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80)
2023(2466)
2022(2056)
2021(2065)
2020(1729)
2019(3735)
2018(3370)
2017(5833)
2016(3529)
2015(4058)
2014(4120)
2013(4404)
2012(4155)
2011(3400)
2010(3621)
2009(3318)
2008(3648)
2007(2867)
2006(2468)
2005(2220)
作者
(10067)
(8442)
(8263)
(8039)
(5359)
(3985)
(3799)
(3215)
(3178)
(3100)
(2885)
(2818)
(2811)
(2790)
(2696)
(2536)
(2506)
(2461)
(2375)
(2231)
(2158)
(2138)
(2003)
(1940)
(1872)
(1846)
(1829)
(1818)
(1733)
(1720)
学科
(19506)
管理(14140)
财政(11571)
(11132)
(9952)
企业(9952)
(9426)
经济(9412)
(9276)
(7571)
财务(7571)
财务管理(7533)
企业财务(7228)
(6453)
(5479)
制度(5475)
教育(5381)
中国(4853)
方法(4307)
(3994)
研究(3881)
数学(3806)
数学方法(3777)
及其(3675)
地方(3576)
(3542)
研究生(3500)
(3330)
体制(3257)
(3148)
机构
大学(47509)
学院(44955)
(18600)
研究(18323)
(17180)
经济(16600)
管理(14956)
中国(12756)
理学(12472)
理学院(12276)
管理学(12023)
管理学院(11941)
(10292)
财经(10188)
科学(10182)
(9402)
(9168)
(8091)
研究所(7934)
财政(7783)
(7669)
中心(7318)
财经大学(7243)
(7176)
(7060)
(6842)
北京(6818)
业大(5975)
(5854)
师范(5794)
基金
项目(27413)
研究(20797)
科学(20512)
基金(19045)
(16432)
国家(16275)
科学基金(13544)
社会(12232)
社会科(11560)
社会科学(11556)
(10797)
教育(10664)
基金项目(9644)
(8856)
自然(8483)
编号(8449)
自然科(8252)
自然科学(8246)
资助(8243)
自然科学基金(8088)
成果(7845)
课题(6778)
重点(6513)
(6382)
(6315)
大学(5698)
(5562)
科研(5546)
教育部(5505)
(5324)
期刊
(22060)
经济(22060)
研究(20862)
(20216)
中国(15263)
教育(8931)
学报(7812)
(6883)
(6485)
财政(6485)
大学(6362)
科学(6016)
学学(5923)
(5826)
财经(5696)
会计(5537)
管理(5114)
财会(4958)
(4811)
(4324)
金融(4324)
农业(3955)
经济研究(3895)
(3731)
卫生(3731)
通讯(3385)
会通(3383)
(3190)
研究生(3152)
学位(3133)
共检索到81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畅  刘冲  
1959~1961年发生的"大饥荒"改变了政治集权体制下推行财政分权模式的路径,为中国后来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奠定了基础。文章利用县级层面的数据,通过气象灾害引发粮食作物减产的外生冲击,检验了饥荒严重程度与财政分权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饥荒越严重的县,其后来的财政分权度越低。财政分权可能内生于"大饥荒"之后中央通过财政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降低政治经济风险的需要。这一发现拓展了"大饥荒"长期影响、财政分权决定因素以及分成合约与风险分担等领域的相关文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集权体制的运行模式以及县际财政分权度差异的形成机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宗明  
本文认为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中国房价上涨的重要制度性因素。首先,我们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获得了这一观点的经验证据,在控制了其他一些因素后,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度提高能够显著的推高房价。同时,我们还构建了一个包含财政分权和居民房产偏好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分权作为一种制度性冲击是如何影响房价动态路径的,基于动态结构模型的反事实模拟显示,分权性制度冲击的强度和持久性是房价演进动态的重要决定因素。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原  吴斌珍  
该文利用2002年中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这一政策变化来考察财政分权及其带来的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测算外生所得税分享政策造成的地市级政府的收入损失,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财政压力下地市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增大时,地市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收入政策工具的调整来勉强维持本级财力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收入支出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收入损失越大,地市级政府非所得税税收收入的征税力度及基金收入征税力度提高越多;同时,财政支出上倾向增加基建支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后建  
文章使用2012年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份、757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评估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然灾害冲击显著提高了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概率,平均而言,自然灾害冲击将促使农民创业概率提高1.53%。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关系嵌入性程度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村庄交通的改善和农民幸福感的提升,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民创业行为的积极影响会逐渐强化。上述结论意味着自然灾害的冲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文章丰富和拓展了自然灾害冲击与农民创业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农民创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红  王新军  
本文选取非典时期全国208个城市416组数据,对非典疫情与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针对保险需求不足的问题,利用保费补贴来补救的方法是可行的。(2)证实了人们在灾前灾后对风险发生的主观概率呈先低估后高估的特点,同时证明了最优承保水平与人们对灾害风险可能发生的主观概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重大灾害事件发生之前,公众对政府灾后救助的预期会对灾前保险购买需求产生挤出效应,但需要满足两个重要前提:保险公司公平定价以及个人绝对风险厌恶递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向琴  袁靖  陈国进  
本文通过引入政府生产性支出拓展了包含灾难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数值分析表明,相对于不含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灾难冲击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在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两种情形下对比分析了我国面对灾难冲击时的最优财政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研究发现:(1)应对灾难冲击时,相对于相机抉择,规则行事造成的经济福利损失较低;(2)政府生产性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灾难冲击对消费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但同时会弱化债务对灾难冲击的吸收作用;(3)引入通货膨胀惩罚(或厌恶)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向琴  袁靖  陈国进  
本文通过引入政府生产性支出拓展了包含灾难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数值分析表明,相对于不含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灾难冲击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在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两种情形下对比分析了我国面对灾难冲击时的最优财政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研究发现:(1)应对灾难冲击时,相对于相机抉择,规则行事造成的经济福利损失较低;(2)政府生产性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灾难冲击对消费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但同时会弱化债务对灾难冲击的吸收作用;(3)引入通货膨胀惩罚(或厌恶)后政府可以更多地倚重于债务发行来吸收外部不利冲击,从而缓解相机抉择下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减少经济福利损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哲  李晓静  刘斐  夏显力  
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年调研数据,构建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村家庭非农就业选择影响的理论框架,采用Probit模型验证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正向影响会随着自然灾害强度的增加而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嵌入,会弱化自然灾害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信贷约束却会强化这一影响。这意味着现阶段面对自然灾害冲击,农户家庭成员应积极尝试非农就业,不仅能够促进资本存量重构,还可以缓解家庭生计压力,增加农户家庭收入,避免农户家庭因灾致贫。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邢天才  宋晓彤  李孝溢  
本文以保险业遭受外部冲击为研究起点,建立了基于重大灾害与资产抛售双重冲击下的保险系统性风险演化模型。通过分保偏好矩阵构建保险公司分保业务转移网络,测度不同重大灾害冲击下的保险业务赔付损失,在考虑保险保障基金的介入下进一步研究重大灾害与抛售行为对保险系统性风险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事前与事后应对措施下的对策效果。研究发现,大型直接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在分保网络中具有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在双重冲击下因破产数量较多而出现系统性风险,证实了保险业会因外部冲击造成的风险传染而产生系统性危机。其中,小型保险公司更具系统脆弱性,大型保险公司破产造成的系统性损失更大,资产抛售行为对系统性风险存在激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救助能够有效化解保险系统性风险,业务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赔付损失,分保业务调整与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较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林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直接揭露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体制建设方面的缺陷。从公共卫生的产品属性来看,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借鉴美、英在公共卫生领域财政职责及其运营机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中国财政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完善与发展的具体对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杨旭宇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自然灾害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自然灾害冲击通过增加家庭农业收入损失、信贷需求与相对贫困感,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概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赈灾重建等政策的实施、较强的农村宗族网络为家庭抵御灾害提供了保障机制,降低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的可能性。相比而言,对于复杂自然灾害引发的劳动力外流,家庭抵御灾害能力相对有限,政策的及时干预十分必要并且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从自然灾害角度为解释中国人口流动问题提供经验依据,也为制定人口管理政策、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晁江锋  赵向琴  武晓利  陈国进  
构建包含灾难性预期和政府支出因素的DSGE模型,分析罕见灾难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财政政策效应问题。研究发现,政府支出能够明显削弱罕见灾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提升宏观经济对罕见灾难的抵御能力;政府财政补贴在两部门和三部门灾难经济体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较高的财政补贴幅度(占比6%以上)能够有效抵御罕见灾难对两部门经济体的冲击,但并不能够有效缩短该经济体复苏的时间;而财政补贴在三部门灾难经济体中的作用须区别对待,较低比例的财政补贴(占比3%以下)由于对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而加剧了该经济体的不稳定性,而较高比例的财政补贴能够抵消财政支出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该经济体保持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林煜恩  于家齐  池祥萱  
为遵循十九大报告中各地区协调发展、优化资产管理、服务于实体经济等经济发展目标,本研究以Keynes(1936)提出的谨慎性动机为切入点,以2010~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产权性质为分组条件,将自然灾害的影响划分为面积、人口、经济损失因素,讨论企业面对自然灾害的现金持有量变化,以及导致现金持有量变化的动因。结果发现:国有企业面临的地域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或经济损失较多时均会降低现金持有量,而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较高的国有企业面对较多的受灾人口或较高的经济损失又会做出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的决策。民营企业对较多的受灾人口和较高的经济损失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而社会履行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面对较高的经济损失会提高现金持有量。其现金波动可能与高管为增加企业未来的可保性而产生的损失趋避心理有关。同时我们还发现民营企业受自然灾害冲击时表现出的损失趋避效应总体上比国有企业凸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龙耀  徐曼曼  刘俊杰  
理论上讲,信贷是农户受到灾害冲击之后的主要事后管理策略之一。然而,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策略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自然灾害冲击下的农户正规信贷策略。结果显示,短期而言,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均较高,但是自然灾害短期冲击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长期来看,相比于较少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地区的农户,灾害频发区的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与信贷规模均无显著差异,正规信贷不能成为灾害频发区农户的有效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家庭预防性储蓄作为重要的事前风险管理策略降低了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依赖,非正规信贷和商业性保险能与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而来自于私人和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时的作用有限。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翼飞  王希瑞  
本文以2008年雪灾为事件冲击,运用2006-2009年小微企业面板数据和强度DID模型实证分析应急突发事件对小微企业税负的影响,并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经营所在地2008年1-2月受雪灾影响的小微企业税负稳中有降,缘于地方政府灾后实施了"稳经营"和"促发展"两类目标政策,且"减负"效果在出台上述政策"组合拳"的地区反应更明显;(2)灾后地方政府通过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增信任",既有利于小微企业减税政策"应享尽享",又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税收遵从度;(3)受灾城市历史税收目标与辖区小微企业税负呈正相关,政府收费规范性与小微企业税负呈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应急突发事件背景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