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2)
2023(4016)
2022(3357)
2021(3086)
2020(2532)
2019(5451)
2018(5072)
2017(9576)
2016(5144)
2015(5408)
2014(5352)
2013(5350)
2012(4858)
2011(4653)
2010(4694)
2009(4524)
2008(4258)
2007(3799)
2006(3577)
2005(3136)
作者
(16419)
(13707)
(13646)
(13180)
(8660)
(6835)
(5929)
(5201)
(5177)
(4780)
(4748)
(4722)
(4704)
(4362)
(4275)
(4260)
(4206)
(4095)
(3966)
(3941)
(3519)
(3511)
(3208)
(3193)
(3170)
(3063)
(3018)
(2978)
(2894)
(2788)
学科
(22547)
经济(22534)
(14744)
管理(14687)
(12461)
企业(12461)
(10800)
方法(9547)
环境(8746)
数学(7196)
数学方法(7100)
生态(5745)
(5734)
业经(5158)
(4939)
地方(4739)
理论(4701)
(4619)
中国(4484)
(4377)
农业(4356)
(4309)
乡镇(4302)
乡镇企业(4302)
中小(4298)
中小型(4298)
小型(4298)
小型企业(4298)
资源(3967)
(3744)
机构
学院(81004)
大学(79359)
(30188)
经济(29588)
管理(29026)
研究(27928)
理学(25043)
理学院(24683)
管理学(24198)
管理学院(24039)
科学(20216)
中国(19374)
(16186)
(14161)
(14042)
(13775)
师范(13612)
(13509)
研究所(13339)
中心(12504)
业大(12391)
(12308)
财经(11517)
师范大学(11182)
农业(10858)
(10389)
(10257)
经济学(10226)
北京(10198)
(10080)
基金
项目(57536)
科学(45382)
基金(42377)
研究(39117)
(38048)
国家(37775)
科学基金(32146)
社会(26263)
社会科(25018)
社会科学(25013)
(23654)
基金项目(23315)
自然(21207)
自然科(20550)
自然科学(20544)
自然科学基金(20160)
(19295)
资助(17376)
教育(16962)
编号(13794)
(13586)
重点(13365)
(11688)
(11578)
国家社会(11468)
计划(11102)
科研(11021)
创新(10917)
发展(10472)
(10308)
期刊
(34393)
经济(34393)
研究(19492)
学报(15577)
科学(14052)
(11882)
大学(10781)
中国(10767)
学学(10356)
(9030)
农业(8636)
管理(8524)
业经(6377)
(6285)
(6211)
旅游(6211)
(6211)
资源(5773)
教育(5672)
财经(5302)
经济研究(5033)
学刊(5007)
旅游学(5004)
游学(5004)
(4974)
金融(4974)
(4827)
(4659)
林业(4528)
问题(4428)
共检索到109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王雪辉  谷阳光  陈森  张鹏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个类群。诱集后种类数增加,种类组成的更替率为41%。各类群中,除枝角类外其余15个类群在诱集前后出现的种类均发生变化;除原生动物在诱集后种类数下降外,其他类群的种类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绝大部分类群对灯光诱集较为敏感,趋光性有正有负。诱集前后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发生一定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秋志  廖剑宇  伍凯  刘全儒  周云龙  江源  龚玲  
于2010年7月对东江流域主要支流进行调查,共布设79个有效样点,定量鉴定出原生动物和轮虫共计36属,据此研究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运用小型浮游动物辅助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可能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数样点内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呈现种类少、密度小的特征,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多,但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和区域频度均占优势的种类少;②顺流而下,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均趋向增大,第一优势种类相对密度趋向降低,优势种类频繁变化,种类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小型浮游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具备成为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辅助或备选指标的可能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郭永坚  李俊伟  罗昭林  颉晓勇  陈素文  朱长波  郭奕惠  
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海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性的季度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幼体17类,以桡足类居多(29种)。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n larva)、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在四季均有出现,并在3个季度中成为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12 ind./m3、13.43 mg/m3。扇贝主养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的各季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区(非养殖区);大中型浮游动物主要出现在对照区,而在鱼、贝养殖区极少出现。冬季扇贝主养区多样性指数为各区最高,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丹  沈建忠  胡少迪  龚成  周斌  李霄  王海生  孙广文  
于2011年4月~2012年1月按季度对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其中原生动物22属3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轮虫25属36种,占总种类数的41.4%;枝角类8属9种,占总种类数的10.3%;桡足类4种,占总种类数的4.6%。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25 711.9ind./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93.7%和5.6%;年平均生物量为3.6mg/L,以原生动物和枝角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9%和28.1%。15种优势种中9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和小链巨头轮虫全年形成优势,而针簇多肢轮虫、缘板龟甲轮虫、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玉艳  肖雅元  徐姗楠  刘永  杨玉滔  李纯厚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洛维  黄国佳  王晓清  徐大建  曾聪  彭娜  李潇  
2016年4、6、8、10、12月和2017年3月,对湖南省浏阳市株树桥水库进行6次浮游动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水库中有浮游动物102种,其中原生动物31种、轮虫2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7种,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采样调查中鉴定出的种类依次减少,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的种类数均在春季达最高值,桡足类的则在夏季达最高值,主要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裸腹溞属(Moina sp.)、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中华似玲壳虫(Tintinnopsis sinensis)、哲水蚤属(Calanus sp.)等10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2.27 ind./L,变化范围为6.9~304.5 ind./L,枝角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依次降低,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平均生物密度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总生物量为2.13mg/L,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群类别可分为2大类群,细分为3小类群,高锰酸钾指数、溶氧和可溶性正磷3种水质指标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类别的影响相关性最高;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27、0.56和1.53;株树桥水库年均水温为21.23℃,年均透明度为2.09 m,年均pH值为7.45,水体总体呈弱碱性,年均叶绿素含量为18.67μg/L,高锰酸钾指数和溶氧、总磷、总氮、可溶性正磷、铵态氮含量年均值分别为2.11、7.32、0.03、1.75、0.02、0.11mg/L,综合各水质理化因子和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显示,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水平,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杰青  全为民  史赟荣  王云龙  
为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春季、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季节变化及生态类群。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08种(含未定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于7门15大类,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共47种,占总种数的43.52%,水母类共19种,占总种数的17.59%。浮游动物种类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种类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各季节浮游动物种类数目与纬度呈负相关。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冬季最低,平均生物量夏季最高,平均丰度春季最高。根据浮游动物对水文环境条件耐受性和生活海区的差异性将浮游动物群落分为6个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种、广温广盐种、高温高盐种、近岸暖温种、暖水种和大洋广布种。其中东海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占绝对优势,夏季暖水性种群所占比例高;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暖水性种群在春、夏、冬三季中均占主导地位;东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暖水性种群占绝对优势,但夏季高温高盐种、大洋广布种优势明显。各季节中华哲水蚤均为优势种,但其他优势种季节更替较明显,其中春、夏两季优势种更替率为90.9%,夏、秋两季为5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 53个·m~(-3)和73. 48 mg·m~(-3)。多维尺度分析(n 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左涛  王克  王荣  高尚武  
根据2001年5月南黄海产卵场专项调查25个测站所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网样品,对南黄海春季浮游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测区浮游动物种类为17种,主要分属3种生态类型。浮游动物总丰度为20395ind·m-2。中华哲水蚤数量最多,为海区内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将测区25个测站聚合为5组(A-E),A、C、D组均位于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水域(水深<50m,盐度50m,盐度>32)。根据各组群间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及其地理分布,A、C组可归为山东沿岸群落,代表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和夜光虫;D组则归为苏北沿岸群落,代表种为墨氏胸刺水蚤和长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萍  徐晓群  徐旭丹  周孔霖  骆鑫  陈全震  曾江宁  寿鹿  张德民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鲁峰  李秀启  
利用Primer数据统计软件对2012年11月、2013年2月、2013年5月和2013年8月东山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明显分为了湾外群落、漳江群落、河口群落和湾内群落,不同浮游动物群落在种类丰度组成、种类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季节变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漳江群落受冲淡水影响最大,在种类组成上主要为异体住囊虫、红住囊虫、小拟哲水蚤和右突歪水蚤;河口群落处于半咸水区域,以太平洋纺锤水蚤为主;湾内群落以太平洋纺锤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为主;湾外群落的肥胖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和针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湘香  王银平  张燕  吴凡  魏念  杨海乐  沈丽  朱挺兵  茹辉军  刘凯  段辛斌  倪朝辉  李云峰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 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波  王丑明  黄代中  张屹  
为了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2019年对洞庭湖16个断面的后生浮游动物开展了3次调查,分别为3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并同步监测了12项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样品中共检出2门26属,其中轮虫为9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为5属。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4.4个·L~(-1),其中轮虫占84.3%,桡足类占13.3%,枝角类占2.4%。东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入湖口、西洞庭湖和洞庭湖出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是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以及无节幼体(Nauplius)。轮虫对水体营养水平的响应相对比较显著,东洞庭湖营养状态明显高于其它湖区。洞庭湖富营养化导致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小型化,后生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湖泊水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生物。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分析表明叶绿素a、总氮、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国内大多数湖泊浮游动物的影响因素较为一致。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洞庭湖进行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为轻污染,用后生浮游动物对洞庭湖水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较为合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严航  夏霆  陈宇飞  姚春雨  王浩  
为了解太湖流域平水期水生态功能分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5月对太湖流域201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检出122种,隶属于3类49属,以轮虫类和枝角类种类数居多。Ⅰ、Ⅱ、Ⅲ和Ⅳ级区都以轮虫类丰度居多。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E)均在Ⅰ级区最大,分别为2.28、0.84和0.47。共检出19种优势种,其中富营养指示物种占60%。Ⅱ级区的优势种最多,其中螺形龟甲轮虫无脊变种和角突臂尾轮虫是最优势种,影响Ⅱ级区的水质。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可知,浮游动物优势种群落结构与TP、TN显著正相关。通过Pearson分析可知Ⅰ级区、Ⅱ级区、Ⅲ级区和Ⅳ级区物种都与TP显著正相关,随着分区等级的提升,与TP的相关性显著提升,并且与COD_(Mn)和TN相关性也显著提升。水体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变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状态主导因子是P。综上,2018年太湖流域平水期处于富营养状态,水质状态为中污染,太湖流域藻华治理应以限制磷排放、降低TP含量为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了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青  由文辉  
为研究上海市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其水质进行评价,于2012年春夏秋冬四季对滴水湖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9种,其中轮虫29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7种,优势种包括轮虫9种和桡足类3种,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所差异。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 387个/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47±0.44和0.80±0.43。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pH是对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及种类数变化影响较强的因子。综合运用水质理化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滴水湖进行水质污染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