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8)
2023(7430)
2022(6197)
2021(5463)
2020(4590)
2019(9954)
2018(9546)
2017(17529)
2016(10011)
2015(10814)
2014(10334)
2013(10117)
2012(9187)
2011(8302)
2010(8196)
2009(7254)
2008(7280)
2007(6271)
2006(5351)
2005(4543)
作者
(33614)
(28167)
(28030)
(26307)
(17872)
(13845)
(12543)
(11072)
(10680)
(9722)
(9598)
(9444)
(9226)
(9035)
(8915)
(8817)
(8580)
(8395)
(8178)
(8085)
(7378)
(6956)
(6902)
(6403)
(6341)
(6210)
(6161)
(6151)
(5864)
(5728)
学科
(36040)
经济(35995)
(25233)
管理(24848)
(19341)
企业(19341)
方法(17487)
数学(15615)
数学方法(15470)
(12224)
(10556)
(9470)
(8823)
贸易(8822)
中国(8708)
(8596)
业经(8243)
农业(7375)
技术(6338)
环境(6292)
地方(5917)
(5822)
(5690)
财务(5689)
财务管理(5683)
企业财务(5433)
(5366)
(5324)
金融(5322)
银行(5312)
机构
大学(146747)
学院(144448)
(55098)
研究(54199)
经济(54128)
管理(51105)
理学(45841)
理学院(45174)
管理学(44201)
管理学院(43975)
(40175)
科学(39704)
中国(37366)
农业(32664)
业大(31862)
(30311)
(30152)
研究所(28527)
中心(23937)
(23052)
农业大学(22206)
(20713)
财经(19449)
(19384)
(18933)
(18082)
北京(18023)
(18003)
实验(17891)
(17885)
基金
项目(110861)
科学(85786)
基金(81870)
(77263)
国家(76669)
研究(68327)
科学基金(63274)
自然(45202)
基金项目(44224)
自然科(44218)
自然科学(44194)
社会(44045)
(43522)
自然科学基金(43449)
社会科(41812)
社会科学(41801)
(38212)
资助(32433)
教育(31053)
重点(26181)
计划(25173)
编号(24162)
(23659)
(23482)
(23433)
科技(22920)
科研(22759)
创新(22057)
(21368)
专项(19452)
期刊
(50874)
经济(50874)
学报(38689)
研究(34996)
(34776)
科学(30652)
大学(27096)
学学(26325)
中国(24057)
农业(23690)
(16030)
管理(15758)
(12768)
业大(12045)
农业大学(10349)
教育(10139)
(9823)
经济研究(9406)
(9198)
金融(9198)
财经(9029)
科技(8771)
业经(8582)
技术(8285)
(7707)
林业(7531)
问题(7287)
中国农业(7011)
自然(7009)
资源(7002)
共检索到193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玉森  叶乃兴  许文耀  刘威  魏日凤  刘伟  
研究了炭疽菌属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形态等受孢子龄、叶汁种类和孢子悬液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5 d菌龄的孢子以水配成3.4×105个·mL-1左右的孢子悬液,在25℃光照下培养12 h,附着胞的形态特征稳定,较适宜孢子萌发与附着孢形态的观察.对附着胞形态观察发现,11种炭疽菌产生的附着胞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胶孢炭疽菌的12个菌株中,除寄生于雷公藤的炭疽菌外,其余11个菌株的附着孢形态差异不明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曼莉  胡坚  张楠  柯智健  柳志强  李晓宇  
【目的】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是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负调控因子,参与多个G蛋白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内过程,目前对于胶孢炭疽菌相关RGS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获得CgRGS7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CgRGS7基因编码620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RGS功能域。CgRGS7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表现为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且孢子呈多端萌发,附着胞形成率下降以及致病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志艳  贾慧  朱显明  董金皋  
【目的】探讨玉米大斑病菌胞内DHN黑色素在附着胞膨压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明确玉米大斑病菌的侵入机理。【方法】通过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产生,确定附着胞形成的最佳条件,利用溶质排斥技术及incipient-cytorrhysis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和黑色素缺失突变体△St3hnr附着胞细胞壁孔径大小和膨压进行测定。【结果】野生型菌株01-23细胞壁孔径范围是2.1—2.7 nm,膨压在5.4 MPa左右;黑色素缺失突变体△St3hnr细胞壁孔径范围是2.7—3.3 nm,膨压在4.1 MPa左右;缺乏黑色素的附着胞不能形成高膨压,丧失了穿透能力。【结论】黑色素层对溶质分子外渗的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韩秋影   曾文轩   叶嘉晖   邱崇玉   史云峰   赵牧秋  
海草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形态和生理指标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2019年对海南陵水新村湾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海草床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研究了一年内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的海草形态和生理特征,分析了环境因素对泰来草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泰来草形态指标叶长、叶宽、根状茎直径、根长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叶长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15.05±6.13)cm]和9月[(7.19±2.55)cm];叶宽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11.93±1.68)mm]和9月[(8.73±1.96)mm];根状茎直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5.22±1.71) mm]和3月[(4.06±0.74) mm]。泰来草地下组织碳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31.23±0.94)%]和3月[(24.90±3.48)%]。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水温度与泰来草叶宽、地下组织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盐度与叶长和根状茎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下组织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海水p H与叶长、叶宽、地下组织碳含量和地下组织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海水中的溶解无机氮、氨氮和硝酸氮对海草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叶长、叶宽和根状茎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新村泰来草的生长受到温度、盐度、pH的影响较大,高营养盐水平可能对泰来草产生负面影响,应该限制该地区营养盐输入。本研究可为保护新村湾泰来草海草床以及修复受损海草床生态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大航  乔文君  刘智  童华荣  陈应娟  
【目的】从重庆地区茶树种植区内的感病茶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到2种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经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C.acutatum和C.gloeosporioides,其中C.acutatum为本实验室从茶树上分离保存的新记录种。【方法】比较该2种炭疽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果】C.gloeosporioides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C.acutatum,但2种菌均能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生长,且同是以PDA和PSA为最适生长培养基,而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均在25~28℃之间,在40℃时仍能进行生长,菌丝致死温度在60~65℃之间。致病毒素研究发现2种茶树炭疽菌均能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类似于自然状态下病原菌侵染形成的叶片坏死、萎焉等症状,但相比之下C.gloeosporioides的毒素活性更强。【结论】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树炭疽菌的致病性差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炭疽菌的有效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锦爱  余德亿  黄鹏  蓝炎阳  
【目的】明确墨兰品种健叶与感染胶孢炭疽菌病叶的叶片表面结构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为墨兰品种抗病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感墨兰品种太平洋为样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感染胶孢炭疽菌墨兰叶片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不同感病水平墨兰品种金华山(低感品种)、太平洋(中感品种)和万代福(高感品种)为样本,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感病墨兰叶片除色氨酸外其余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中感墨兰品种太平洋感染胶孢炭疽菌后,叶片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蜡质层破裂,表皮细胞受损,气孔功能渐失,严重影响叶片功能与整体观感。3种不同感病水平的墨兰品种感染胶孢炭疽菌后,氨基酸种类未发生改变,但总氨基酸含量均明显提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5×10~8个/m 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侯思皓   巩雪峰   许艺   李红   陈鑫   宋占锋  
【目的】通过鉴定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分析炭疽病胁迫对辣椒叶片中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制定更精确的炭疽病防控措施和探究抗病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果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同时测定辣椒叶片受炭疽病侵染后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共分离得到11株菌株,其中9株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2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 scovillei造成的果实病斑直径和侵染叶片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C. fructicola。炭疽病胁迫增强辣椒叶片一系列抗氧化酶的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在侵染后上升,第4天达峰值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在侵染前4天因抗氧化酶激活而下降,随着侵染持续,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上升。【结论】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是C. scovillei和C. fructicola,且C. scovillei比C. fructicola致病力更强。明确MDA、SOD、POD、CAT是评价辣椒抗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抗病品种选育及抗病机理阐明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利艳  郭晓娣  张玉荣  边璐  刘金香  
为明确乙烯对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致病性的影响并评价转BtACO基因拟南芥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通过施加不同浓度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并对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的野生拟南芥接种禾谷炭疽菌,分析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最后对转BtACO基因拟南芥接菌后的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外源乙烯利浓度对禾谷炭疽菌黑色素及孢子生长的影响不同:10~100mg/L乙烯利促进黑色素的产生,125~200mg/L乙烯利抑制黑色素的产生;50~75mg/L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高浓度乙烯利(125~200mg/L)促进孢子的萌发。对野生型拟南芥接菌观察发现,高浓度乙烯利(125~200mg/L)增强了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而转BtACO基因拟南芥较野生型植株发病程度轻,有更高的生物量积累。综上,低浓度乙烯利处理(10~75mg/L)可降低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BtACO基因可以作为候选基因运用于作物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育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杰芳  
文章针对大学生在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广州医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这五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新时期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以使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更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取得更好的成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克荣  周而勋  姜爱萍  成桂英  
dsRNA in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could be transmitted to progeny through conidia with varying efficiency in culture.Both light and prolonging cultural time could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but the effect of light was more efficient.No dsRNA segments were found to be loss after 30 generation...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凤山  白妮妮  林占熺  林冬梅  王子怡  丁凰文  吴宗楠  张雅婷  杨谨宁  王培丹  
基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研究了巨菌草生长过程入射太阳辐射(R_d)、反射太阳辐射(R_u)、净辐射(R_n)、潜热(LH)、显热(SH)、土壤热通量(G)和波文比(β)等的变化动态;通过耦合系数(Ω)评价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一种地表通量异常值插值方法的判断标准,确定β异常值为-2.00~-0.50.结果表明:采用随机森林插值方法可获得质量良好的通量数据.生育期R_d、R_u、R_n、LH、SH、G、β和Ω的平均值分别为185.99 W·m~(-2)、72.56 W·m~(-2)、111.35 W·m~(-2)、82.94 W·m~(-2)、31.26 W·m~(-2)、-2.72 W·m~(-2)、0.38和0.6,R_d是季节尺度上其他参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LH和SH同时受到冠层导度(g_c)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等因素的影响.晴天R_n、LH和SH较高,阴天R_n、LH和SH较低.晴天和阴天的β由g_c和R_n决定,生育早期具有低g_c和高R_n的特征,晴天的β大于阴天;生育盛期具有高g_c和低R_n的特征,晴天的β低于阴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邢红梅  丁平  王克荣  周晓云  
根据GenBank中炭疽属Colletotrichum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毁灭炭疽菌Colletotrichumdestructivum的特异性引物F1/ITS4,由此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以从80个毁灭炭疽菌菌株中扩增得到1条486bp的特异性条带,而扩增其他近似或相关种的菌株时没有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该检测体系对毁灭炭疽菌基因组DNA的扩增灵敏度达到10pg。将引物F1/ITS4与ITS区通用引物进行套式PCR扩增后,检测灵敏度至少提高10 000倍,每克土中含有200个毁灭炭疽菌分生孢子时即可检测出。进一步利用此检测体系对携带病原菌的灌溉水、发病组织进行检测,均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金凤  陈丙义  李金凤  高志红  糜林  章镇  李国平  乔玉山  
从田间感染炭疽病的草莓组织获得分离物,对其进行培养与纯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同时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该病原菌rDNA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经聚类分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一致,即分离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将胶孢炭疽菌接种到‘章姬’和‘阿尔比’2个栽培草莓品种以及野生黄毛草莓上,3个检测对象对该致病菌株的抵抗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章姬’为高度感病,‘阿尔比’为感病,黄毛草莓为中等抗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