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1)
2023(10212)
2022(8570)
2021(7670)
2020(6175)
2019(14727)
2018(14487)
2017(27773)
2016(15294)
2015(17297)
2014(17529)
2013(17617)
2012(17101)
2011(15822)
2010(16035)
2009(14969)
2008(14898)
2007(13626)
2006(12097)
2005(11215)
作者
(47262)
(39992)
(39828)
(37843)
(25088)
(19212)
(18253)
(15764)
(15011)
(14321)
(13781)
(13366)
(12855)
(12655)
(12494)
(12478)
(12246)
(11751)
(11510)
(11463)
(10041)
(9979)
(9709)
(9192)
(9173)
(9099)
(8848)
(8830)
(8063)
(7955)
学科
(74744)
经济(74684)
管理(38116)
(38100)
方法(28881)
(27688)
企业(27688)
数学(25399)
数学方法(25180)
中国(22149)
(21675)
地方(21483)
(16725)
业经(15887)
农业(14765)
(14679)
(13846)
贸易(13835)
环境(13714)
(13327)
(12484)
(12438)
金融(12433)
(12374)
银行(12341)
(11913)
地方经济(11789)
(11642)
(11401)
理论(8951)
机构
学院(228952)
大学(227880)
(97046)
经济(94919)
研究(85574)
管理(82943)
理学(70198)
理学院(69256)
管理学(68031)
管理学院(67607)
中国(64698)
科学(54239)
(49951)
(45253)
(44624)
(42810)
研究所(41156)
中心(38923)
(36355)
业大(36092)
农业(35243)
财经(33363)
(32770)
师范(32483)
北京(32036)
(30446)
经济学(30133)
(30016)
(28918)
经济学院(27263)
基金
项目(147139)
科学(114881)
研究(106558)
基金(104568)
(91945)
国家(91175)
科学基金(76444)
社会(66998)
社会科(63441)
社会科学(63419)
(58963)
基金项目(55803)
(49767)
自然(48736)
教育(47832)
自然科(47512)
自然科学(47497)
自然科学基金(46594)
编号(43490)
资助(42299)
(36976)
成果(35544)
重点(34100)
(31841)
课题(30887)
发展(30456)
(30029)
(30003)
科研(28328)
创新(28234)
期刊
(114254)
经济(114254)
研究(68875)
中国(48209)
(41427)
学报(37390)
科学(34679)
(31837)
管理(28529)
农业(28075)
大学(27270)
学学(25502)
教育(24450)
(23375)
金融(23375)
技术(19803)
业经(19663)
经济研究(18301)
财经(16164)
(15468)
问题(15340)
(13928)
资源(12605)
技术经济(12061)
(12032)
商业(11592)
图书(11212)
(11091)
统计(11008)
世界(10824)
共检索到353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杰  潘晓玲  
绿洲是西部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直是干旱区生态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库鲁克塔格山北麓、博斯腾湖南畔的库鲁克绿洲为案例,利用4期1973年~2005年期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完整回溯了库鲁克绿洲早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时空格局动态过程。通过空间分析表明,库鲁克绿洲发展演变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景观镶嵌斑块的"散布、扩展和融合"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动态过程特征,不同斑块的规模由子斑块扩散速率、边缘扩展、斑块边界接触和融合过程决定。斑块镶嵌格局的时空节律变化导致了聚集斑块的等级镶嵌结构和动态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水献  吴彬  杨鹏年  李霞  董新光  
在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焉耆盆地是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区,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依赖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该区又担负着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重任,如何实现该地区地下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是一个急需探讨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焉耆盆地的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碱化、植被生长与潜水蒸发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从确保绿洲灌区生态安全角度提出了地下水生态埋深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确定绿洲灌区适宜生态埋深为3.0~4.0m,即适合林地生长的适宜深度与极限潜水蒸发深度的区间。地下水生态埋深的确定,对于估算生态用水、防治土地盐渍化和沙漠化提供了科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小锋  
吐鲁番盆地绿洲经济发展研究傅小锋(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新疆东部,为东天山山间断陷盆地。该区开发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区内汉唐遗迹星罗棋布,交沙古城、高昌古城昭示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宗义  颉耀文  余林  赵虹  高桥  钱富  
受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启发,本文提出了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单一景观类型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累积变化率和时空变化指数模型,用于描述单一景观类型在长时间序列中的空间变化,并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1963-2009年间的绿洲化过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期初和期末单一景观类型的局部细微变化,包括变化速度和空间分布情况;②累积变化率综合了中间各期数据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刻画较长时间序列中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③时空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模式,进一步描述了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趋势;④3个模型的综合运用,可对单一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做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刻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加拉力丁·比拉力  王晓君  石敏俊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国土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妥善处理好西北干旱区绿洲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和生态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科学认识现代绿洲扩张的驱动力,有助于深刻理解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为绿洲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运用Bio-economic模型,模拟了新疆绿洲核心区和绿洲荒漠过渡带在用水量增加、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强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管理三种情景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决策,据此探讨现代绿洲扩张的驱动力。研究发现:正是由于水资源管理不严格,在农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丰水年上游来水量的增加以及不断增加的地下水开采量,特别是高效灌溉技术推广后节约的灌溉水量,为绿洲过渡带开垦新的耕地提供了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2005、2010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通过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 (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 (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晨  贡璐  马勇刚  朱海强  赵晶晶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为塔里木河上游合理规划绿洲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变化及陆表过程模拟提供有价值的小尺度空间信息数据。[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以位于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0,2002,2008,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分析了研究区4个时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结果]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递减,林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1990—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增幅次之,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来。通过空间重心转移分析发现,重心迁移距离依次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聚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则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趋势与之相反;总体而言阿克苏绿洲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降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樊自立  马英杰  季方  王让会  
按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 ,其与绿洲演变和生态平衡的关系为 :原始阶段———生态自然平衡 ,古绿洲分布在河流下游 ;初级阶段———生态平衡失调 ,旧绿洲移向山前平原 ;低效阶段———生态环境恶化 ,新绿洲多分布在旧绿洲外围 ;合理阶段———生态恢复改善 ,绿洲由外延转向内部挖潜 ;高效阶段———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绿洲面积稳定生产力显著提高。现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仅为低效阶段 ,必须加速水利建设 ,尽快实现合理、高效利用 ,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梅  曹丽君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以粗砂粒、砂粒和粉砂粒为主,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粗砂粒和粉砂粒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②土壤分形维数只与黏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4。芦苇群落和芦苇+骆驼刺群落土壤分形维数较大,而柽柳群落和盐节木群落土壤则相反。③研究区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粗偏程度较大,粒度较分散,土壤粒度特征在靠近绿洲的植物群落与靠近荒漠的植物群落间差异明显。④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与分形维数和粒度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结论】造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植被覆盖度、风蚀因素、有机质含量以及人为因素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晔  王雪梅  
【目的】本文探索了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土壤环境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保证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运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对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区域上,按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的顺序依次递减。(2)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等乔灌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高于芦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麦尔耶姆·亚森  买买提·沙吾提  吐尔逊·艾山  如则麦麦提·米吉提  依克丽曼·阿布都米提  马依拉·热合曼  
【目的】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新疆作为中国农业用地较多和后备耕地资源较大的省区,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具有突出地位。渭库绿洲是新疆最典型的荒漠绿洲区,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及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深入了解该绿洲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该绿洲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选取动态度、区位指数和板块密度等地理计量模型揭示渭库绿洲近21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国勇  陈彤  
本文在对新疆焉耆盆地农户灌溉行为选择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Log it模型,分析研究了影响干旱区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提高干旱区少数民族农户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培训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统一种植、加大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扶持力度等对于推进干旱区农户积极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项铭涛  吴文斌  胡琼  陈迪  陆苗  余强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金稳  王海军  张彬  
本文围绕着"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如何扩展"及"扩展驱动力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基于2000-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扩展强度和扩展差异指数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土地扩展的时空特征,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整体扩展强度呈下降趋势,扩展差异显著,以广州市、深圳市为核心呈现蔓延式扩展;GDP、距核心城市的城镇距离是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核心城市在促进其他城市的城镇用地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良  
一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内陆封闭的高原盆地,海拔在2,675~3,350米之间。从盆地边缘向中心大致依次为山地、戈壁、丘陵、平原和湖沼,呈环形结构,气候干燥,为一个异常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柴达木盆地的日光能得天独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45~177千卡/平方厘米,直接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重超过60%。特别是光质好,如,格尔木的紫蓝绿短波光(0.390~0.577μ)辐射量占总辐射量的18.2%,比上海多6.5%,紫外线(0.390~0.005μ)占总辐射量的3.5%,比上海多1.7%,这对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脂肪量增加有很大作用。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