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55)
- 2023(4737)
- 2022(4004)
- 2021(3869)
- 2020(3265)
- 2019(7225)
- 2018(7364)
- 2017(12885)
- 2016(7601)
- 2015(8514)
- 2014(8567)
- 2013(8078)
- 2012(7469)
- 2011(6738)
- 2010(6815)
- 2009(5830)
- 2008(6018)
- 2007(5604)
- 2006(4898)
- 2005(4370)
- 学科
- 济(22047)
- 经济(22018)
- 管理(18477)
- 业(16414)
- 企(13298)
- 企业(13298)
- 学(9154)
- 方法(8243)
- 中国(7313)
- 财(7311)
- 农(7271)
- 数学(6640)
- 数学方法(6518)
- 业经(5533)
- 制(5441)
- 理论(5389)
- 地方(5208)
- 农业(4932)
- 税(4537)
- 教育(4475)
- 务(4305)
- 财务(4295)
- 财务管理(4269)
- 税收(4246)
- 银(4211)
- 收(4199)
- 银行(4184)
- 教学(4130)
- 贸(4038)
- 贸易(4032)
- 机构
- 学院(99975)
- 大学(98374)
- 研究(37215)
- 济(31936)
- 管理(31924)
- 经济(30933)
- 中国(28517)
- 科学(27338)
- 理学(26559)
- 理学院(26113)
- 管理学(25356)
- 管理学院(25177)
- 农(22866)
- 京(22587)
- 所(20970)
- 研究所(19135)
- 业大(19054)
- 江(17857)
- 农业(17609)
- 中心(17176)
- 财(16834)
- 省(15831)
- 院(14618)
- 北京(14609)
- 范(14544)
- 师范(14322)
- 州(14074)
- 技术(13931)
- 财经(12464)
- 室(12002)
- 基金
- 项目(67123)
- 科学(50265)
- 研究(45849)
- 基金(45621)
- 家(43125)
- 国家(42776)
- 科学基金(34066)
- 省(27834)
- 社会(25351)
- 基金项目(24520)
- 自然(24204)
- 社会科(23747)
- 社会科学(23738)
- 划(23713)
- 自然科(23587)
- 自然科学(23579)
- 自然科学基金(23155)
- 教育(21793)
- 编号(19185)
- 资助(18485)
- 重点(16512)
- 成果(15608)
- 发(14771)
- 课题(14361)
- 计划(14330)
- 科技(13859)
- 创(13628)
- 科研(13573)
- 部(13410)
- 创新(12727)
共检索到159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马友鑫 刘玉洪 窦军霞 郭萍 王进欣
片断化森林林缘不仅具有水平空间特征 ,同时也具有立体空间特征 .为探讨立体林缘壁面的热力效应是否存在 ,该热力效应与林内外地面、林冠的差异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南向边缘的表温观测资料 ,采用同期资料对比方法 ,分析了片断化热带雨林林缘不同热力作用面表面温度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 .指出在片断化热带雨林林缘 ,林缘壁面的热力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在林缘区域 ,除了公认的林外地表面、林冠面和林内地表面 3个热力作用面之外 ,林缘壁面构成了一个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 .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将有助于解释森林边缘的小气候效应和生物效应
关键词:
林缘 林缘壁面 表温 热力作用面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赵双菊 窦军霞 刘玉洪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小波 吴庆书 李跃烈 吴小毅 池清湖 王生年
在海南东北部农村周边植物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分布在这一区域的青梅林。基于与海南其他热带雨林的植物区系成分和群落结构的比较,认为此青梅林是海南东北部原有森林的幸存者,与海南现有的典型热带雨林属一个类型,是海南北部地区热带雨林幸存的活证据,所不同的是次生性强,优势种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乐乐 聂立水 戴伟
该研究选取了北京山地人工油松林、人工白皮松林、天然油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4种针叶林型下0~0.2 m和0.2~0.4 m土层的土壤,通过测定不同的底物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下的放氨量,计算出脲酶的各项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探讨了北京山地4种针叶林型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下土壤酶促反应的Vmax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m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的变化规律;土壤酶促反应K值和Ea值均表现出随温度和土壤深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但变化特点因林型而异;酶促反应ΔH和ΔG值随温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ΔS为负值,说明土壤脲酶酶促反应体系中有序性...
关键词:
北京山地 针叶林 脲酶 动力学 热力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萍 马友鑫 张一平 刘玉洪 窦军霞
在西双版纳地区一块面积为 3hm2 热带干性季节性雨林片断的南向林缘 ,观测了林内至林外水平样带上的植物叶温及其它小气候要素 .结果表明 ,植物叶温的边缘效应影响范围从林内 2 0m至林外 16m ,这种水平变化梯度尤以林缘附近 (林内 12m至林外 8m)最大 .从林内至林外 ,植物叶温 (Tl)依次表现出气温 (Ta)型 (Ta>Tl)、中间型 (Ta=Tl)和辐射型 (Tl>Ta) .探讨了植物叶温与气温的关系 ,并讨论了植物叶温边缘效应的生态学影响 .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凯
近期,素有"绿色心脏"和"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截至2019年9月初,大火已持续燃烧了30多天。自从火灾发生以来,世界多国政府、非政府组织、联合国相关机构等均要求巴西政府应对雨林大火。面对多方压力,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于8月23日发布命令,要求巴西武装力量前去亚马孙区域应对森林大火。亚马孙热带雨林火灾的发生,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尤其是生态、气候等相关领域专家的强烈关注。他们所忧虑的是,如果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
关键词:
森林大火 热带雨林 森林火灾 亚马孙雨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效东 刘宏茂 沙丽清 冯志立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В.П.普查諾夫 李恒
地理这門科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多方面性,也就是这种情况,即組成地球表面的一切物質体和存在于这些物質体之間的一切关系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地球上多对象的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如果可以借現代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話,那么地理学就不能忽略这自然界的任何一个方面。同时,地理学所提出的关于地表自然界的科学概念,应該完全摆脫那些以对自然規律、現象和过程的不正确理解为基础的观念的拘束。地理学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描述地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冬华 王佳军 夏佰成 昱万程
利用二维朗之万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DNA发夹在拉力作用下的相转变行为.研究发现DNA发夹处于展开状态的概率与所施加的拉力大小存在定量关系,并且可以通过统计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通过选取不同的参数组合,并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分别得到了DNA发夹的拉力-碱基配对强度和拉力-温度相图.所得相图表明碱基配对强度增强或温度降低都有利于DNA发夹处于折叠状态.这些相图非常有益于加深人们对DNA发夹在拉力作用下的热力学性质的理解.
关键词:
DNA发夹 拉力 相图 朗之万动力学模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臧润国 杨彦承 刘静艳 余世孝 杨秀森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5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的大小而变化,基本上都在14左右;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热带山地雨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352%和2522%,干扰频率分别为134%·a-1和06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160a。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EG的大小一般变化在30~500m2左右,平均约为160m2,大多数CG的大小一般都变化在15~200m2左右,平均约为80m2。大多数的林隙是在40a以前形成的,而10~30a之前形成的林...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林隙,自然干扰,海南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涵 李意德 骆土寿 林明献 陈德祥 莫锦华 罗文 洪小江 蒋忠亮
基于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皆伐后恢复41a的天然更新林和皆伐后恢复25a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调查数据,对其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植株密度和稳定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优势种群龄级结构分析预测群落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均以原始林最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幼树层和下木层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2)天然更新林与原始林的物种相似性比其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高,说明天然更新林恢复程度较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好;3)植株密度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原始林,与干扰程度正相关,与皆伐后恢复时间负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家顶 刘丰瑜 韩雪梅 林肖月 张苗苗 聂鑫
【目的】探究热带森林不同海拔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为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功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基于相关性分析来探究其环境驱动因素。【结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单调下降。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以及黄色杆菌科是优势细菌类群,其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分别呈单调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pH、有机质、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存在显著相关性。PICRUSt功能预测表明,氨基酸运输和代谢、能源生产和转换、翻译/核糖体结构、生物转化以及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合成等四大类COG功能以及glnA/ GLUL,gltD,cynT/can,gltB,ncd2/npd五种氮循环基因占据优势。nirK、arcC、cah、norB、nirS和nrfH 6种氮循环基因在中海拔的相对丰度显著较高,而GLU/gltS和nrtD/cynD在低海拔的相对丰度较高。【结论】土壤pH和全钾是驱动细菌群落特征沿海拔分布的关键因子,这为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燕旋 黄小波 郎学东 唐荣 张锐 李聪 李俊松 李有寿 王校海 苏建荣 李帅锋
[目的]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揭示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补蚌和尚勇等片区3块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和木本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阐明热带雨林木本植物群落的功能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乔木的叶面积、叶碳含量、叶干物质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灌木和藤本,而藤本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群落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2)乔木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高于灌木和藤本,而灌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均高于乔木和藤本。(3)乔木和藤本功能丰富度以及藤本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多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乔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随土壤肥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而灌木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大。(4)植物多度是影响乔木和灌木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而系统发育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藤本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群落在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植物多度和土壤肥力在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维持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祀忧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面积210万平方英里,为9个国家分享,但大部分在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提供地球上氧气总量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臧润国 杨彦承 林瑞昌 杨秀森
以海南霸王岭 1hm2 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 ,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 ,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 ,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 ,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 ,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 ,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 ,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 ,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 ,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