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
- 2023(1218)
- 2022(1017)
- 2021(965)
- 2020(789)
- 2019(1844)
- 2018(1711)
- 2017(3157)
- 2016(1768)
- 2015(2019)
- 2014(2001)
- 2013(1963)
- 2012(1962)
- 2011(1904)
- 2010(1904)
- 2009(1690)
- 2008(1699)
- 2007(1253)
- 2006(1156)
- 2005(1075)
- 学科
- 济(7559)
- 经济(7554)
- 土地(4855)
- 地方(4147)
- 学(3651)
- 农(3159)
- 资源(2914)
- 业(2412)
- 农业(2412)
- 管理(2305)
- 地方经济(1996)
- 问题(1951)
- 地(1872)
- 环境(1841)
- 耕(1805)
- 方法(1778)
- 生态(1732)
- 耕地(1729)
- 中国(1556)
- 贸(1548)
- 贸易(1545)
- 易(1466)
- 数学(1455)
- 数学方法(1430)
- 经济学(1308)
- 业经(1203)
- 发(1177)
- 及其(1173)
- 和(1032)
- 壤(1004)
- 机构
- 学院(25892)
- 大学(25256)
- 研究(12593)
- 科学(9720)
- 中国(9051)
- 农(8946)
- 管理(8644)
- 济(8627)
- 经济(8392)
- 理学(7072)
- 所(7015)
- 农业(6994)
- 理学院(6911)
- 管理学(6741)
- 业大(6704)
- 管理学院(6690)
- 研究所(6616)
- 京(6315)
- 中心(5434)
- 资源(5272)
- 院(4991)
- 省(4856)
- 科学院(4800)
- 农业大学(4762)
- 环境(4689)
- 范(4342)
- 师范(4319)
- 江(4144)
- 室(4136)
- 北京(4080)
共检索到40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5.12"地震对灾区地形地貌改变巨大,大量山体塌方、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损毁。据报道,四川地震灾区遭破坏耕地达5.833万公顷,其中由于塌陷、山体掩埋等因素消失的不可复垦耕地1.1万公顷.另一方面,由于地震引起生活环境的恶化,不少山区的环境已难以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原有居民需要外迁,一些耕地难以耕种。另外,随着山体的变化,部分耕地变成了大于25度的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必须进行退耕还林。灾区耕地数量的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1.教育部在京党组成员和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向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学校师生和同胞致哀(中国教育报记者高海涛摄) 2.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在抢救受伤骨折的小学生(中国教育报记者樊世刚摄) 3.大学生志愿者在医院帮助转运伤病员(中国教育报记者樊世刚摄) 4.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徒步抵达汶川县映秀镇开始施救(新华社特约记者赵建伟摄) 5.中国政法大学师生们踊跃参加捐款(中国政法大学宣传部艾群摄) 6.北京理工大学学子向灾区募捐(中国教育报记者修伯明摄) 7.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在为抗震救灾义务献血(沈岩摄) 8.东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执点睛之笔,现场作画所得全部款项作为支援灾区之用(东北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涛 谢永生 何毅峰 赵连武 李文卓
汉台区是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占用耕地,汉台区耕地数量大量减少,耕地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汉台区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9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汉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汉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年~2006年全区耕地共减少5600hm2,平均每年减少200hm2,人均耕地减少0.027hm2,耕地递减率曲线与人均耕地递减率曲线走势基本一致;②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直接影响因子在4种类型区影响耕地变化差异明显;总体上,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红波 张安录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耕地资源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受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况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从安全水平的区域分布来看,北部和西部省份的安全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和南部省份,同时发现,区域安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昌斌
随着经济发展,耕地的非农占用也将增大。科学地预测未来耕地非农占用数量对于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耕地保护对策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分析,总结耕地占用的规律性特征,推算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非农劳力转移与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关系,从交通占地、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发展三个途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耕地非农占用数量大致在2.76亿亩,并初步提出了未来节约耕地非农占用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郇红艳 谭清美 孙君 朱平
耕地资源的变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做科学合理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借鉴新陈代谢和移动平滑的思想和统计分组方法对Grey-Markov模型进行改进,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预测了耕地资源规模变动,并根据模型预测精确度分析改进模型的应用适应性。结果表明,与直接采用GM(1,1)预测模型相比,改进的Grey-Markov模型模拟和预测精度更高,与传统Grey-Markov预测模型对比,改进的Grey-Markov模型更适合对波动较大数据预测,能够为科学掌握耕地资源变化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王克林,郭娴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文章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地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且区域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和科技进步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湖南省 耕地数量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然后从耕地数量生态位和效益生态位耦合关系入手,构建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和效益生态位驱动力测度模型,并分别从城乡结合部、农林交错区和整理复垦开发区等局部空间具体分析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同时指出,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在利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效益效应,即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主导效益生态位的大小及生态位差对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及扩充压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运用所构建的耕地效益生态位测度模型和作用机制,对焦作中心城市和六县(市)城乡结合部1997年~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的效益生态位驱动力变化及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海霞 封志明
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为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 ,自 1 997年以来 ,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 ,但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猛烈趋势仍缺乏有效的调控。基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视角和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态势和构成分析 ,提出了反映耕地总体产出能力的标准系数以及相对应的标准耕地面积 ,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统计面积和标准面积的时空差异状况 ,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重新考察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状况 ,并据此提出了实现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耕地 动态平衡 标准系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车明亮 聂宜民 刘登民 张建华 陈红艳 王硕
研究目的:对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科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数量。研究方法: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筛选影响耕地变化的关键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灰色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费县耕地数量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相对传统的灰色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预测方法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研究结论: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是进行耕地数量变化预测的较好方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其预测结果可以为当地相关部门合理地确定耕地保有量、推进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百明,李世顺
本文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对比和分析了1986至1995年之间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下降的状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农业结构调整(指耕地改为园地、林地、牧地、鱼塘)占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达到总量的62%;其次是三项建设(国家建设、集体建设和农村建房),占总量的21%;第三是灾害毁地,占总量的17%。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等对策。
关键词:
中国,耕地,下降,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俊花 马春燕
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耕地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山西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山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山西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后减,总量趋减;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耕地数量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薛永森 鞠正山 曾磊
通过预测全国各生态区未来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土地整理复垦、生态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资源变化,分别分析了1997—2010年,2011—2030年和2031—2050年3个阶段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阶段耕地总面积净减少量分别是648811hm2,341413hm2和279642hm2,而同期由于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退耕,旱地的比重降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关键词:
耕地,数量,质量,预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38.37%。(2)耕地资源数量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达到50%;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不到1.2%。(3)耕地资源数量、经济发展均显著地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因此,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要把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