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7)
2023(12689)
2022(10845)
2021(9976)
2020(8522)
2019(19275)
2018(18770)
2017(35388)
2016(19138)
2015(21183)
2014(20557)
2013(19860)
2012(18051)
2011(15859)
2010(15271)
2009(13650)
2008(13016)
2007(11165)
2006(9157)
2005(7522)
作者
(57324)
(47816)
(47492)
(44872)
(30159)
(23240)
(21479)
(19019)
(18446)
(16519)
(16218)
(16208)
(15180)
(14859)
(14725)
(14713)
(14704)
(14322)
(13805)
(13675)
(11977)
(11638)
(11421)
(10922)
(10843)
(10528)
(10432)
(10391)
(9741)
(9713)
学科
(73590)
经济(73513)
管理(55284)
(52345)
(43602)
企业(43602)
方法(39890)
数学(35794)
数学方法(35248)
(19739)
(18986)
(17324)
中国(17153)
业经(15851)
(14698)
贸易(14691)
(14347)
(13045)
农业(13019)
财务(13002)
财务管理(12971)
环境(12818)
地方(12414)
技术(12370)
企业财务(12297)
(11541)
理论(11141)
(11111)
(10860)
(9703)
机构
大学(264205)
学院(263854)
管理(104112)
(103926)
经济(101997)
理学(92220)
理学院(91222)
管理学(89220)
管理学院(88788)
研究(88005)
中国(64037)
科学(60295)
(54982)
(54912)
业大(48472)
(44908)
农业(44142)
(44111)
研究所(41989)
中心(41326)
(37164)
财经(36685)
(33721)
北京(33164)
(33113)
经济学(31851)
(31393)
师范(30796)
农业大学(29587)
技术(29240)
基金
项目(198542)
科学(155687)
基金(146206)
研究(132802)
(132586)
国家(131572)
科学基金(112202)
社会(84751)
社会科(80536)
社会科学(80512)
(78428)
自然(77930)
基金项目(77917)
自然科(76201)
自然科学(76174)
自然科学基金(74802)
(67031)
教育(61371)
资助(59802)
编号(49896)
重点(45529)
(43125)
(41883)
(41712)
计划(40832)
科研(40118)
创新(39300)
成果(36733)
教育部(36036)
国家社会(35976)
期刊
(98283)
经济(98283)
研究(63760)
学报(53199)
(46616)
科学(45648)
中国(45456)
大学(39263)
学学(37834)
管理(36777)
(34639)
农业(32227)
技术(23853)
教育(21328)
(18334)
(17333)
金融(17333)
财经(17205)
经济研究(16657)
业经(16282)
业大(15261)
(14808)
(14664)
科技(14141)
统计(13789)
问题(13307)
技术经济(13217)
资源(13006)
(12862)
农业大学(12814)
共检索到357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伏肖   徐强   黄晓玮   李芷薇   谭天骕   易自力   薛帅  
为综合评价热裂解温度和原料类型对生物炭品质的影响,选取了3类不同来源的17种生物质原料,分别在600、800、1 000℃下热裂解为51种生物炭。基于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应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热裂解温度和原料类型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了生物炭的核心指标;基于获得的核心指标,再采用灰色关联度(RI)综合评价这51种生物炭在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综合品质潜力。结果表明与热裂解温度相比,原料类型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影响更大。筛选所选取的9个评价指标,确定出炭率、比表面积、氢碳摩尔数比、酸性官能团含量和灰分含量为生物炭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此外,随着热裂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灰色关联度升高,1 000℃下的高大禾草类生物炭,如竹(RI=0.697)、南荻(RI=0.676)和柳枝稷(RI=0.671)等生物炭的综合评价指数高,说明这3种生物炭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岚  陈亚华  钱猛  沈振国  李向东  
用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螯合剂EDDS和EDTA对苏丹草、玉米、大豆、茼蒿、青菜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5 mmol.kg-1EDDS和EDTA可以显著增加供试植物地上部Cu、Pb、Zn和Cd的含量及积累量。EDDS比EDTA具有更强的溶解土壤Cu和增加植物吸收积累Cu的能力;但对土壤Pb的溶解和增加其在植物地上部积累的作用,EDTA大于EDDS。在5种植物中,EDDS对茼蒿Cu含量和积累量的促进作用最大。EDDS处理下茼蒿地上部Cu含量和积累量分别达到973 mg.kg-1和每盆909μg。施用EDDS和EDTA后的5~30 d内,土壤水提取态Cu、Pb、Zn和Cd的含量随时间显...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邵佳  周文晶  宋瑶  潘洋  秦华  陈俊辉  
【目的】探究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能否缓解长期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胁迫效应,为污染土壤生物质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竹材边角料(BB)、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蒲壳(PB)和玉米Zea mays秸秆(CB)制备的3种生物质炭分别以3%比例(炭土质量比)添加到长期受铅、镉污染土壤中,分析生物质炭短期施用下土壤养分、重金属有效质量分数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3种生物质炭添加均未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而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氯化钙可提取态铅、镉质量分数。与不施生物质炭处理相比,BB、PB和CB分别使可提取态铅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69%、84%和72%;使可提取态镉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26%、63%和36%,且PB处理显著(P<0.05)低于BB和CB处理。PB和CB添加均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pH(0.79和0.51个pH单位)、有机碳质量分数(37%和74%)、全氮质量分数(12%和41%),而BB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BB、PB和CB分别使土壤磷脂脂肪酸总量提高了33%~56%、革兰氏阳性菌提高了30%~41%、革兰氏阴性菌提高了40%~66%、放线菌提高了34%~52%、真菌提高了33%~79%,但3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除PB和CB处理的磷脂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BB处理)。3种生物质炭均显著(P<0.05)提高了脱氢酶活性(2~6倍),但未影响土壤基础呼吸速率,而PB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细菌胁迫指数(13.9%),提高了底物诱导呼吸速率。【结论】山核桃蒲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可作为较好的改良剂,降低土壤铅镉有效性,恢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图4表3参29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云  吴胜春  王敏艳  单胜道  曹志洪  张进  
为了评估烟秆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可行性,以烟秆炭作为土壤修复剂,以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烟秆炭施加量(0,20,40,80 g·kg~(-1))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肥力、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土壤酶活性指数及烟草产量、烟叶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烟秆炭可以显著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pH值、土壤肥力和土壤酶综合活性指数,显著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对照相比,添加80 g·kg~(-1)的烟秆炭对土壤肥力的改善、酶活性指数的提升和对土壤中镉的钝化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显著(P<0.05)下降了33.7%和29.5%。另一方面,施用烟秆炭能显著(P<0.05)提高了近50.0%,同时烟叶中铜、镉质量分数降至最低。综合分析当烟秆炭施加量为土壤总质量的4%时,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因此,利用烟秆制成的生物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植烟草是可行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蔡凯旭  阿丽亚·拜都热拉  杨公新  郭正宇  阿布都库都斯·艾尔肯  马继龙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快速路侧绿化树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并对不同树种的修复潜力进行评价,初步对城市快速路环境作出评估,为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路绿化树种健康管理和城市道路绿化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植物样品采用HNO_(3)-HClO_(4)(4:1)消解法进行消解;土壤样品采用HF-HClO_(4)(1:1)消解法进行消解。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绿化树种各部位重金属(Pb、Zn、Cd、Cr、Cu、Ni)含量,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研究区的富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北美海棠(North American Begonia)、白榆(Ulmus pumila L.)、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4种绿化树种中Zn浓度最大,Cd浓度最小,重金属元素主要分布于树皮和根系,叶片中浓度较小。各部位富集系数总体表现为树皮>根系>树枝>叶片,其中大叶白蜡树皮和根系对Cu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897、1.068,表现出高富集特点。北美海棠对Cr、Cu、Pb的转运系数均大于其余树种,白榆对Zn的转运能力最强,新疆杨对Cd的转运能力最强。北美海棠根际土壤污染程度最小,属于轻度污染,白榆和大叶白蜡根际土壤属于中度污染,新疆杨根际土壤属于重度污染。6种重金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含量均高于背景值,Cd污染最为严重。Pb和Cd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1.44%和12.50%,表明其含量在整个研究区分布差异性较大。【结论】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绿化树种中和同一绿化树种不同部位中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北美海棠的综合富集能力最强,可作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首选树种;快速路侧土壤重金属整体上呈中度污染(P=2.2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卞方圆  钟哲科  张小平  杨传宝  苏文会  
【目的】研究毛竹与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对长期受重金属污染(Cu,Zn和Cd)的土壤,设置毛竹纯林(SM)、毛竹与伴矿景天间作林(IMS)2种模式,以无栽培土壤作为对照(CK),测试土壤化学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并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种植4年后,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为CK>SM>IMS。与CK相比,Cu、Zn和Cd全量含量在IMS土壤中分别下降47.8%、21.6%和23.7%,在MS土壤中分别下降39.0%、12.5%和23.0%;Cu、Zn和Cd有效态含量在IMS土壤中分别下降65.0%、28.7%和48.4%,在MS土壤中分别下降52.8%、24.8%和45.5%。在门分类水平上,3类检测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度高于1%的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和WS3等共10个门,其中变形菌门为最优势的菌,其相对丰度占30%以上。2种种植模式(SM和IMS)及对照的土壤在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4个门水平上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微生物丰度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全量及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与硝化螺旋菌门、放线菌门(有效Zn除外)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拟杆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虽然3类土壤微生物经α-多样性分析无显著差异,但基于β-多样性分析发现它们存在显著差异(ANOSIM,P<0.05)。【结论】IMS和SM种植模式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表现出较好的土壤修复效果。同时,不同种植模式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SM和IMS均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SM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上及指示重金属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冉  谢昶琰  康亚龙  江尚焘  梅新兰  徐阳春  董彩霞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梨树枝条在不同温度下裂解所得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差异,确定适宜的制备生物炭温度范围,为梨树修剪枝条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方法]以粉碎梨树枝条为原料,在惰性气体包围下,在不同裂解温度(300~900℃)下制备生物炭,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裂解温度由300℃上升到900℃,生物炭产率由61%显著降低到24%(P<0.05),生物炭中碳含量增加而氮含量显著降低,钾、钙、镁、硼、铁、铜等元素含量均先升高后保持稳定;阳离子交换量随温度的升高先显著下降后保持稳定。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枝条内O—H和C—H键断裂,形成难降解的芳香烃类物质;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生物炭孔隙度随着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越高,孔数量越多,比表面积越大,700℃下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相比300℃增加了50%;同时,比表面积及孔体积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性增强。[结论]制备枝条生物炭时,将裂解温度设置为500~700℃时,元素含量相差不大,微孔和大孔数量基本达到最高水平,吸附性能达到最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少文  焦如珍  董玉红  刘彩霞  
近些年,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也飞速发展,尤其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更为高效、绿色的手段。本文对生物修复特点、发展历程、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近些年来,生物修复领域引进了系统生物学、宏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等方法,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看待生物修复过程,以此解决生物修复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这对其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植物修复方面,研究集中在利用转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邓秋穗  唐霞  蔡润  许瀚月  张睿韬  李冰洁  李司晨  徐恒  汪红  
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钝化作用,制备微生物钝化剂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通过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性质,筛选出能有效处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优良菌种CQ7与FQ2;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表征,并测定其生长曲线,鉴定FQ2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进一步对筛选出的菌种进行理化条件测定,测定得CQ7与FQ2的最适生长条件均为p H=5、转速180 r/min、温度25℃。经金属耐受和吸附实验,选定FQ2为工程菌,测序确定其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marcuscens)。将筛选所得菌种与相应理化条件相结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用彬  季宏兵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利用藻类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因其有效、低廉和环保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了藻类修复重金属废水的应用概况,总结了多年来在藻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耐受机理、生物吸附机制、模型解释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当前在这些方面尚存的不足,并就今后继续筛选、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高耐受、高富集性藻类,进一步探求修复机理以及野外应用方面的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熙君  冷雪梅  张旭辉  应多  刘晓雨  郑聚锋  卞荣军  李恋卿  潘根兴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后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环境污染修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苏南地区长期Cd/Pb污染和邻近未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集对照无污染土壤(P0)、低污染土壤(P1)和高污染土壤(P2)3种土壤,每种土壤分别设置施用量为0(C0)、10 g·kg~(-1)(C1)和20 g·kg~(-1)(C2)的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进行为期60 d的恒温恒湿室内培养试验,对比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对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CO_2-C释放动态、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库含量和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水稻土CO_2排放,其中未污染和低污染土壤施加生物质炭后其CO_2的释放速率及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高污染土壤。相比于污染土壤,施加生物质炭对未污染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的增加影响更显著;P1土壤低炭和高炭处理分别比原土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23.1%和27.1%,P2土壤增加49.7%和41.7%;P1土壤低炭和高炭处理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6.9%和200.2%,P2土壤增加22.2%和45.8%;施炭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施用生物质炭对各处理土壤产生负激发效应,且在低污染土壤中表现最为显著;生物质炭抑制土壤本底碳的矿化,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稳定性。[结论]施用生物质炭可提高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有机碳的累积量,增加土壤中活性碳库的组分,抑制土壤中原有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存在显著的负激发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逸婷  Marios Drosos  孙嘉  刘晓雨  潘根兴  夏少攀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热解温度和原料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及官能团的影响,为优化生物质炭的化学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种温度(350、450和550℃)下进行热解,分别得到小麦秸秆生物质炭(WB350、WB450和WB550)、水稻秸秆生物质炭(RB350、RB450和RB550)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CB350、CB450和CB550)。分析这些生物质炭的pH值、灰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全碳和全氮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法和~(13)C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生物质炭化学结构。[结果]当温度从350℃升至550℃时,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炭的pH值和C/N值均显著提高,全氮含量均显著降低;水稻和玉米秸秆炭的灰分含量显著提高,而CEC显著降低。从不同原料来看,当温度为350和550℃时,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生物质炭的灰分含量依次递减。同一温度下,玉米秸秆炭的CEC显著高于小麦和水稻秸秆炭的CEC。同一温度下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炭的全碳含量依次递减;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炭的全氮含量依次递减;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C/N值依次递减。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中各种芳香族官能团含量增多,脂肪族官能团含量减少。温度为550℃时,水稻秸秆生物质炭的—CH_2和SiO_2的吸收振动强于玉米和小麦生物质炭,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炭的芳香性指数依次递减;当温度为350℃时,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炭的烷基指数依次递减。[结论]不同温度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中,550℃热解温度下的生物质炭具有较高的pH值,故推荐施用550℃热解的生物质炭来改良酸性土壤;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CEC较高,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而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在350℃热解温度下含有较高的灰分含量和较多的脂肪族官能团,而在550℃热解温度下芳香性指数较大,其可能是同时增强土壤肥力和实现土壤固碳减排的潜在良好材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大伟  卞新民  许泉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备受关注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有密切联系,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以江苏省南通市为研究区,利用采样点实测数据,借助神经网络模型(ANN)并结合3S技术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对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动态分布进行描述,并对各个空间位点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智能地学习各个样点的空间位置与该点各重金属含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和预先设计好的分类评价模式,并能够稳健地对各个空间插值点处的重金属含量和各个位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结论显示,南通市大部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轻,但也存在局部地区的严重污染。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研究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浩  李佩  周碧青  毛艳玲  邢世和  
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同时还会通过农作物转移到食物链,影响粮食安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背景下,生物炭作为新型的土壤改良剂,不仅可以修复污染土壤,还可以有效缓解植物在污染土壤中受到的重金属胁迫.结合国内外文献,本文综述了生物炭缓解植物重金属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其缓解机制,包括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和生长、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吸收、改善土壤理化和微生物学性质、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等,并对此领域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奇龙   夏斌   隋琪   曲克明   朱琳   李玉  
重金属污染是渤海长期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对渤海海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为了解渤海海域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在该海域采集的渔业生物中随机选取了10种144条鱼类样本,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鱼类肌肉组织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As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单一重金属和综合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每日摄入量和目标危害系数评估了渤海鱼类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食用安全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渤海鱼类肌肉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0.680)、(9.697±5.279)、(0.035±0.059)、(0.029±0.035)、(0.093±0.091)和(0.959±0.813) mg/kg。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渤海鱼类重金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鱼类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d和无机As (iAs)为渤海鱼类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细纹狮子鱼(Liparistanakae)受到重金属综合污染的程度最大。食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摄食渤海鱼类带来的重金属每日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所有鱼类样本单一重金属和综合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值均<1,表明正常摄食渤海鱼类不会对消费者构成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理解渤海渔业生物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同时为保障渤海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