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0)
- 2023(2321)
- 2022(2079)
- 2021(1995)
- 2020(1697)
- 2019(3826)
- 2018(3600)
- 2017(6965)
- 2016(3613)
- 2015(3887)
- 2014(3719)
- 2013(3429)
- 2012(3209)
- 2011(2855)
- 2010(2984)
- 2009(2729)
- 2008(2705)
- 2007(2329)
- 2006(2009)
- 2005(1840)
- 学科
- 济(12579)
- 经济(12541)
- 业(11200)
- 管理(10417)
- 企(9146)
- 企业(9146)
- 方法(5766)
- 数学(4928)
- 数学方法(4856)
- 农(4562)
- 财(3553)
- 中国(3493)
- 农业(2982)
- 学(2769)
- 制(2714)
- 业经(2659)
- 家(2471)
- 融(2447)
- 金融(2447)
- 银(2412)
- 银行(2410)
- 贸(2389)
- 贸易(2386)
- 易(2347)
- 人事(2315)
- 人事管理(2315)
- 行(2312)
- 划(2057)
- 务(2026)
- 理论(2014)
- 机构
- 大学(50774)
- 学院(48980)
- 济(21762)
- 管理(21621)
- 经济(21424)
- 理学(19057)
- 理学院(18858)
- 管理学(18519)
- 管理学院(18432)
- 研究(16886)
- 中国(12889)
- 京(10682)
- 财(9920)
- 科学(9402)
- 财经(8144)
- 中心(8062)
- 农(7920)
- 所(7877)
- 经(7567)
- 研究所(7223)
- 业大(6904)
- 江(6877)
- 北京(6656)
- 经济学(6645)
- 范(6556)
- 师范(6491)
- 财经大学(6303)
- 农业(6037)
- 院(6002)
- 商学(5994)
- 基金
- 项目(35503)
- 科学(29255)
- 基金(28364)
- 家(26068)
- 国家(25377)
- 研究(25251)
- 科学基金(21820)
- 社会(17433)
- 社会科(16477)
- 社会科学(16470)
- 基金项目(15015)
- 自然(14657)
- 自然科(14320)
- 自然科学(14314)
- 自然科学基金(14099)
- 省(12062)
- 教育(11507)
- 资助(11407)
- 划(10838)
- 编号(9516)
- 部(8446)
- 成果(7858)
- 国家社会(7679)
- 重点(7623)
- 教育部(7511)
- 创(7320)
- 人文(7284)
- 科研(6960)
- 大学(6834)
- 制(6817)
共检索到72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一直以来,学术界就灾难经历对个体时间偏好的影响争议不断。本文从时间偏好的心理实质出发,在理清认知判断、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和家庭储蓄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灾难冲击对个体跨期选择行为影响的一般分析框架。我们认为灾难冲击至少使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判断能力中的一种得到提升,引起时间偏好增强并最终致使储蓄增加。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综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广义分位数回归法和合成控制法研究发现:地震后,灾区城镇家庭户主做事情更加集中精力,更加主动积极(暗示了认知判断能力提升),二者均对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但方向相反,最终结果不确定。另外,灾后户主做事更加有主见,认知判断能力提升。以上自我控制能力与认知判断能力的综合变化最终使得时间偏好增强,储蓄增加。
关键词:
灾难 时间偏好 居民储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稼琼 肖永青 李卫东 吕晓峰
本文以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和时间偏好内生模型为基础,利用从PWT7.1、联合国国民经济账户、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所获得的面板数据,对储蓄率与收入及资本边际报酬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以在一个毋需偏好差异假设的逻辑框架内得到解释。
关键词:
内生时间偏好 家庭生产函数 储蓄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志国 王博娟 陈孝伟
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的储蓄-教育权衡模式正逐渐发生变化,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和数值模拟对此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子代质量偏好的代表性消费者,统筹账户缴费率上升对其储蓄和子女教育投入均存在挤出效应;个人账户缴费率上升对子女教育投入没有影响,对储蓄存在挤出效应;子代质量偏好程度上升对储蓄存在挤出效应。实证检验表明:子代质量偏好和养老保险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储蓄行为影响不足。为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危机,政府政策选择的优先级依次是:出台措施缓解少子化危机、以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提高统筹账户缴费率。本文为分析当前我国家庭的经济决策模式、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代应勇
分析农村不同收入家庭的储蓄习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科学精准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结合贵州省2012—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五等份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与全省人均储蓄存款建立数理模型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收入家庭储蓄行为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和储蓄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低收入阶层家庭的储蓄意愿明显较更高收入家庭强烈,收入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储蓄,而高收入群体愿意将更多可支配收入转移到非储蓄领域。研究认为,农信社应采取进一步做实普惠金融服务、服务好乡村振兴大局、进一步推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等举措,实现“三农”金融服务更加科学精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20世纪末,行为经济学家将参考点依赖偏好引入储蓄模型,尝试以参考点的变化解释不确定情景下的居民储蓄行为,然而该模型的预测力和解释力因缺少经验证据支持而仍然未知。为确定参考点依赖偏好能否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本文以汶川地震为特殊情景,建立了两期的参考点储蓄决策模型,依据地震变化所造成的全部路径,对居民储蓄与幸福感变化展开理论预测,进一步借助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验证预测路径的现实解释力。研究发现:地震灾难能够对不同人群的参考点产生"回归"影响——对原本高参考水平者,灾难会降低其参考点;对原本低参考水平者,灾难会提升其参考点。参考点的"回归"能够有效地解释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家庭储蓄率升高的现象。
关键词:
参考点 居民储蓄率 地震 幸福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韩旭 黄迈
基于"2009花旗-北大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利用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农户储蓄行为的特征与成因。实证发现:第一,农户储蓄与储蓄率均随家庭收入增加而上升。第二,家庭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儿童数及儿童-劳动力比对农户储蓄和储蓄率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成员数对农户储蓄率有显著负影响,但对农户储蓄无显著影响;病人和老年人两个维度对农户储蓄和储蓄率均无显著影响,即没有很强的证据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第三,生产活动对农户储蓄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户储蓄率没有显著影响,体现在参与养殖业的农户更倾向于储蓄。第四,离最近金融机构的距离与农户储蓄负相关,对农户储蓄率没有显著影响;农户储蓄及储蓄率的相当一部分波动可由县...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家庭结构 生产活动 储蓄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谭小芬 张明 孙晶晶
为检验实际利率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实际利率和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2004-2010年这一子样本时期,相对2000-2003年这一子样本时期,储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在统计上更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家庭存在一个目标储蓄水平。当实际利率下降时,会降低储蓄的回报,人们会被迫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来实现目标财富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阳 虞省银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和2017年两期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对其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购买商业保险对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程度越深,抑制效应越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人寿保险的边际效用大于总的商业保险,而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显示,家庭幸福感在商业保险对家庭储蓄的抑制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商业保险对于家庭储蓄的抑制效应在东中部地区、农村地区、户主拥有中高等教育、偏好风险的家庭中作用更大。
关键词:
商业保险 预防性储蓄 家庭金融 幸福感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庞进舟
储蓄来自家庭。储蓄与家庭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亿个家庭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国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储蓄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对策?本文作以浅谈。 一、我国家庭的变化 (一)家庭观念开放化。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封闭式的。改革开放,家庭门户打开,男人们走南闯北,女人们也不示弱。电视普及,报刊进家,“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家庭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吴锟 刘含笑 李琦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成年前在农村成长的城镇居民比在城市成长的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从而更加偏向低消费和高储蓄。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将“目前居住在城市地区且拥有非农业户口、18岁之前为农业户口”作为“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界定标准,实证检验城镇家庭户主的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比户主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有更高的储蓄率,风险态度和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户主会因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而导致其家庭储蓄率较高;农村成长经历对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资产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家庭中更为显著。因此,需要从改善城市的经济金融状况(降低生活成本、增强社会保障、减少不确定等)入手来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改善风险态度、加强金融教育、缩小城乡差距等渠道来降低农村成长经历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金宝
2011年清华大学中国金融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消费金融调研工作。本文就城市居民家庭经济条件和储蓄行为、家庭拥有住房和养老金账户状况,择要介绍了调研所获得的一些成果。调查表明:家庭储蓄的动机主要为应对突发事件和医疗支出、子女教育和养老,家庭储蓄多少和储蓄的稳定性显著地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储蓄较少,养老金账户的额度和拥有率都很低,没有住房且缺少金融知识。这使得这部分家庭容易受不利因素影响而陷入经济困境。如何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教育和服务,改善他们的经济和金融条件,恐怕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调查 储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安全 凌晨 倪鹏飞
损失规避作为广泛存在于风险和非风险决策中的一种现象,近年来得到大量的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的微观数据,首次探讨并验证损失规避在我国家庭层面的存在性及其对我国家庭消费-储蓄行为可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确实存在损失规避特征,家庭对正向和负向的收入冲击表现出不对称的储蓄行为。具体而言,当收入低于基准收入水平时,家庭进行储蓄的概率会显著降低,而当收入高于基准收入,家庭进行储蓄的概率则没有显著变化。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损失规避心理,以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认识、预测及干预由损失规避造成的消费储蓄决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燕
储蓄或财产积累,一直处于发展经济学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它又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人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直接相关。传统的成长理论强调储蓄与资本积累在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新成长理论则强调人力资本、内生的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等因素在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仅靠储蓄本身不一定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乔海曙 粟亚亚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基线调查微观数据,研究投资者的创伤经历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遭遇意外伤残或重大疾病、亲人去世以及失业经历对家庭是否持有股票、狭义风险资产、广义风险资产以及持有风险资产份额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离婚经历的影响并不显著;子女去世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是持久的,但意外伤残或重大疾病、失业经历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的金融风险偏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个人特有的生命历程中被不断塑造。本文研究结论对提高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度、引导家庭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政策启示:第一,鼓励家庭合理参与金融市场,应同步推进公众心理健康建设,促进心理弹性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二,金融发展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在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医疗保障机制,构建适用于失独家庭和老龄化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织密筑牢社会安全网。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刘瑜 尹志超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亟须消费拉动,这使得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之谜进行全面、客观解释尤为迫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从儒家文化视角分析了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为克服内生性偏误,选取明清时期状元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地区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家庭“男孩偏好”的观念越强,储蓄率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抑制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进而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异质性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低教育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储蓄决策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居民储蓄和消费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完善养老金保障制度,消除生育偏好等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束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