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0)
2023(10065)
2022(8303)
2021(7665)
2020(5964)
2019(13778)
2018(13437)
2017(23748)
2016(12657)
2015(14033)
2014(13905)
2013(13636)
2012(13185)
2011(12143)
2010(12371)
2009(11423)
2008(11161)
2007(9953)
2006(8973)
2005(8625)
作者
(36259)
(30436)
(29859)
(28097)
(19361)
(14456)
(13673)
(11621)
(11529)
(10834)
(10419)
(10155)
(9836)
(9708)
(9282)
(9238)
(8888)
(8657)
(8621)
(8545)
(7693)
(7433)
(7202)
(7072)
(6850)
(6794)
(6706)
(6610)
(6118)
(6092)
学科
(55336)
经济(55280)
(39180)
管理(36752)
(31075)
企业(31075)
中国(22401)
地方(19574)
技术(18015)
(17774)
业经(15817)
方法(13293)
技术管理(12831)
农业(12688)
(11792)
金融(11792)
(11405)
银行(11390)
(11205)
(11091)
(10727)
地方经济(10722)
(10428)
数学(10197)
数学方法(10107)
(10068)
(9527)
贸易(9512)
(9102)
(8894)
机构
学院(176617)
大学(174422)
(73759)
经济(72141)
研究(69027)
管理(64689)
理学(53706)
中国(53452)
理学院(52969)
管理学(52282)
管理学院(51896)
科学(40231)
(38816)
(35031)
(33760)
研究所(31349)
中心(31089)
(29319)
(29002)
(27686)
师范(27456)
北京(25508)
财经(24960)
(24959)
(24170)
业大(22967)
(22534)
农业(22172)
师范大学(21995)
经济学(21331)
基金
项目(111078)
科学(88541)
研究(87037)
基金(76961)
(66574)
国家(65876)
科学基金(56202)
社会(55421)
社会科(52438)
社会科学(52431)
(46426)
基金项目(40446)
教育(39694)
(38609)
编号(35467)
自然(32896)
自然科(32136)
自然科学(32133)
自然科学基金(31582)
(31225)
成果(29873)
(29619)
资助(28852)
课题(26939)
创新(26611)
重点(25868)
发展(25576)
(25099)
(23586)
国家社会(22505)
期刊
(96093)
经济(96093)
研究(62625)
中国(50492)
教育(30916)
管理(29391)
(29274)
科学(25133)
(24531)
学报(24443)
(21116)
金融(21116)
农业(20613)
大学(19156)
技术(18325)
学学(17199)
业经(17098)
经济研究(15063)
(12028)
财经(12024)
科技(11709)
问题(11291)
图书(10997)
(10779)
论坛(10779)
(10598)
技术经济(10027)
世界(9955)
(9780)
国际(9390)
共检索到304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俊辰  
中国现代新诗创作中反抒情色彩的逐渐流行,使过去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中尚能找到痕迹的古典美感逐渐消弭,诸多散文化的内容模糊了诗与非诗的界限,古典诗传统也逐渐在时间的推移中蒙尘。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晚唐诗热”,是在新诗萌芽初期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诸多诗人所钟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的质素”则对当下的现代诗创作和定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萍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徐利华  安兰朋  
中国古代以《水龙吟》命名的乐曲颇多,大致可分为笛曲和琴曲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曾传入韩国,并影响到古典诗歌的创作。韩国文人笔下的“水龙吟”意象或指笛琴之妙曲,或状山水之清音,兼有“清幽”“清刚”“清古”三层审美意蕴,带着中韩两国文化的印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徐利华  安兰朋  
中国古代以《水龙吟》命名的乐曲颇多,大致可分为笛曲和琴曲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曾传入韩国,并影响到古典诗歌的创作。韩国文人笔下的“水龙吟”意象或指笛琴之妙曲,或状山水之清音,兼有“清幽”“清刚”“清古”三层审美意蕴,带着中韩两国文化的印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莉  
在现代社会地理转型、文化转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伊丽莎白·毕肖普和约翰·阿什贝利考察了现代化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失落、矛盾和选择。受现代性裹挟和影响,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造成大量乡村家园的被弃。美国现代诗歌中的风景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又回归乡村的历史变迁,既揭示了美国人对以乡村家园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和伦理的热爱,对前现代时期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家庭、经济模式的留恋,对城市化负面后果的担忧,也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现代化科技进步和城市生活的接受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美国现代诗歌的这种矛盾心理彰显了现代性的内在张力和多重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庞莉  
唐太宗的诗歌可谓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颂扬大唐一统天下的赫赫声威,抒写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也有励精图治、清明为政;还有描写为政外悠闲舒适的浪漫生活。这些诗词为我们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富精神世界。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腊梅  
清乾隆年间,李怀民裒辑中晚唐诗人32家,分为张籍、贾岛两派,编为《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书。是为中晚唐诗研究中的重要一说,但历来为人所忽视。本文考查"张、贾两诗派"说的建立始末,并对李怀民之说的主要内容略加介绍和评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中国近代企业最初发生于自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内部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官僚衙门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营企业逐渐兴起,但是直到20世纪前20年,即使是在荣家企业这样规模极大的近代企业,以及诸如长江航运这样的近代新兴运输行业中,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落后的工头制、包工制式的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随着国内近代职业经理阶层的逐渐形成,以及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搁浅、倒闭事例的时有发生,科学管理对于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代中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工商业大都市的公司企业中,逐渐开始兴起崇尚和推行以科学管...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变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裴心源   赵小旭   赵妮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纤纤  
身处南北宋之交,“纪行”是陈与义诗作中的重要主题。战乱令陈与义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活,其纪行诗具有明显的边界意识,同时着意于记录战乱带给个人的心灵冲击,虽名为“纪实”,实则不同于杜诗直接反映战火连天年代黎民百姓苦难生活的现实,具有内倾性特征,这与陈与义本人的胸怀、禀赋与气质相关,也是宋人受到理学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