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2)
2023(11097)
2022(9369)
2021(8780)
2020(7323)
2019(16626)
2018(16252)
2017(31057)
2016(16605)
2015(18936)
2014(18423)
2013(18395)
2012(17230)
2011(15751)
2010(15847)
2009(14891)
2008(14852)
2007(13435)
2006(12084)
2005(11281)
作者
(46065)
(38718)
(38397)
(36746)
(24660)
(18077)
(17370)
(14939)
(14713)
(13849)
(13285)
(12777)
(12532)
(12491)
(12274)
(11909)
(11616)
(11084)
(11042)
(10904)
(9955)
(9284)
(9260)
(8733)
(8692)
(8648)
(8574)
(8213)
(7665)
(7615)
学科
(75859)
经济(75760)
管理(52184)
(50043)
(41991)
企业(41991)
方法(28484)
数学(24455)
数学方法(24255)
中国(23872)
(19930)
(19523)
(19450)
业经(18239)
(16528)
贸易(16515)
(16171)
地方(14835)
(13955)
(13489)
银行(13474)
(13002)
(12686)
金融(12684)
农业(12363)
产业(12205)
体制(11764)
技术(11639)
(11295)
(11250)
机构
大学(243399)
学院(240772)
(114015)
经济(112070)
管理(92339)
研究(88248)
理学(78697)
理学院(77822)
管理学(76919)
管理学院(76395)
中国(68820)
(53302)
(51787)
科学(47185)
(42967)
财经(41561)
中心(38720)
研究所(38476)
(37837)
经济学(36621)
(35959)
(33473)
北京(33367)
经济学院(32828)
(31759)
财经大学(30924)
(30160)
师范(29929)
业大(29573)
(27687)
基金
项目(154850)
科学(124718)
研究(116968)
基金(116107)
(100146)
国家(99389)
科学基金(85883)
社会(79100)
社会科(75428)
社会科学(75416)
基金项目(60001)
(56891)
教育(52855)
自然(51839)
自然科(50658)
自然科学(50648)
自然科学基金(49814)
(48462)
资助(47576)
编号(45107)
成果(37878)
(36581)
重点(35144)
(34630)
(34464)
国家社会(34371)
(33095)
教育部(32403)
课题(32004)
中国(31309)
期刊
(130706)
经济(130706)
研究(80545)
中国(52282)
(41305)
管理(39314)
科学(33303)
(32039)
学报(31981)
大学(26160)
(25350)
金融(25350)
学学(24342)
教育(24281)
经济研究(22098)
财经(21994)
农业(21444)
技术(20357)
业经(19644)
(19230)
问题(17572)
(17265)
国际(15688)
世界(15251)
技术经济(12409)
(12344)
现代(11604)
经济问题(10633)
改革(10465)
(10465)
共检索到381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俊文  
要使中国制造尽快实现向世界制造中心(世界工厂)跨越,必须实施点-片-面相结合的产业集聚战略,以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企业集聚构成产业集群,辐射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圈(经济圈),最终形成制造业核心区域的协调互动,实现中国制造整体腾飞。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青山,刘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威  
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 ,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 ,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了集聚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有林  韩庆兰  
长期以来,厂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的成本鸿沟被认为难以跨越,然而,随着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的兴起,构建跨组织成本协同机制成为厂商与用户的合作主导关系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刚性、竞争为主导的企业边界、产权鸿沟下市场机制的局限、决策代理人利己选择等多维度,对传统制造环境下的厂商成本与用户成本鸿沟形成机理进行解析,提出以价值生态系统为内核、推进产品与服务一体化、构建动态契约合作机制以及"连接红利"的跨界成本协同平台为路径的厂商成本、用户成本协同模型,为云制造环境下跨组织的成本优化提供理论框架,并通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国霞  石敏俊  李娜  
本文基于1995年和2003年《市场年鉴》和《投入产出表》,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两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并把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量化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的经济学机制。结果显示,(1)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进一步向沿海集聚。(2)纵向的投入产出关联和规模外部经济是驱动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的主要机制。(3)纵向的投入产出关联诱发了原料投入比例大的中间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规模外部经济则促进了拥有共同市场地的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空间集聚。(4)地理邻近也有利于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的加强,形成关系邻近与地理邻近之间循环...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凤霞  
世界制造中心由英国及美国到日本,今天又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制造中心的变迁在于技术与管理的推动,制造能力的增强只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结果和表象。以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来衡量,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从国家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做出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企业,以达到实现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朱昌  吴昊  
近年来,关于中国已发展成为或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论点如雷贯耳,与此同时,某些国家关于“中国造威胁论”、“中国造掏空论”等言论也时有耳闻。本文并不想对这些言论做简单的驳斥,而是依据事实,论证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并就中国应该发展制造业中心,以及如何发展制造业中心提出自己的看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文君  余家容  
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日趋重要,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确定世界制造中心的含义、衡量标准,根据这些标准,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优势,经过发展,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立平  史慧杰  王冬  
智能制造要求工业软件能够实现敏捷开发,对工业软件应用微服务架构是当下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提高开发效率,需要将微服务形式的功能组件发布在互联网中并构建微服务库进行管理,供用户根据需求挑选。面对用户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需要微服务库能够将其所包含的大量微服务进行组合来拓展所能实现的功能。针对服务组合过程中的检索和选择2个环节,分别设计了基于微服务的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的服务聚类和服务选择算法,在微服务库中选出最优的微服务组合提供给客户。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聚类与组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并实现了微服务的高效利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米锦欣  
考察英、美、德、日四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成因、表现和历史演变,并通过"世界制造业比重函数"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世界制造业中心"呈发散性发展,拥有"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主动参与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在"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制造业的转移是有梯度的转移。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进入缓慢通道,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仍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除技术创新外,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制造和服务的结合更为紧密;更加强调环保节能,注重"绿色制造"。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趋利避害,借助"世界制造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昀霞  王英  
文章利用区位商指标测算制造业集聚水平。同时从技术因素角度在IPAT模型中引入产业集聚变量,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及21个细分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制造业整体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细分行业集聚则出现了倒"N"型、正"N"型、倒"U"型和正"U"型四种曲线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里  曹清峰  
以1999年至2008年中国制造业20个分行业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FDI渗透与产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将所选行业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类,运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FDI渗透的临界效应。结果表明:当FDI渗透率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中低、中高和高技术行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行业规模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中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集聚有负向作用,但促进了中高技术行业的集聚;当劳动力成本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促进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俞路  
制造业是产业集聚表现最为显著的产业。本文利用Maurel和Sedilot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中国2007年四位数编码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公用事业产业。产业集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沿海省份,而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褚淑贞  张丽丽  韩之俊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