347)
(12295)
(10828)
(10754)
(9748)
(9676)
(9320)
(9136)
(9004)
(8964)
(8657)
(8297)
(8073)
(7995)
(7772)
(6871)
(6859)
(6770)
(6511)
(6251)
(6237)
(6120)
(5855)
(5672)
(5476)
学科
(48445)
经济(48374)
(27024)
管理(26827)
方法(21449)
中国(20400)
数学(19571)
数学方法(19439)
(18909)
企业(18909)
(14566)
(12183)
贸易(12171)
(12010)
(10112)
(9763)
农业(9750)
(9599)
业经(8522)
(8211)
银行(8182)
(8016)
金融(8016)
(7996)
关系(7279)
(6865)
(6823)
劳动(6806)
(6684)
(6571)
机构
大学(165648)
学院(159179)
(77612)
经济(76506)
研究(66851)
管理(56779)
中国(51922)
理学(48459)
理学院(47844)
管理学(47047)
管理学院(46765)
科学(38182)
(37315)
(34462)
(33803)
研究所(31465)
(29700)
中心(29040)
财经(26961)
经济学(26587)
(25155)
北京(24628)
经济学院(23943)
(23887)
农业(23586)
(23042)
业大(22947)
(21146)
师范(20877)
财经大学(20536)
基金
项目(107332)
科学(85778)
基金(82532)
研究(76389)
(75378)
国家(74402)
科学基金(61686)
社会(52255)
社会科(49477)
社会科学(49465)
基金项目(41674)
自然(38818)
自然科(37952)
自然科学(37936)
自然科学基金(37353)
(36324)
资助(35153)
教育(34813)
(33410)
编号(27275)
(26190)
重点(24962)
中国(24234)
国家社会(23963)
成果(23496)
(23185)
教育部(22523)
(21784)
大学(20831)
科研(20771)
期刊
(82677)
经济(82677)
研究(53572)
中国(40996)
学报(29075)
科学(27119)
(26891)
(24031)
管理(23314)
大学(22349)
学学(20778)
农业(18708)
教育(17854)
(15791)
金融(15791)
经济研究(15043)
财经(14686)
(12959)
世界(12205)
(12027)
(11795)
技术(11698)
国际(11506)
问题(11145)
业经(9659)
图书(7811)
技术经济(7664)
统计(7638)
(7630)
资源(7140)
共检索到258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求川  代亚萍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7和2008年数据研究了未成年子女对女性劳动参与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中有未成年子女显著降低了女性工作的可能性,提升了工作女性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学龄前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而6-14岁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选择灵活就业;不工作和选择灵活就业使女性更有可能成为学龄前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但灵活就业并没有减少女性的工作时间;女性获得工作灵活性的代价是工资水平显著下降。上述结论在解决了女性劳动参与、职业选择和生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是稳健的。文章的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保障女性就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伟  
随着中国逐渐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比较优势对女性劳动者的生产消费行为影响加大。构建比较优势和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家庭生育子女数量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地理数据构造工具变量,研究比较优势出口行业中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影响及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比较优势和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了家庭的生育行为,具有比较优势出口行业中越密集使用女性劳动力,家庭生育子女数量越多;比较优势和女性劳动参与通过工资收入和工作强度机制综合提高家庭的生育行为;比较优势出口行业中女性劳动参与对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和户主生育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大,而且相较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而言,对在民营企业就业员工的正向影响更大。在优化行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中,通过缩减劳动时间、增加劳动收入,进而促进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以构建和谐幸福的育儿家庭环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可  章元  鄢萍  
基于2002年中国东部9省的家庭调查数据,文章分别考察了家庭结构对女性与男性劳动参与率及工作时间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明显改善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但没有显著改善男性的劳动参与。其背后的机制在于:多代同堂家庭中老年父母尽力协助女儿料理家务,有助于她们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由此可见,近20年来多代同堂家庭比例的下降对女性的劳动参与构成了一股抑制力量,这为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于男性劳动参与率更快速下降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张诚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军   乐洋   张一飞  
本文通过拓展世代交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每周工作时间,作用渠道为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和降低家庭劳动时间,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造成冲击;对31—40岁、低学历、中低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外围城市、拥有1—2个孩子的已婚女性而言,数字经济对其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已婚男性、单身男性、单身女性,数字经济发展更偏向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有利于缓解已婚已育女性的“母职惩罚”;数字经济赋能已婚女性更多选择灵活就业而非正规就业,也提升了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时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璐  范红丽  赵娜  褚兰兰  
本文基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和工具变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为父母公婆提供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照料活动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提前退休决策之间存在内生关系;每周提供20小时以上高强度照料会使女性难以兼顾照料和工作,产生"门槛效应",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7.31%;对于仍然劳动的女性,照料责任会使其每周减少劳动时间2.8—4.8小时;每月劳动收入减少7.21%;对于45—49岁的城镇女性,家庭老年照料并没有显著提升其提前退休的概率。此外,照料责任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在居住安排和劳动力自身竞争力方面存在异质性。据此本文推断,家庭老年照料对于女性劳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岚  齐良书  董晓媛  
本文基于CFPS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法研究了中国城镇40—59岁男性和女性提供家庭照料对其劳动供给的影响,并探讨了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照料增加会减少照料提供者的劳动参与概率和工作时间。而性别差异表现在: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提供更多的家庭照料;其次,女性的劳动参与概率受照料提供的负影响大于男性,而男性的劳动参与时间受照料提供的影响大于女性。这些结果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提高照料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以减轻临近退休年龄劳动力人口的家庭照料负担,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文章从家庭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的矛盾出发,在新古典家庭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与父母同住的居住方式对我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以及对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城镇女性影响的异质性及其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与父母同住对城镇已婚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参与产生不同影响:对年轻已婚女性来说,与父母同住会对其劳动参与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同住父母分担了儿童看护的责任;但随着女性年龄增长,与父母同住对其劳动参与的影响将变为消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女性养老照料负担的增加。因此,在社会照料资源缺失和传统性别观念规范下,与老年父母同住作为一种家庭策略,对女性劳动参与不仅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体现出生命阶段的差异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杜凤莲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儿童看护供给体制逐步由单位或者国家福利式供给转向市场提供,儿童看护方式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影响。本文利用CHNS数据研究了在儿童看护提供机制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儿童看护和家庭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儿童看护和家庭结构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程度更高。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降低儿童看护成本、提高儿童看护服务的可获得性可以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小华  吴恩平  王琪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以Probit和Tobit回归为基准模型,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已婚女性参与劳动会降低家庭参与风险市场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家庭风险资产比例;(2)健康水平、金融知识、城乡背景、自有房及风险爱好等特征不同,会使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3)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可以通过自有房、风险偏好渠道降低家庭风险资产配置,通过社会互动渠道提高家庭风险资产持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小华  吴恩平  王琪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尝试从女性劳动参与角度探讨其对家庭资产配置风险偏好的影响。全文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利用T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截面门限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女性劳动参与会显著降低对家庭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该影响主要存在于健康状况良好、年龄段在30~39岁和50~55岁、未曾学过金融知识或者非农村背景的女性所在家庭;第三,女性年龄对家庭资产配置风险偏好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东部和中西部区域性差异明显。此结论为理解我国家庭资产配置风险偏好提供了新视角,可以为社保政策制定和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希茜  何宗樾  
本文从男性参与育儿视角,在中国特色的家庭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了男性育儿参与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男性育儿参与显著提高女性劳动供给和收入水平,且没有显著降低男性自身劳动供给。家庭传统文化观念会弱化男性育儿参与对女性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对于高育龄女性、低学历女性以及大家庭中的女性尤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社区幼儿照护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男性照料决策,有利于缓解夫妻双方的育儿压力,是对家庭照料的重要补充。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发展,缓解生育政策与退休政策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逸芳  程璆  许佳贤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逸芳  程璆  许佳贤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辉  杨进  彭超  陈志刚  
文章利用中国5个省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2004~2008年的劳动供给情况。结果发现,农户家庭随时间变化减少了农业生产与本村非农就业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外出打工时间。其中,黑龙江和山东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小,依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三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大,且大部分时间用于外出非农就业。文章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利用局部均衡研究方法分析了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雇工工资对农户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然后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工资水平对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本村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动供给结构产生了稳健的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