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32)
- 2023(5811)
- 2022(4022)
- 2021(3450)
- 2020(2511)
- 2019(5445)
- 2018(5519)
- 2017(10323)
- 2016(5820)
- 2015(6439)
- 2014(6574)
- 2013(6104)
- 2012(5456)
- 2011(4834)
- 2010(4992)
- 2009(4429)
- 2008(4292)
- 2007(3882)
- 2006(3725)
- 2005(3617)
- 学科
- 济(23441)
- 经济(23420)
- 管理(15299)
- 业(14654)
- 企(10542)
- 企业(10542)
- 农(9483)
- 中国(9233)
- 业经(7064)
- 学(6611)
- 农业(6419)
- 发(6265)
- 环境(6248)
- 方法(5987)
- 地方(5780)
- 土地(4916)
- 制(4825)
- 发展(4780)
- 展(4772)
- 数学(4760)
- 数学方法(4716)
- 财(4658)
- 银(4294)
- 银行(4274)
- 划(4197)
- 资源(4195)
- 产业(4153)
- 融(4125)
- 金融(4125)
- 行(4097)
- 机构
- 学院(84242)
- 大学(83247)
- 研究(33217)
- 济(32539)
- 经济(31857)
- 管理(29022)
- 中国(24633)
- 理学(24416)
- 理学院(24119)
- 管理学(23589)
- 管理学院(23452)
- 科学(22007)
- 农(21028)
- 京(18433)
- 所(17854)
- 农业(16500)
- 研究所(16446)
- 业大(16155)
- 中心(14563)
- 财(14403)
- 江(14152)
- 院(12320)
- 省(11829)
- 范(11516)
- 北京(11499)
- 财经(11396)
- 师范(11367)
- 州(10795)
- 科学院(10680)
- 农业大学(10645)
- 基金
- 项目(58871)
- 科学(45402)
- 基金(41923)
- 研究(40766)
- 家(38939)
- 国家(38630)
- 科学基金(31606)
- 社会(26264)
- 社会科(24837)
- 社会科学(24828)
- 省(23471)
- 基金项目(22099)
- 自然(20423)
- 划(19928)
- 自然科(19898)
- 自然科学(19889)
- 自然科学基金(19526)
- 教育(17303)
- 资助(15793)
- 编号(15673)
- 重点(14098)
- 发(13942)
- 成果(12404)
- 部(12037)
- 创(11950)
- 计划(11775)
- 课题(11500)
- 国家社会(11496)
- 创新(11335)
- 科研(11218)
共检索到129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爱琴 马祥庆 何智英
针对传统炼山清理迹地短期内速效养分大量增加, 随后雨季来临, 地表裸露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现实, 通过建立径流场, 进行间种绿肥对杉木林退化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影响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在杉木炼山林地间种不同种类的绿肥可减少林地17-76 % ~52-25 % 的土壤侵蚀量, 而且间种绿肥后林地物理性质及养分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大量富集, 提高了林地养分有效性和供应水平, 同时间种绿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炼山后间种绿肥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杉木传统炼山制度变革技术。表7 参3
关键词:
炼山 绿肥 退化地 林地土壤改良 杉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何光训
杉木连栽引起林地土壤肥力退化的机理 ,尚未定论。腐殖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腐殖质生物化学形成理论、酶学以及林地的研究现状 ,认为林地土壤中氨基酸的缺乏是导致连栽杉木林地土壤肥力退化的症结。阔叶树种在杉阔混交林中具有增氮和调节碳氮比作用 ,退化点和作用点彼此互为佐证。参 2 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屠星南 熊有强 陈仲庐
对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杉木人工林5~15cm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细菌中芽孢杆菌、放线菌中灰色菌丝群以及真菌中的曲霉和木霉数量,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土壤酶活性强度、腐殖质各组分C的含量,在16和18地位指数级样地,随林下植被盖度增大而提高,14地位指数级相反,在16地位指数级土壤有机质、速效N、交换性盐基总量,以及18地位指数级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P、K、Mg++和Ca++含量,均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
关键词:
杉木林,林下植被,土壤性质,地力衰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振 吴凯 李智 吴明晶 马祥庆 吴鹏飞
选择炼山造林后2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对所选取的平均标准木进行生物量测定,并测定各营养器官的C、N、P、K含量,分析炼山对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炼山对杉木人工林地生产力具有不利影响.尽管炼山在初期对杉木的树高、胸径生长有积极影响,但从第7年开始,不炼山的杉木林树高、胸径超过炼山后的杉木林,并且差距逐渐增大;至炼山后第27年,不炼山杉木林树高、胸径仍大于炼山杉木林.从生物量来看,不炼山处理林分生物量与炼山处理之间的差异虽未达显著水平,但叶、皮和根的生物量均明显大于炼山处理.未炼山的林分养分及C积累量均大于炼山处理后的林分,两种处理对于养分及C积累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对其他器官均未有明显的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朱亚琼 简大为 郑伟 王朴 黎松松 郝帅 娜尔克孜 刘岳含 艾丽菲热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金良 洪昌端 沈辛作 项龙昌
杉木不同类别良种改良效果的比较研究*徐金良洪昌端沈辛作项龙昌关键词杉木良种增产效果杉木(Cunninghamialancelo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和造林树种。浙江省从70年代初开展杉木遗传改良工作以来,以种源选择、...
关键词:
杉木,良种,增产效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波 吴瑛 周大荣 彭华 李嫦燕 饶蓉 张守文 宋德荣 郭振刚 吴佳海
复合改良措施对促进退化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为探明不同复合改良措施对喀斯特山区退化天然草地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理化分析和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施肥(OF)+打孔(LD)+补播(CS)(OLC)、施肥+绵羊宿营(SC)+补播(OSC)、施肥+切根(CR)+补播(OCC)、无改良对照(CK)处理下喀斯特山区退化天然草地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相较CK,3种改良处理的土壤全氮(TN)、全钾(TK)、速效钾(AK)均显著提高(P<0.05),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显著降低(P<0.05),土壤脲酶(S-UE)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有一定提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2)相较CK,3种改良处理的真菌丰富度Chao指数显著提高(P<0.05),而细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3)相较CK,3种改良处理的物种丰富度、产草量(青)和豆科牧草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杂类草牧草比例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知,3种改良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退化天然草地的土壤肥力、草群结构和产草量,但在今后推广实践中还需综合考虑最佳施肥量、补播量和人工投入成本等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谢庭生 李红 王芳 高霞 蒋光明 占强
培肥减流是南方丘陵红壤地区新垦油茶幼林地需要解决的两大任务,林下间种是解决这两大问题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它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促进幼树生长。在油茶幼林地间种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合理组装间种技术,以期达到最大化培肥减流的目的。为此,在湖南省衡南县油子岭低山丘陵区选取全垦成梯的红壤油茶幼林地为研究对象,设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新技术应用(代号iswf+nt)、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代号iswf)、间种冬季绿肥(代号iwf)、清耕(代号CK)等4个处理,采用田间小区实验,研究间种绿肥(牧草)的培肥减流效应。结果表明:1)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31.67、21.75、15.32 g/kg,比清耕(8.97 g/kg)提高22.7、12.78、6.35 g/kg,分别提高了253.1%、142.5%、70.8%,差异极显著。2)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比清耕减流109.9%、56.1%、20.6%,减少了136.9%、66.2%、29.2%;因而,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iswf+nt、iswf、iw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减少0.12、0.05、0.02 g/cm~3,减少7.9%、3.1%、1.2%,其中,iswf+nt处理差异显著。3)间种3 a后,iswf+nt处理比清耕,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流失量分别减少80.9%、75.1%、82.7%、81.6%;0~20 cm土层,无论是有机质、全量养分还是速效养分都属"丰富级"(我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由试验前的"严重缺乏"连跨3级(缺乏级、轻度缺乏级、基本不缺级)。4)间种绿肥(牧草)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技术,iswf+nt处理改种一季绿肥(牧草)为种两季绿肥(牧草)、改种单一绿肥(牧草)品种为种绿肥(牧草)品种组合、改部分使用新技术为全面使用新技术,是该技术的3个创新点,也是这种新方法的技术支撑。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光水 谢锦升 何宗明 游水生 杨玉盛
通过 1 2 0 0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村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 ,到了老龄阶段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坡位梯度的影响较大 ,而受林分类型的影响较小。老龄杉木 (山坡 )与杂木林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 ( 4 6 84% )大于与老龄杉木 (山洼 )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 ( 4 2 46% )。老龄杉木林乔木层仍然以杉木为单一优势树种 ,而杂木林以马尾松、丝栗栲和木荷等为共同优势树种 ,具有次生林性质。灌木层中乔木树种和阳性乔灌木种类比例、相对密度和重要值均随坡位梯度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大。老龄杉木群落草本层以耐荫的为...
关键词:
杉木林 杂木林 植物组成 优势种 演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康文星 沙甲先 吴耀兴 何介南
以连续4年定位测定数据为基础,应用空气动力学和大气热力学原理,对采伐迹地营造杉木人工林后,幼林对退化系统环境中的显热与潜热能的调节和生态恢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幼林对显热能的调节已恢复到成林的16.2%,3年生时其能力恢复到38.5%,4年生时,已接近成林的60%;对潜热能的调节,2年生时已显示出成林11.4%的调节作用,3年生时已达到成林22.4%的水平,4年生时已恢复到成林的34.3%;幼林对显热能的调节恢复速率比潜热能快。采伐迹地营造植被后,植物就开始实施对周围环境的调节,使退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良性循环,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发展。杉木对小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林木来影响各种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晨 周再知 梁坤南 黄桂华 杨光
为筛选适宜的林药模式,促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改造和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了杉木与药用植物复合经营对退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杉木生态公益林内构建8种复合经营模式。在模式内分层取土测定6个物理指标和9个化学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模式的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药用植物均能显著(P杉木+胆木>杉木+梅叶冬青>杉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杉木+石笔木>杉木+裸花紫珠>杉木+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孙鸿有 傅秋华 程育民 王宇熙 丰晓阳
对杉木优良种源、1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和优良家系的种子千粒重、涩粒率、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品质的遗传改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估算了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结果表明,约有60%以上良种的种子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涩粒率和千粒重改良程度较大。良种种子品质的差异和遗传增益的变化,在选育层次之间,没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并不随选育层次的提高而提高。不同种子园之间同一家系的种子品质差异极显著。种子性状遗传力大小次序是:千粒重>涩粒率>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对杉木良种种子品质评价,不应以选育层次的高低论“优良”,而应以遗传改良实际进展为依据。对优良家系选择,要考虑其所在的不同种子园之...
关键词:
杉木 优良品种 种子品质 遗传改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波涛 王欣 殷建强 姚建勇 李宏
为了解造林后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及施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经对杉木中心产区土壤肥力中等的杉木林地设固定样地,进行土壤肥力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地施肥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施肥后第2年,土壤的含P量,P2和P2K1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和21%,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0%和195%;施肥后第4年其含P量分别高25%和28%,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1%和29%;造林后,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林地的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林5年后,离树干距离40cm的土壤含N、P、K肥的下降比例较树干距离80cm的低。
关键词:
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观测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凌申坤
由我院主持承担的“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研究”日前通过通讯鉴定。南京林业大学罗汝英教授、浙江农业大学袁可能教授等土壤、造林专家评审后认为:该项研究立题明确,方法先进,结论可靠,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已属国际先进水平。 该课题主要成果:1.从土壤理化性质、立地条件等10项因素以数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因子,探讨了土壤肥力因子与杉木生长的内在关系,为杉木速生丰产提供了土壤保证;2.在一栽和二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贤均 邓云叶 段林东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 20,20 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