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11)
2023(13401)
2022(11061)
2021(9823)
2020(8322)
2019(18787)
2018(18567)
2017(35507)
2016(18862)
2015(21048)
2014(20996)
2013(20997)
2012(19217)
2011(17263)
2010(17655)
2009(16883)
2008(16476)
2007(14616)
2006(13230)
2005(12218)
作者
(55336)
(46444)
(46422)
(43644)
(29714)
(22084)
(20837)
(18112)
(17518)
(16579)
(15849)
(15585)
(14858)
(14769)
(14208)
(14163)
(13634)
(13238)
(13175)
(13169)
(11419)
(11346)
(11206)
(10724)
(10366)
(10225)
(10133)
(9978)
(9262)
(9017)
学科
(112038)
经济(111940)
(78440)
(71463)
企业(71463)
管理(71285)
方法(42186)
数学(33864)
数学方法(33424)
业经(30312)
(26649)
地方(25941)
(24653)
中国(23537)
农业(19855)
(18133)
财务(18098)
财务管理(18082)
环境(17944)
技术(17464)
(17061)
企业财务(17028)
(16785)
(16380)
理论(16332)
(15955)
(15153)
地方经济(14558)
(13586)
(12897)
机构
学院(284247)
大学(277915)
(128645)
经济(126244)
管理(114662)
理学(98364)
理学院(97309)
管理学(95664)
管理学院(95124)
研究(93521)
中国(73288)
(58791)
科学(55865)
(55344)
(46111)
财经(44272)
(43652)
(43444)
中心(42566)
研究所(41534)
(39940)
业大(39697)
经济学(39263)
北京(36860)
经济学院(34998)
(34551)
(34093)
农业(33843)
(33690)
师范(33412)
基金
项目(186456)
科学(149340)
基金(136844)
研究(135670)
(117634)
国家(116650)
科学基金(103016)
社会(90206)
社会科(85665)
社会科学(85640)
(74786)
基金项目(72537)
自然(66051)
自然科(64491)
自然科学(64479)
自然科学基金(63296)
(60587)
教育(60008)
资助(55710)
编号(52600)
(41890)
重点(41507)
(40936)
成果(40041)
(39844)
国家社会(37612)
创新(37592)
(36860)
课题(36582)
科研(34630)
期刊
(153523)
经济(153523)
研究(84308)
中国(51658)
管理(48076)
(45148)
(39993)
科学(37700)
学报(35925)
技术(29110)
大学(28404)
农业(27669)
学学(27228)
业经(24840)
经济研究(24040)
(22936)
金融(22936)
财经(22411)
问题(21052)
(19581)
技术经济(19033)
教育(18842)
(17162)
统计(16950)
(16022)
现代(15402)
资源(14654)
世界(14066)
决策(14047)
商业(13570)
共检索到429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顾康康  储金龙  陈晓华  汪勇政  
文章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定量分析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变化趋势,揭示经济发展因子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淮南市整体呈现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加剧上升的趋势;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波动性下降,资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速率剪刀差从0.001增长到0.66,两者变化速率的分异性显著,生态足迹增长速率有所降低,生态足迹产生的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减轻;生态足迹与经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振超  
我国煤炭工业城市既需要为国家能源需求提供产品,也需要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低碳经济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煤炭工业城市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难题。文章以典型煤炭工业城市——淮南为例,在分析我国传统煤炭工业城市经济结构特征和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煤炭工业城市特点的低碳发展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焦华富  宣国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炭城市发展出现了经济衰退、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集群效应,认为立足于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是煤炭城市实现依托式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南市煤炭产业群发展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煤炭产业群的发展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晓淦  昂琳  王莉  
文章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评价,协同城市空间增长需求与生态资源约束,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评价分析确定淮南市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等级评定的空间扩张可能范围和刚性增长边界;建立GIA—SLEUTH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对空间发展范围进行模拟得出2020年淮南市城市弹性增长边界。基于城市增长边界和资源约束协同分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GIA—SLEUTH模型可以为同类城市空间和土地增长提供指导和借鉴,为经济发展提供城市空间管理领域的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闫军印  秦延芬  
以典型的矿业城市——唐山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评价模型,对1998—2010年唐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测评。结果表明: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呈上升趋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呈下降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演变速度具有非同步性,其中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稳步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先降后升、城市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力  汪克亮  
文章以淮南市为例,提出了煤炭城市能源与环境可持续互动发展模式,并给出了煤炭城市实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互动发展模式的具体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青林  胡晓鸣  王思源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时代的全面开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面临全新的要求。以两淮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城市淮南市为例,认为新时期成熟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发展规律,处理好能源基地与综合型城市的发展关系。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解读,以及淮南城市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与特征分析,从总体规划视角提出包括重构区域格局、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宜居城市建设五条主要规划对策,并对淮南市的转型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镭  程静  
大同市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型矿业城市。40余年因煤炭资源开发和外输,形成了该市畸重的工业结构。在优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大同煤炭资源在全国的作用、资源赋存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论证了大同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最后提出了优化配置资源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煤炭主导产业结构以及治理改良生态环境等途径与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宏毅  
文章分析了淮南矿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两个方面原因,介绍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及淮南矿业集团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淮南矿业集团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并对淮南矿业集团实现循环经济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雪洁  吕莉  王晓蕾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转型的路径如何选择是大家瞩目的焦点。经济地质学与资源型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经济地质学的理论观点来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梳理经济地质学的发展脉络,揭示经济地质学的本质内涵,结合经济地质学在淮南矿业立市和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导向作用,提出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更多地从经济地质学本质特性出发,依托资源、延伸资源、不唯资源、超越资源,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以期对众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岸  顾康康  
选取煤矿型城市淮南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12月淮南市Landsat-TM影像、淮南市采煤塌陷地分布矢量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从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评价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优先级,利用GIS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恢复优先级分为非常低、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级别。结果表明:淮南市区生态恢复优先级高和较高的塌陷区面积所占比例为27.34%,主要分布于潘集区采煤塌陷区的中南部、八公山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的西北部以及大通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议将这些区域予以优先恢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军印  吴楠  宋怡  
矿业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物质保障的同时,其自身的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也更加突出,由此也成为推广和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和部门。论文以河北省唐山市为对象,分析了该城市资源产业的构成特征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构建了城市资源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总体框架和系统结构流图,并对该系统的不同实施方案进行了仿真优化。研究认为:①矿业城市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构成,具有明显的沿资源产业链不断演进和提升、形成以资源产业链为主体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和特征;②资源产业集群内部在物质流、能量流等方面较强的关联性和依赖性,为矿业城市工业循环经济的规划和实施奠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杨显明  孙雷  
基于个体行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视角,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体制转轨期城市居民职住迁移路径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不同社会属性居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选择方式,以期把握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规律,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结构转型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阶段淮南市居民迁居路径分别表现为组团内部交互式迁移、临近组团跳跃式迁移和目的地组团集中跨越式迁移,居民转职路径表现为复杂网络化与多点指向化、集中化与趋业化以及趋利化与非矿化;2伴随着体制转轨程度的深化,三个阶段居民职住迁移路径表现为居住矿业乡镇化—就业下岗去矿化、居住乡镇城镇化—就业矿业商业化以及居住城区新城化—就业行政商业化;3分别基于次数和导向划分了居民职住迁移路径并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居住空间及职业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丁兆罡  段传庆  洪天求  
城市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厘清绿色经济和绿色城市转型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驱动力、绿色生产力、绿色生命力"三位一体的城市绿色转型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离差最大化法改进的优化模型来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城市绿色转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了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验证,基于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