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2)
2023(10761)
2022(9562)
2021(8832)
2020(7226)
2019(16774)
2018(16790)
2017(32398)
2016(17627)
2015(19762)
2014(19766)
2013(19645)
2012(17891)
2011(16131)
2010(15888)
2009(13959)
2008(13134)
2007(11270)
2006(9670)
2005(8104)
作者
(52389)
(43664)
(43183)
(40997)
(27424)
(21028)
(19396)
(17300)
(16543)
(15381)
(15022)
(14585)
(13650)
(13558)
(13398)
(13317)
(13244)
(13022)
(12409)
(12235)
(10961)
(10476)
(10456)
(9777)
(9775)
(9602)
(9580)
(9559)
(8693)
(8685)
学科
(67926)
经济(67856)
管理(52373)
(46734)
(39229)
企业(39229)
方法(33907)
数学(29417)
数学方法(29095)
(18846)
(17300)
中国(16426)
(16113)
环境(15913)
业经(14899)
地方(13622)
(12668)
农业(11746)
理论(11549)
(11546)
贸易(11540)
技术(11334)
(11296)
(11181)
(10523)
财务(10460)
财务管理(10445)
(10387)
企业财务(9902)
(9234)
机构
大学(250405)
学院(248587)
管理(102095)
(93254)
经济(91141)
理学(89704)
理学院(88738)
管理学(87117)
管理学院(86705)
研究(81524)
中国(58075)
科学(54836)
(53453)
(42994)
业大(42184)
(40990)
(40330)
研究所(38140)
中心(36814)
农业(33914)
(33899)
财经(33653)
北京(33571)
(32112)
师范(31770)
(30724)
(29960)
(28088)
经济学(27098)
技术(26507)
基金
项目(183173)
科学(143083)
基金(133034)
研究(129523)
(117504)
国家(116607)
科学基金(99807)
社会(79556)
社会科(75392)
社会科学(75374)
基金项目(72080)
(71899)
自然(68052)
自然科(66389)
自然科学(66374)
自然科学基金(65144)
(61187)
教育(58651)
资助(54303)
编号(52086)
重点(41144)
成果(40319)
(39300)
(38701)
(37961)
科研(35576)
创新(35415)
课题(35328)
计划(34957)
大学(33532)
期刊
(94708)
经济(94708)
研究(67694)
学报(45205)
中国(40739)
科学(39853)
(38108)
管理(35797)
大学(33240)
学学(31455)
(28536)
农业(27311)
教育(24865)
技术(21449)
(16404)
金融(16404)
业经(16034)
财经(15154)
经济研究(14832)
(14367)
图书(14126)
科技(13915)
(12786)
理论(12731)
资源(12381)
问题(12300)
业大(12197)
林业(12105)
实践(11979)
(11979)
共检索到339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翌  汪云甲  田丰  侯飞  
受煤炭开采影响,矿区内植被、土壤等主要碳汇要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在此过程中其碳汇能力被削弱。本文以碳循环、碳源/汇等理论为基础,讨论了煤炭开采对矿区植被-土壤系统碳汇变化的计量方法;利用时空自适应反射率模型构建长时期植被NDVI序列;通过沉陷区和非沉陷区对比提取采矿对植被NDVI的影响;利用CASA模型计算植被NPP损失量;结合沉陷区内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测定结果,得到矿区植被和土壤受扰动的碳收支变化。结果表明,2001-2010年,大同矿区忻州窑煤矿因开采导致的植被NPP损失量为4 613.66t;土壤有机碳增加1 641.169t;植被-土壤系统碳汇量减少6 166.401t,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程浩  刘雪华  
通过遥感解译识别煤矿区矿地的空间分布,利用G IS的空间分析,以遥感植被指数为基础,对山西省阳泉市煤炭开采活动对矿区植被的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区周边的植被指数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增大的幅度与距离呈现对数曲线关系,并在400~500 m的距离开始趋于稳定。从植被条件来看,阳泉地区煤炭开采活动的影响范围是在煤矿生产区边缘往外500 m的空间区域。煤矿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工作不应仅限于煤矿生产区,还应往外扩展至其对周边生态和环境产生强烈影响的空间范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思锋  权希  唐远志  
本文根据我国煤炭开采区的特点,修改、优化了HEA的部分参数和代数模型。运用2007年"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构建了求解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受损量、补偿量、补偿规模的HEA模型。运用模型处理、分析了相关统计与调查数据,计算出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量、补偿量和补偿规模。认为,2004年—2008年,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损失量逐年上升,受损植被应补偿量逐年扩大;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应当把从荒漠到林地作为实现受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转换的主体方案,把从农田到草地、荒漠到草地、农田到林地作为实现受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转换的3种补充方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侯湖平  李效顺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京  董建新  丛萍  宋文静  马晓刚  管恩森  王大海  
为探究不同玉米秸秆碳形态的增碳培肥效果,在烟田上建立原位土柱培养试验,分析不添加秸秆碳(CK)、添加常规秸秆(RS)、腐熟秸秆(DS)以及秸秆生物炭(BC)4个处理下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秸秆碳相比,3种秸秆碳形态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与不添加秸秆碳相比,常规秸秆和腐熟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而秸秆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颗粒有机碳(POC)含量(42.40%)。3种秸秆碳形态均提升微生物量碳/有机碳,这表明了秸秆碳投入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周转。采用~(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常规秸秆、腐熟秸秆处理增加了土壤烷氧碳(O-Alkyl-C)和羰基碳(Carbonyl-C)(易降解碳组分),而秸秆生物炭则增加了烷基碳(Alkyl-C)(难降解碳组分)、烷基碳/烷氧碳(A/O-A)和疏水碳/亲水碳(Hydrophobic-C/Hydrophilic-C)。不同形态的秸秆碳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具有差异性,秸秆生物炭处理显著提升速效钾(AK)、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分别为65.72%,19.93%,5.77%,常规秸秆和秸秆生物炭处理可显著提高蔗糖酶(Su)和脲酶(Ur)的活性,而磷酸酶(Ps)活性均随3种形态秸秆碳添加而提升。冗余分析表明,碳氮比(C/N)、纤维素酶(Ce)和全氮(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子;纤维素酶、pH值和速效钾是影响有机碳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综上,施用秸秆生物炭在短期内具有提升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显著优势,且土壤综合肥力评价中也以秸秆生物炭处理的得分最高(0.57),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是能够快速提升植烟土壤有机碳水平并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德安  王世杰  容丽  刘方  冉景丞  刘伟  程安云  
按退化程度在茂兰喀斯特地区选取的4种不同植被类型依次为原生性乔木森林、次生性乔灌混合林、灌木林、灌丛草坡,并对各植被退化系统中1a内的土壤水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变化特征进行测试分析,并探讨其对不同退化程度的植被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各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OC含量按月份均呈现出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在6月底出现峰值;(2)土壤水DOC含量对降雨量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3)土壤水DOC含量随植被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即退化的植被系统中土壤水的DOC含量大于未退化的植被系统,说明未退化的土壤-植被系统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贮存能力大,流失少。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灏  杨超  
蘑菇圈是由土壤真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通过分析蘑菇圈的存在对植被氮磷营养、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真菌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揭示土壤真菌–真菌互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蘑菇圈的圈上区域,植被生物量、含氮量和含磷量均显著高于圈外及圈内区域(P <0.05)。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文恒  姜银苹  
研究采煤地区农户生活用能,对于科学地制定区域农村用能政策,更好地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区域新农村、促进人地协调与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陕西渭北"黑腰带"白水县的调查数据,深入探究采煤对农户生活用能造成的影响。研究认为,煤炭开采破坏耕地,农户的非商品用能大减,多依靠煤炭、电能等商品能源,户均与人均用能的数量较非采煤区少;煤炭开采影响农户收入,影响农户生活用能的费用支出、结构与水平、行为与模式以及用能的正常机理,造成生活用能的贫困,影响生活质量;采煤区的农户生活用能受农业生产影响小,煤炭与电能的利用受家庭总收入影响大,非采煤区的农户农业收入(农业生产)与非商品能源作物秸秆、薪柴显著正相关,家庭总收入与商品能源煤炭、电能、液化气、太阳能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反映了采煤对区内农户生活用能造成了较大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翠梅  戴尔阜  刘乙辰  王亚慧  王芳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一类重要温室气体,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CH4逃逸排放是中国最大的CH4排放源。为编制高质量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有必要对中国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不同排放源的CH4逃逸开展系统研究。根据《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方法,对中国煤炭逃逸关键排放源井工煤矿开采和矿后活动采用本国特征排放因子法,其他排放源采用缺省排放因子法,计算了2010—2016年中国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CH4逃逸排放量,分析了上述期间的排放趋势及排放构成,并开展了同其他国家隐含排放因子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不考虑回收利用量时,2010—2016年中国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CH4逃逸排放量先升后降,2010年排放量为2525万t,2013年达到峰值2716万t,之后缓慢下降到2016年的2269万t,最大的排放环节为井工开采,研究期年平均占比为83%。②2010—2016年CH4回收利用量年均上升17%,2016年回收利用量占总排放量的27%,扣除回收利用量后净排放量峰值年份前移到2011年。③不同国家本地化隐含排放因子差距较大,中国在主要产煤大国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波兰相当,低于德国、俄罗斯和美国,位于IPCC缺省值下限。④从排放源范围、方法选择和排放因子等方面来看,中国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CH4逃逸排放清单在非附件I国家中属于领先水平,但同附件I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未来进一步提升计算范围的完整性,加强活动水平数据收集,以及深入开展中国特征排放因子研究,同时从管理和技术方面加强对煤矿瓦斯的回收利用水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志学  王小林  
以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托2010~2013年各年年报,运用经济增加值率(EVAR)和综合绩效法,调查了所有样本公司四年的绩效状况,并分别对结果进行了排序。然后,结合净资产收益率的排序,以2013年为准,对三种排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综合绩效法的绩效排序与EVAR的排序更相关,得到EVAR才是煤炭开采业进行绩效评价与价值管理的科学方法。最后,本文给出了煤炭开采业提高经济增加值率(EVAR)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晓辉  谷晓伟  何宏谋  
黄河流域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赋存和循环条件产生严重影响,并影响入黄径流量,研究煤炭开采对水循环的影响,揭示河川径流变化机理,这对于研究黄河水沙变化机理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黄河中游窟野河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建立YRWBM模型(Yellow River Water Balance Model,简称YRWBM模型)的方法,研究了窟野河流域煤炭开采对水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开采是窟野河径流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2006年,窟野河煤炭资源开采量为5 500×104t/a,减少水资源量为2.9×108m3/a,占这阶段径流变化的54.8%。吨煤对径流开采的影响量约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建忠  
采煤给煤矿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煤水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既考验着地方决策,又关系到当地的长远发展。通过对煤矿区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的利益相关主体,即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煤炭企业与水利部门等社会公众组织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探寻造成水资源破坏、污水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根源。同时在理论上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演,对相关利益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俊华  吉李娜  王靖  王英  
煤炭开采业在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论文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出发,界定了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内涵。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煤炭开采的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将环境破坏成本、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成本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纳入核算体系。同时以陕西省煤炭开采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成本进行了核算,该核算结果一方面可以客观反映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牺牲代价,另一方面为陕西省确定合理的煤炭开采生态补偿额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俊华  吉李娜  王靖  王英  
煤炭开采业在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论文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出发,界定了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内涵。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煤炭开采的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将环境破坏成本、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成本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纳入核算体系。同时以陕西省煤炭开采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成本进行了核算,该核算结果一方面可以客观反映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牺牲代价,另一方面为陕西省确定合理的煤炭开采生态补偿额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影  李斌  柳东阳  姜桂英  申凤敏  刘世亮  
在生物炭与有机菌肥配施条件下,研究植烟土壤在生长期内土壤基础养分和可溶性碳(DOC)、氮(DON)含量的变化,为植烟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施相同化学肥料的基础上,设置CK(不施有机肥)、T1(生物炭)、T2(有机菌肥)、T3(生物炭菌肥)、T4(50%有机菌肥+50%生物炭)、T5(60%有机菌肥+40%生物炭)、T6(40%有机菌肥+60%生物炭) 7个处理。结果显示,各有机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作用明显,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移栽后60 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 T5处理则显著提高了整个生育期的硝态氮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T5处理显著提高了60 d速效磷含量,T2处理显著提高了60 d时土壤速效钾含量。T1和T3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旺长期(移栽后60 d)土壤DOC含量,T3处理的DOC/SOC比值达到最高(8. 31 mg/g)。T2处理土壤DON含量在90 d达到最高(57. 09 mg/kg),T5处理的土壤DON含量则在60 d最高(97. 98 mg/kg);与其他处理相比,T3、T4、T5和T6处理降低了移裁后90 d植烟土壤成熟期的芳香化指数(AI),提高了E2/E3值。综上所述,在豫中烟区,有机菌肥及60%有机菌肥配施40%生物炭施肥措施,最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生物炭和生物炭菌肥施肥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可溶性碳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