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35)
- 2023(10021)
- 2022(9059)
- 2021(8499)
- 2020(7205)
- 2019(16699)
- 2018(16675)
- 2017(31839)
- 2016(17762)
- 2015(19892)
- 2014(19760)
- 2013(19706)
- 2012(17899)
- 2011(16093)
- 2010(15723)
- 2009(14213)
- 2008(13540)
- 2007(11523)
- 2006(9798)
- 2005(8288)
- 学科
- 济(66018)
- 经济(65950)
- 管理(47226)
- 业(45193)
- 企(37488)
- 企业(37488)
- 方法(34017)
- 数学(29753)
- 数学方法(29407)
- 学(17811)
- 农(17639)
- 中国(15562)
- 财(14833)
- 业经(14565)
- 地方(13409)
- 农业(11949)
- 理论(11643)
- 贸(11250)
- 贸易(11246)
- 环境(11072)
- 和(11023)
- 易(10891)
- 技术(10725)
- 制(9824)
- 务(9799)
- 财务(9741)
- 财务管理(9726)
- 教育(9645)
- 划(9400)
- 企业财务(9200)
- 机构
- 大学(249916)
- 学院(247998)
- 管理(98975)
- 济(89858)
- 经济(87792)
- 理学(87414)
- 理学院(86360)
- 管理学(84653)
- 管理学院(84242)
- 研究(82775)
- 科学(57746)
- 中国(57076)
- 京(52935)
- 农(49723)
- 业大(45142)
- 所(43016)
- 研究所(40136)
- 农业(39704)
- 财(38035)
- 中心(36747)
- 江(34356)
- 北京(32676)
- 范(32652)
- 师范(32229)
- 财经(31731)
- 院(29600)
- 经(28930)
- 技术(28479)
- 州(28268)
- 农业大学(26943)
- 基金
- 项目(182263)
- 科学(141343)
- 基金(131114)
- 研究(126929)
- 家(116400)
- 国家(115464)
- 科学基金(98130)
- 社会(76729)
- 省(73337)
- 社会科(72630)
- 社会科学(72609)
- 基金项目(70989)
- 自然(67625)
- 自然科(66001)
- 自然科学(65976)
- 自然科学基金(64765)
- 划(61747)
- 教育(58247)
- 资助(54047)
- 编号(51320)
- 重点(40899)
- 成果(40748)
- 部(38705)
- 发(38435)
- 创(38131)
- 计划(35959)
- 科研(35693)
- 创新(35555)
- 课题(35308)
- 大学(33332)
共检索到337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金林 徐扩 李川 马娟 董金皋
对灰葡萄孢BC4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得到了15个诱变菌株,经测定筛选出BC4-1、BC4-2和BC4-15等3个诱变菌株中以BC4-1菌株效果最好。试验发现,用于毒素产生的PD培养基的pH值对产毒能力影响很大,以pH4.0最优。用三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培养滤液制备BC-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萃取所得粗毒素对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柱层析法和HPLC法分离和纯化除草活性组分,得到1个在271nm有最大UV吸收的化合物,该组分在100mg·L-1浓度下对马唐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50mg·L-1浓度下可完全抑制马唐和反枝苋种子的萌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惠 张凤云 董金皋 商鸿生
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灰葡萄孢及其毒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用抑菌圈法测定毒素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 ;用浸渍法测定毒素的杀虫活性 ;以种子幼根幼芽生长抑制率为活性指标 ,测定毒素对杂草种子发芽力的抑制活性及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在杂草出苗后喷施毒素 ,测定毒素对杂草幼苗的杀伤活性和对出苗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 ,3d内灰葡萄孢毒素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达 5 6 %以上 ;1d内毒素对马铃薯环腐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6 mm,对白菜软腐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9m m;毒素原液对黏虫、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杀伤活性很小 ,对反枝苋和牵牛花...
关键词:
灰葡萄孢 毒素 抑菌活性 除草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惠 钮绪燕 张建 董金皋 商鸿生
用柱层析和制备HPLC法从灰葡萄孢BC4菌株的PD培养滤液中分离到一种白色固体。经HPLC-ESIMS,GC-MS,IR和1HNMR鉴定为脱落酸。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脱落酸的活性是标准脱落酸的2.5倍以上;用0.7μmol/L该物质的丙酮溶液处理反枝苋催芽种子,2d内反枝苋种子幼芽和幼根均无生长,而对照的反枝苋种子幼芽和幼根总长度平均为2.3cm,抑制率达100%。
关键词:
灰葡萄孢 脱落酸 生物活性 结构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净 郝志敏 郑蒙 张金林 董金皋
本研究从400余株灰葡萄孢ATMT转化子中筛选到产孢缺陷菌株BCG-183。利用CTAB法提取野生型和BCG-183的基因组DNA,Southern杂交证实T-DNA标记在突变菌株中为单拷贝插入;对该菌株表型进行分析,发现BCG-183菌株菌落呈白色,菌丝产量较野生型大;致病性较野生型强;利用血球计数板计算产孢量,表明BCG-183不产生分生孢子;胞壁降解酶活性比野生型强。利用TAIL-PCR技术确定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DNA插入到灰葡萄孢基因组超级重叠群42(Supercontig 42)中假定蛋白编码基因(BC1G_07455)的3'末端。RT-PCR结果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雷 张静 杨龙 李国庆
观察了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RoseBc-3的影响因素,并对遗传转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农杆菌与灰葡萄孢共培养的温度和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浓度均能影响转化效率,当共培养温度为22℃、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个/mL时,转化效率最高,平均每平皿(直径9cm)转化子数量超过100个;通过特异性引物介导的PCR和特异性探针杂交方法,证明所获得的转化子是农杆菌中T-DNA插入造成的,且大多数(87.5%)T-DNA插入为单拷贝插入;从灰葡萄孢T-DNA插入体库筛选获得了6类突变体,即产孢显著减少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文文 张海江 张建 王惠
以灰葡萄孢培养滤液对反枝苋种子根芽生长的抑制率为活性指标,测定了培养滤液的除草活性,并探索了不同碳源和培养条件对培养滤液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葡萄糖(质量比3∶2)是较好的碳源组成;光照条件和温度是灰葡萄孢培养滤液除草活性的主效因素,在25℃和避光条件下培养得到的培养滤液活性最高;在培养液中添加8g/L乙酸钠可使培养滤液除草活性达到91.2%。
关键词:
灰葡萄孢 除草活性 主效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利辉 冯江兰 董金皋
【目的】探讨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其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并结合生长抑制法测定外加碳源、氮源等因素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确定了小米5 g、高粱5 g、麦麸5 g、玉米秸秆2.5 g为最佳复合培养基质;明确了该菌株在加入1%硝酸铵、1%蔗糖的培养基中,20℃黑暗条件下,接种量8%、含水量80%、静置培养15 d,得到的除草活性物质活性最强。【结论】固体发酵适合于灰葡萄孢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产生。
关键词:
灰葡萄孢 固体发酵 除草活性 黄顶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露露 贺卫军 龙青山 王业民 邓子新 陶美凤
为实现糖多孢菌的体内转座诱变,采用刺糖多孢菌的强启动子促进Tn5转座酶基因tnp(5)的表达,优化链霉菌高效转座质粒pHL734,构建了转座质粒pJTn1、pJTn2、pJTn3、pJTn4、pJTn5、pJTn6。结果显示:pJTn1~pJTn6系列转座质粒均可在红色糖多孢菌中高效转座;pJTn1和pJTn5可在刺糖多孢菌中进行转座,获得31个刺糖多孢菌转座突变株;其中30个菌株的基因组中检测到标准的Tn5转座,8个突变株的多杀菌素产量显著降低。表明pJTn系列转座质粒可作为糖多孢菌的体内转座诱变工具,为抗生素的产量调控研究和高产育种靶标基因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冬元 林继华 邓建平
对照刺葡萄染色体数目为2n=2x=38[1-7],变异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大多为2n→4x=76,少量为2n→2x=38+4、2n→2x=38+6;0.004%戊炔草胺处理对已萌发的刺葡萄种子浸渍24h有最佳倍性诱变效果,诱变率达41.7%;0.006%戊炔草胺处理套罩正处于生长状态的芽,倍性诱变效果最佳,诱变率达42.8%。不同浓度的戊炔草胺分别作用于刺葡萄已萌发种子与正处于生长状态的芽都有较好的倍性诱变效应。用戊炔草胺为倍性诱变试剂,诱导染色体发生倍性变异,为选育无籽或少籽、大粒、优质的刺葡萄新品系提供育种材料。
关键词:
戊炔草胺 秋水仙素 刺葡萄 多倍体 诱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曾琳姣 黄金海 刘莹 庄世文 薛照辉
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亲和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blot、MTT比色法及同源模建的方法,分析了新型葡萄球菌肠毒素SEQ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预测了发挥超抗原活性的功能位点。结果表明,表达纯化的可溶性重组GST-SEQ、His-SEQ蛋白表达量分别占菌体蛋白的20%和25%,且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及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的能力,SEQ成熟肽中α-螺旋、β-折叠、无规则蜷曲分别约32,68,116aa;SEQ毒素潜在的与MHCⅡVβ链结合的关键位点为H169、H207、D209,而与TCR的结合域位于α3-β8环区域。2种重组SEQ肠毒素均具有超抗原活性,这与其存在于细胞MH...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红玉 夏绍嫘 吴嘉 杨黎江 侯思名
以拟南芥为材料,研究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对经灰葡萄孢菌分泌的大分子毒素处理后植物幼苗的生长,以及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NP能缓解大分子毒素对拟南芥幼苗的毒性作用,促进毒素处理后幼苗的生长。同时,SNP能显著提高拟南芥叶片中POD活性,而对SOD活性则影响不明显,且显著降低MDA的含量。说明SNP可能通过增强POD活性,降低MDA含量来增强植物的抗毒性。
关键词:
大分子毒素 一氧化氮 灰葡萄孢菌 拟南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凤行 张峰峰 周可 赵玉洁 刘韵娅
采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DES诱变)及复合诱变的方法对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6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选育出10个高纤维酶活突变株。摇瓶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突变株酶活都显著高于B6,其中,紫外诱变处理的突变株Z12,化学诱变得到的突变株H1以及复合诱变处理的突变株F12的产酶能力相对较强,且产酶能力稳定,酶活值分别为448.3,450.9,491.8U/mL,分别为对照的176%,178%,194%。试验结果说明,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原生质进行诱变可以提高菌株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而原生质体的复合诱变可提高诱变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迪 朱峰 鲁旭鹏 王媛媛 朱晓峰 段玉玺 陈立杰
杀线虫真菌Simplicillium chinenSe菌株Snef5分离自柞蚕茧蛹体内,其发酵液对多种线虫均具有较高的致死作用。为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强毒与弱毒的菌株,采用紫外照射、硫酸二乙酯处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等3种诱变方法对菌株Snef5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8株强毒菌株,3株弱毒菌株。复筛后获得毒力稳定的菌株共4株,包括强毒菌株uV-17和uV-18,弱毒菌株uV-15和T-25,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诱变处理效果最佳。诱变菌株uV-17、uV-18、uV-15和T-25的获得,为将来对杀线虫活性基因簇进行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筱雨 王婧 任晓婧 李会平
【目的】对分离自美国白蛾幼虫虫尸的1株白僵菌菌株BH01进行紫外线诱变,以获得高毒力突变株,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工程菌株。【方法】将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获得的菌株进行培养后以产孢量超过原始菌株2倍以上作为依据筛选正向突变菌株,测定其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高毒力突变株进行继代培养,研究其产孢量和致病力的稳定性。【结果】对原始菌株BH01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获得28个菌落,孢子校正死亡率为85.5%,将获得的菌落重新接种于PDA平板上得到产孢量高于原始菌株2倍以上的正突变株BH01-5、BH01-12、BH01-25。其中诱变菌株BH01-5对美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舒郁 赖亮民 赖义彬 连玲丹 钟武杰 王杰
【目的】研究航天诱变所得秀珍菇优势变异菌株的多态性及胞内活性成分含量,为秀珍菇育种及其附加价值开发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5月对秀珍菇进行航天诱变,以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优势变异株,以出发菌株为对照,对优势变异株进行ITS鉴定和拮抗试验;利用ISSR、RAPD、SRAP分子标记研究优势变异株的多态性和遗传变化,测定其胞内活性成分含量;运用POPGENE 32和NTSYS-PC V2.10软件对各菌株进行遗传变异和聚类分析。【结果】获得52株秀珍菇航天诱变再生菌株,且有25株菌丝生长速度变化显著;其中有6株表现优异,且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的拮抗现象。ISSR、RAPD、SRAP的18条引物在6株优势变异株中共扩增出62条带,多态性条带占比72.58%。遗传变异分析显示,优势变异株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9 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为0.399 1;基于ISSR+RAPD+SRAP的数据显示,出发菌株与6优势变异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9 0~0.871 0,6株优势变异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67 7~0.774 2。对出发菌株和6株优势变异株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62处可分为2类,说明秀珍菇优势变异菌株在遗传水平上发生了变异。最终筛选到3株总酚、黄酮含量和2株黄酮、多糖含量同时提高的菌株,其活性成分含量较出发菌株显著提高了20.30%~122.34%。【结论】航天诱变后,秀珍菇菌株发生较大变异,并筛选出5株特性优良的菌株,其活性成分含量较高。
关键词:
秀珍菇 航天诱变 遗传变异 活性成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