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28)
- 2023(3221)
- 2022(2563)
- 2021(2365)
- 2020(1838)
- 2019(4125)
- 2018(4137)
- 2017(7121)
- 2016(4250)
- 2015(4903)
- 2014(4941)
- 2013(4873)
- 2012(4950)
- 2011(4505)
- 2010(4620)
- 2009(4395)
- 2008(4570)
- 2007(4311)
- 2006(3906)
- 2005(3525)
- 学科
- 济(15086)
- 经济(15065)
- 管理(12942)
- 业(10353)
- 企(8523)
- 企业(8523)
- 学(7711)
- 方法(5878)
- 环境(5709)
- 农(4815)
- 数学(4628)
- 数学方法(4464)
- 中国(4289)
- 划(3808)
- 贸(3514)
- 贸易(3511)
- 业经(3460)
- 易(3402)
- 财(3310)
- 和(3287)
- 制(3105)
- 理论(3039)
- 资源(3003)
- 发(2959)
- 农业(2828)
- 生态(2700)
- 技术(2686)
- 银(2580)
- 银行(2554)
- 地方(2550)
- 机构
- 大学(67921)
- 学院(67703)
- 研究(27379)
- 科学(21547)
- 济(21083)
- 管理(20606)
- 经济(20466)
- 中国(20358)
- 农(18563)
- 理学(17266)
- 理学院(16939)
- 管理学(16267)
- 京(16231)
- 所(16168)
- 管理学院(16158)
- 研究所(14980)
- 农业(14855)
- 业大(14603)
- 中心(12241)
- 江(11297)
- 北京(10461)
- 省(10187)
- 室(9913)
- 院(9908)
- 农业大学(9611)
- 范(9568)
- 财(9483)
- 技术(9443)
- 师范(9402)
- 科学院(9328)
- 基金
- 项目(45511)
- 科学(33834)
- 基金(31739)
- 家(30339)
- 国家(30095)
- 研究(27169)
- 科学基金(24239)
- 自然(18334)
- 省(18135)
- 自然科(17890)
- 自然科学(17882)
- 自然科学基金(17525)
- 基金项目(16612)
- 划(15749)
- 社会(15068)
- 社会科(14123)
- 社会科学(14117)
- 资助(13576)
- 教育(11922)
- 重点(11126)
- 计划(10795)
- 科技(10555)
- 编号(10017)
- 发(9705)
- 科研(9165)
- 创(8763)
- 部(8615)
- 创新(8344)
- 专项(8333)
- 成果(8237)
共检索到105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方辉遂
对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以及温度对糖胺化合物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茶叶含水量21%~15%范围,即在炒三青后期或辉锅前期。温度对糖胺化合物的形成和降解影响较大。烘二青和炒三青不同温度处理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高温能促进糖胺化合物形成。但在辉锅过程高温则能促进糖胺化合物降解。
关键词:
炒青绿茶 加工 糖胺化合物 水分 温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炒青绿茶不同温度辉锅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能明显增加芳香醇和萜烯醇类含量,而具青气的脂肪醇、醛保留较少,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辉锅过程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有利于2类物质向香气成分转化。根据茶叶外形和香气品质要求,提出了辉锅前期低温长炒,后期逐渐升温干燥的分段干燥技术。
关键词:
炒青绿茶,辉锅,温度,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 ,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香气总量损失了 89.84% ,香气组分损失了6 4.15 % ,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 .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 ,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关键词:
速溶绿茶 减压蒸馏萃取法 香气 加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卫光 杨广超 刘玲 张春兰 沈其荣 李双喜 郑宪清
采用湿润好气培养法,研究连作西瓜植株残体根、茎、叶腐解过程产生的自毒物质-酚酸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西瓜根、茎、叶残体腐解过程中均含有香豆酸、香草酸、阿魏酸等酚酸化合物。根和茎在腐解过程中产生的酚酸化合物主要是香豆酸和阿魏酸,叶片主要是香豆酸和苯丙烯酸。3种器官中酚酸化合物质总量表现为叶>茎>根。根、茎在腐解30 d时酚酸量达到高峰,叶在腐解20~30 d时酚酸量最高;到40~50 d时酚酸量很少,基本稳定。
关键词:
西瓜 连作障碍 自毒物质 酚酸化合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华 王贞强 张莉
采用溶剂萃取法,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梅尔诺成熟阶段果实中芳香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成熟期间梅尔诺果实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45种,其中转色期、转色后第17天和转色后第21天分别检出香气成分32,15和11种,占相对含量的99.42%,99.99%,99.29%。转色期果实与转色后第17天果实相同的香气成分有10种,与转色后第21天果实相同的香气成分有3种;转色后第17天与转色后第21天果实相同的香气成分有2种;成熟期间3个时期共同具有的香气成分有2种。在梅尔诺果实成熟期间,对其香气物质形成有利的挥发性物质,如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和种类都在增加,而不利于香味形成的挥发性物质,如烃类物质一直...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程路芸 温星 马丹丹 李丹丹 许馨露 高岩 张汝民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快速生长过程碳水化合物的变化,采用试剂盒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分别测定黄昏(0 h),黄昏后4 h和8 h等3个时间的毛竹笋竹上部、中部、下部和竹蔸中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和纤维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毛竹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并随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昏开始经过8 h后,各部位淀粉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竹兜和笋竹中部分别下降了28.7%和61.5%;竹蔸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分别下降29.4%,39.2%和21.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秀兵 段学艺 张宝林 陈娟 何莲 胡华健
为了解绿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卫生质量安全污染状况及来源,并找出关键控制点,以贵州湄潭翠芽为例,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联苯菊酯、吡虫啉和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为23.32%、100%和14.65%,以干燥工序农药降解率最大,杀青工序次之;铜和锌含量在各工序中无显著变化,但铅含量在杀青后显著增加;菌落数和大肠杆菌数随着加工的进行逐渐减少,霉菌数呈波形变化,在杀青后大量增加。在干燥工序,菌落数、霉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均达到最小值。说明,杀青和干燥工序对绿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有显著影响,是控制绿茶卫生质量安全的关键点,应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迟 周庐萍 罗小燕 孙小明 秦巧平 周明兵 崔永一
【目的】分析低温诱导下朵丽蝶兰(Doritaenopsis hybrid)叶片的营养生长特性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规律,为明确低温对朵丽蝶兰花梗抽出的生理生化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朵丽蝶兰进行高温(30℃/25℃)和低温(22℃/18℃)处理,测定其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同时对朵丽蝶兰"温敏"SSH文库中分离的两个糖转运蛋白基因(片段)在相对低温处理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经过22℃/18℃(昼/夜)的低温处理29—36 d,98%的植株抽出花梗,并在以后的培养中(3个月)陆续开花。而高温对照组无植株开花。整个低温处理阶段中,朵丽蝶兰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袁芳亭 倪德江
对鹿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进程,茶多酚总量降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含量降低,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首次应用测色技术对鹿苑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鹿苑茶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绝对值减少;干茶和茶汤b*值都为正值,其中干茶b*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减少,茶汤b*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
关键词:
黄茶 鹿苑茶 加工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飞虎 袁林颖 李中林 张玲 邓敏
以蒸青绿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其超微粉碎前后和贮藏过程中水分及主要内含成分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后300目、800目茶粉水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茶多酚、叶绿素的含量均略有下降并随目数的增大而降低;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均略有下降,但目数大的降低反而较少;可溶性总糖、水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并随目数的增大而上升。两种贮藏方式(常温、低温冷藏)贮藏过程中对300目的茶粉茶多酚含量影响不大,但对800目来说,低温贮藏方式的茶多酚含量基本保持平稳,而常温状态下的茶多酚含量在后期急剧下降;300目茶粉常温贮藏下氨基酸一直是下降的趋势而低温贮藏的氨基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800目超微绿茶粉的氨基酸含量在两种...
关键词:
绿茶 超微粉碎 贮藏 内含成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沙沙 彭东辉 李雯琪 王晶懋 吕英民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东方百合‘索邦’鳞茎源--库转换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蔗糖和淀粉合成相关的主要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栽种期至花蕾发育中期(花蕾长度达到3cm),外层、中层鳞片中淀粉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鳞茎此时作为源提供营养物质;此后至盛花期,外层鳞片中淀粉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中层鳞片中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鳞茎在此时表现为源--库复合体时期;之后鳞茎作为库积累营养物质。此外,外层鳞片和中层鳞片内蔗糖与蔗糖合酶(SS)、蔗糖磷酸合酶(SPS)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而SS和SPS与淀粉含量均表现为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除中层鳞片内可溶性淀粉合酶(SSS)与淀粉含量表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敏华 王庆林
利用HPLC-UV和HPLC-ESI-MSn技术,测定了苦荞麦麸皮中黄酮类化合物在微波辅助常压和高压提取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动态变化,观察提取压力和提取时间对其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压力超过400 kPa时芦丁开始失去1个芸香糖转化为槲皮素;随着微波照射时间的延长,芦丁、表儿茶素和槲皮素提取产率先增加,而后下降;提取压力越大,提取速率越快,分解的速度也越快,达到最高提取产率的时间越短。
关键词:
苦荞麦麸皮 微波辅助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良文 路晓崇 裴晓东 蒋博文 李生栋 魏硕 李帆
为了解烘烤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对主要含氮化合物形成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烟叶氨基酸与蛋白质、总氮、总植物碱、烟气中的NH3、HCN含量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在变黄中期到定色中期变化幅度较大,含量较高的有脯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4种氨基酸;根据烘烤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可以将16种氨基酸分为4类;烤烟蛋白质、总植物碱的波动幅度较大,HCN和氨在变黄后期到定色中期变化幅度较大,总氮和硝酸根的含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甘氨酸与总氮、蛋白质、总植物碱、硝酸根、氨、HCN均有较高的关联度(0.443 7、0.442 6、0.408 7、0.398 1、0.345 6、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袁芳亭 田波平
用薄层层析扫描分析法测定了绿针茶叶绿素组成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采摘期制成的绿针茶叶绿素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过程的推进,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呈下降趋势,脱镁叶绿素a(Pya)、脱镁叶绿素b(Pyb)呈上升趋势,叶绿素酸酯a(Cda)、叶绿素酸酯b(Cdb)变化较小。杀青工序和揉捻后做形前期是叶绿素破坏和脱镁叶绿素形成的主要阶段。随着采摘期的推移,成品茶叶的Chla、Chlb的含量逐渐下降,而Pya、Pyb的含量则逐渐上升,使叶色发暗
关键词:
绿针名茶 叶绿素 色泽品质 加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克服 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 .结果表明 ,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 ,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 ,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数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关键词:
顶空吸附 速溶绿茶 香气 加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