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
- 2023(681)
- 2022(629)
- 2021(559)
- 2020(594)
- 2019(1395)
- 2018(1359)
- 2017(2548)
- 2016(1154)
- 2015(1144)
- 2014(806)
- 2013(750)
- 2012(724)
- 2011(646)
- 2010(696)
- 2009(680)
- 2008(560)
- 2007(550)
- 2006(540)
- 2005(527)
- 学科
- 济(5188)
- 经济(5185)
- 关系(2510)
- 对外(2341)
- 外经(2256)
- 学(2255)
- 对外经济(2250)
- 经济关系(2235)
- 水产(1619)
- 管理(1554)
- 地方(1532)
- 动物(1350)
- 贸(1272)
- 贸易(1272)
- 易(1231)
- 动物学(1178)
- 业(1151)
- 地方经济(957)
- 企(930)
- 企业(930)
- 农(835)
- 中国(758)
- 及其(685)
- 业经(682)
- 制(618)
- 方法(594)
- 资源(586)
- 环境(578)
- 财(540)
- 发(536)
- 机构
- 大学(13645)
- 学院(13590)
- 研究(7072)
- 科学(5367)
- 中国(5056)
- 济(4726)
- 经济(4618)
- 所(4163)
- 农(4067)
- 研究所(3905)
- 管理(3607)
- 农业(3450)
- 院(3100)
- 理学(3082)
- 室(3063)
- 省(2996)
- 理学院(2969)
- 江(2968)
- 中心(2882)
- 管理学(2856)
- 实验(2853)
- 管理学院(2818)
- 研究院(2814)
- 实验室(2755)
- 重点(2625)
- 水产(2615)
- 京(2600)
- 部(2561)
- 业大(2516)
- 技术(2372)
共检索到22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邹记兴 余其兴 周菲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 NORs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2n=48,核型组成为48t,NF=48,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在最小一对染色体的着丝粒与其染色体臂之间,靠近着丝粒部位有明显的次缢痕;(3)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核仁的数目为1~4个,1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最高,多达55%,4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占2%;(4)50%有丝分裂中期相能观察到Ag NORs,Ag NORs主要出现在第24对同源染色体上,第5对同源染色体也可观察到,但其它染色体上则没有;(5)Ag...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核型 C带 AgNOR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岩 周永灿 谢瑞敏 谢珍玉 冯永勤 王世锋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以上结果均表明,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关键词:
布氏石斑鱼 染色体 核型 银染 C-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钟声平 陈超 王军 刘志鸿 柳淑芳 朱玲 庄志猛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4对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第24对染色体长度明显小于其他染色体。通过与其他22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发现七带石斑鱼具有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核型特征,属于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类群。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染色体 核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成美玲 田永胜 吴玉萍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李文升 马文辉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注射通过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成美玲 田永胜 吴玉萍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李文升 马文辉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注射通过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莉 张岩 陈超 李炎璐 孔祥迪 于欢欢 陈建国 翟介明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水清 李加儿 区又君 吕国敏 刘江华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肛前长为等速生长,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22日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逯尚尉 刘兆普 余燕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kg/m3、2.1kg/m3、3.2kg/m3、4.2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10、G20、G30、G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密度胁迫 生长 代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雷明 陈超 翟建明 杨志 李炎璐 马文辉 宋振鑫 孙涛 庞尊方 孙芳芳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仔鱼 摄食习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宋振鑫 陈超 吴雷明 李炎璐 王鲁 翟介明
观测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幼鱼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性,用SPSS 17.0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对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经过122 d的养殖,七带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114.836±25.343)g增加到(213.861±38.604)g,相对增长率为0.707%,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06t3+1.622t+13.954,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436BL2.055;云纹石斑鱼幼鱼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陈建国 翟介明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_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仇登高 黄种持 郑乐云 吴水清 刘银华 邱峰岩 郑君飘 陈新明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小[(28.1?1.1)g]、中[(278.9?20.1)g]、大[(575.8?37.4)g]3种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玉萍 田永胜 成美玲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张淞林 翟介明
本研究利用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冷冻精子分别与褐石斑鱼(E. bruneus)、云纹石斑鱼(E.moara)卵进行人工授精,对2种杂交子代褐龙石斑鱼(E.bruneus♀×♂E.lanceolatus)和云龙石斑鱼(E. moara♀×♂E. lanceolatus)的变态发育、仔稚幼鱼的生长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2个杂交后代受精率相近,但褐龙石斑鱼畸形率高于云龙石斑鱼,孵化率低于云龙石斑鱼。根据卵黄囊的消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变化、鳞片及体色的变化,杂交后代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温度为24℃~26℃、盐度为29~31、溶解氧≥10mg/L的条件下,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生长发育至5 d时卵黄囊消失;培育至41 d进入稚鱼期,此时第2背鳍棘、腹鳍棘长度分别为(9.74±0.42)、(7.79±0.39) mm和(9.59±0.46)、(5.81±0.09) mm,达到最长值,之后开始退化缩短;褐龙石斑鱼发育至51 d时,稚鱼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全长为(25.46±1.16) mm,云龙石斑鱼稍晚(56 d),此时,全长为(23.24±1.21) mm;62 d褐龙石斑鱼体表出现4条褐色斑带,云龙石斑鱼体表出现6条褐色斑带;生长至70 d时,褐龙石斑鱼全长是云龙石斑鱼的1.04倍。褐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公式为L=2.6208e0.0465x,R~2=0.9603;云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式为L=2.7158e0.0453x,R~2=0.9451。褐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关系式为P=1.3371e0.0483x,R~2=0.9643;云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的方程式为P=1.4017e0.0467x,R~2=0.944。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全长日增长率均在1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7.89%和30.03%;13 d时,褐龙石斑鱼肛前距日增长率达到最大(25.21%),云龙石斑鱼12 d时达到最大(27.01%)。研究表明,褐龙石斑鱼表现出较云龙石斑鱼生长更快的杂种优势,为同父异母石斑鱼杂交后代的生长及进一步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数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超 赵明 柳学周 王鲁 杨志 郭嘉瑱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饥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廖光勇 区又君 李加儿 陈超 庄志猛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两部分组成,没有明显的中片,头部前段无顶体,主要有高电子密度的球形细胞核,核中主要是致密的染色质,还分布有一些核泡,核外由核膜包围,将核与细胞质分隔开,核膜最前端紧贴质膜,核后端有植入窝,近端中心粒和中心粒间体位于其中。头部后端为袖套结构,由质膜包围的袖套结构延伸到后部,使整个头部呈椭球形,质膜后端沿鞭毛形成一个袖套腔,袖套结构中分布有中心粒复合体、线粒体以及囊泡等。精子细胞的细胞膜不光滑,呈现小的皱折。七带石斑鱼精子的尾部细长,紧接于头部细...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精子 超微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