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6)
2023(6632)
2022(5542)
2021(4960)
2020(4137)
2019(9160)
2018(8697)
2017(16041)
2016(9032)
2015(9674)
2014(9058)
2013(8907)
2012(8266)
2011(7443)
2010(7191)
2009(6589)
2008(6352)
2007(5537)
2006(4877)
2005(4155)
作者
(30854)
(25839)
(25657)
(23934)
(16220)
(12610)
(11192)
(10266)
(9960)
(8955)
(8897)
(8543)
(8521)
(8281)
(8185)
(7993)
(7947)
(7682)
(7543)
(7466)
(6895)
(6377)
(6166)
(5906)
(5899)
(5643)
(5569)
(5476)
(5322)
(5301)
学科
(32255)
经济(32209)
管理(23572)
(23174)
(17853)
企业(17853)
方法(15485)
数学(13956)
数学方法(13811)
(11345)
(9687)
(8884)
中国(8411)
(7972)
贸易(7971)
(7782)
业经(7254)
农业(6750)
环境(5788)
(5733)
技术(5637)
(5341)
财务(5339)
财务管理(5327)
地方(5219)
企业财务(5089)
(4843)
(4804)
金融(4804)
银行(4793)
机构
大学(129738)
学院(127420)
研究(51134)
(49982)
经济(49147)
管理(45720)
理学(40439)
理学院(39927)
管理学(39031)
管理学院(38847)
科学(37427)
(36984)
中国(36733)
业大(30084)
农业(29576)
(28869)
(28856)
研究所(27230)
中心(21806)
(20204)
(19802)
农业大学(19677)
(18746)
(18171)
北京(18125)
(17748)
财经(16647)
实验(16608)
科学院(16488)
研究院(16198)
基金
项目(98124)
科学(75260)
基金(72411)
(70153)
国家(69639)
研究(59074)
科学基金(56335)
自然(41336)
自然科(40356)
自然科学(40339)
自然科学基金(39682)
基金项目(38787)
(37868)
社会(37475)
社会科(35521)
社会科学(35509)
(33895)
资助(29302)
教育(25739)
重点(23298)
计划(23112)
科技(21566)
(20764)
科研(20649)
(20435)
(20363)
编号(19880)
创新(19175)
(18631)
专项(17705)
期刊
(48836)
经济(48836)
学报(36245)
研究(32037)
(31216)
科学(29474)
大学(25758)
学学(25101)
中国(23030)
农业(20980)
管理(15182)
(14400)
林业(12223)
(11773)
业大(11500)
(9308)
金融(9308)
业经(9178)
经济研究(9051)
农业大学(8815)
(8501)
科技(8381)
财经(8002)
技术(7680)
教育(7534)
问题(7161)
(6856)
资源(6356)
自然(6267)
中国农业(6175)
共检索到179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同欣   王玉崧   窦旭   孙奥博   于澄   韩宇   孙龙  
【目的】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森林土壤性质及结构都会产生剧烈作用,而森林土壤又是大气CH4最重要的汇,因此火干扰对森林土壤CH4通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在林火发生后由于植被的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大量黑炭。黑炭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芳香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可以影响土壤孔隙度、pH等理化性质从而改变土壤结构,因此常被用作土壤改良剂减少农田土壤CH4的排放,但对于火后黑炭输入是否可以影响森林土壤CH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方法】以沈阳棋盘山地区油松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火干扰和黑炭输入后土壤CH4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火干扰会增加油松林生长季土壤CH4通量,其中重度火烧样地土壤CH4通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及轻度火烧样地。2)黑炭输入会降低油松林生长季土壤CH4通量,且随着黑炭输入量的增加,土壤CH4通量降低的幅度也会增加。3)火干扰强度对土壤CH4通量具有直接的极显著正向作用,解释了46.9%(P<0.001);黑炭输入对土壤CH4通量具有直接的显著负向作用,解释了8.8%(P<0.05);MBC和MBN对土壤具有直接的极显著正向作用,分别解释了29.0%、49.3%(P<0.001)。【结论】火干扰会显著增加土壤CH4通量,黑炭输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火干扰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并且火干扰和黑炭输入主要通过改变微生物生物量影响土壤CH4通量。研究为如何降低火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改善火烧迹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火后林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龙  任玥霄  窦旭  胡同欣  
【目的】土壤碳(C)、氮(N)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循环过程及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会增加,这将给土壤C、N库带来巨大影响。通过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后对油松林土壤C、N的影响,探究其驱动因子,阐明火后植物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环境因素与土壤C、N之间耦合机制。【方法】以沈阳棋盘山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未火烧、轻度火烧和重度火烧3种不同火烧强度的0~5 cm、5~15 cm的土壤样品,采用冗余分析、层次分割、Mantel检验和相关分析探究土壤全碳(TC)、全氮(TN)及碳氮比(C︰N)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未火烧样地相比,轻度和重度火烧的土壤TC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0.25%和27.74%,土壤T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3.11%、50.70%,而C︰N分别显著升高44.56%、46.06%。火烧、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TC、TN和C︰N均有显著影响。2)轻度火烧样地的土壤pH值显著下降3.32%,重度火烧样地的土壤温度(T)显著增加9.06%,含水率(SWC)显著下降26.40%,土壤氨态氮(NH_4~+-N)含量显著降低43.9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分别显著上升了113.56%和342.28%。3)未火烧样地中土壤T和土壤SWC是土壤TC、TN和C︰N的主要驱动因子。火烧后土壤TC、TN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SWC和硝态氮(NO_3~--N),而土壤C︰N与植被和土壤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轻、重度火烧导致土壤TC、TN显著降低,土壤C︰N显著升高,并且火烧改变了土壤C、N及C︰N的部分驱动因子,可为火后油松林土壤养分管理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褚燕琴  牛树奎  陈锋  芮淑君  王凯  
为研究火干扰及环境因子影响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林下植被的变化,以河北省平泉县辽河源森林公园人工油松林火烧迹地为对象,根据烧伤程度不同,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火烧强度级别,设置重复3个·样地-1,并分别设置了对照样地(未过火林地),通过对不同火烧强度样地植被与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并探讨火烧迹地的林下植被恢复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后林下植被的生长受树木死亡率和坡向的影响比较大,坡位和坡度对林下植被重要值几乎没有影响。2火烧过后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甜甜  刘国彬  王国梁  孙利鹏  姚旭  
研究深层土壤碳库动态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汇潜力、应对全球CO2升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油松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活性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sOC含量及储量较撂荒地显著提高。浅层(0~100 Cm)sOC平均含量,成熟林为撂荒地的2.03倍,提高最大;其次是中龄林,为1.85倍;最后是幼龄林,为1.59倍。深层(100~200 C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赵辉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度为22.83~59.45和38.33~85.82 M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5.91%和22.9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金松  赵秀海  张春雨  李化山  王娜  赵博  
本文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从2009至2011年,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a),N3)。利用土钻法研究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沉降降低了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表层土壤(0~20 cm)下降幅度大于深层土壤(20~40 cm,40~60 cm)。天然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下降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瑞  侯琳  袁杰  张硕新  
【目的】阐明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2010年6-11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秦岭火地塘油松林在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利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油松林的叶面积指数,同时还测定了5cm深处的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结果】油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呼吸动态呈单峰型变化: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3.69μmol/(m2.s),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下旬,为0.52μmol/(m2.s),整个生长季的平均值为1.82μmol/(m2.s)。土壤呼吸速率与5cm深处的土壤温度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二者呈三次函数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学霞  付迪  黎建强  赵彬阳  宋灯辉  付钇珊  
[目的]研究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功能的改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月,在云南玉溪磨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选取云南松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设置凋落物正常输入(对照,CK)、添加凋落物(DL)、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无输入(NI)以及去除有机层和淋溶层(O/ALess)6种不同凋落物处理。2019年3月,按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与相关性分析。[结果](1)添加凋落物使表层土壤(0~2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4%,8.05%和17.24%,而去除凋落物后表层土壤(0~2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则分别减少了10.74%,8.05%和6.90%。(2)添加凋落物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提高了12.99%,而添加、去除凋落物处理(DL、NL)和去除地下根系处理(NR、NI)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降低。(3)土壤pH、全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而土壤全磷和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大多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添加凋落物对云南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较其他处理更有利,凋落物不同处理往往会使土壤酶活性降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小梅  张秋良  
【目的】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研究,探明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水、热交换特征和变异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林龄为100~120年的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内建立观测点,采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进行生长季兴安落叶松-大气之间的CO2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以及降雨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气温、光合有效辐射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连续观测,并进行了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从06:00开始为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野  牛树奎  陈锋  王婕  曹萌  
以冀北辽河源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火烧样地和未火烧样地,并以熏黑高度与树高的比值和烧死木占比为依据将火烧样地划分成重度、中度和轻度火烧3个等级.通过调查火烧样地和未火烧样地的地表死可燃物和环境因子,分析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后,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的变化;并运用冗余分析(RDA)法研究了火干扰后地形、林分因子等对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火干扰对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有显著影响,油松林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大小顺序为未火烧样地>轻度火烧样地>中度火烧样地>重度火烧样地.火烧样地与未火烧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冠宏  李炳怡  宫大鹏  李伟克  刘晓东  
【目的】以北京平谷区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火烧强度下养分含量、相关性关系以及主要养分比值的分析,探讨林火对北京平谷区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了解火烧后土壤养分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其空间性差异,对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按照过火强度,划分轻度火烧(L)、中度火烧(M)、重度火烧(H)3个强度的林地作为研究样地,选择相邻未过火林地(C)作为对照样地。调查和测定火灾发生后0.5年的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养分含量,采用单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LSD事后检验,研究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全钾(TK)、速效钾(AK)、全磷(TP)、速效磷(AP)含量、碳氮比(C/N)、氮磷比(N/P)的变化。【结果】(1)不同火烧强度在相同土层下,林火对TN影响不显著(P>0.05),对TP影响显著(P<0.05),对其他所有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土层下,林火对TK影响不显著,对其他所有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各土壤养分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特点。(2)火烧使土壤SOC、TN、AN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使TP、AP,TK,AK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3)轻度过火使土壤NH_4~+-N、NO_3~--N含量下降;中度过火使土壤表层NH_4~+-N含量升高、NO_3~--N含量下降,下层NH_4~+-N含量下降、NO_3~--N含量升高;重度过火使土壤NH_4~+-N含量升高,土壤表层NO_3~--N含量升高,下层NO_3~--N含量下降。(4)主要元素C、N、P三者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5)。(5)C/N比在轻中度过火后少量下降,在重度过火后上升。N/P过火后皆下降,且过火前随土层深度增加,过火后相反,随土层深度降低。【结论】林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极其重要,相同强度火烧会对不同土层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有区别,不同强度火烧使各土壤化学性质产生显著变化,对土壤养分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越  栾亚宁  王丹  戴伟  
[目的]通过探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特征,为油松林土壤碳储量预测和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2017年文献数据,综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棕壤和褐土2种土壤类型下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储量变化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中国森林经营措施和油松生长特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舟  刘发林  
以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频繁火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养分变化。随火干扰次数增加,植物树叶和树干中碳和氮含量略减少,磷含量稍增加;枯枝落叶中碳含量增加而氮含量减少,磷和钾含量显著减少,C/N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与火干扰次数关系不密切,经1、2及3次火干扰后0~5Cm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比5~10 Cm差异明显,土壤中全氮与C/N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但是5~10Cm全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火干扰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有效钾含量随火干扰次数增加而增加,0~5 Cm土壤潜在可矿化氮随火干扰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研究频繁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影响效应,为火干扰后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康博文  刘建军  
对6个不同封育年限的天然次生油松林林地土壤肥力和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封育年限的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和脲酶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封育的前30年,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减小,硝态氮、氨态氮和脲酶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速效钾、速效磷和过氧化氢酶含量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封育30年后,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增加,硝态氮、氨态氮、速效磷和过氧化氢酶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脲酶含量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综合因子值总体有下降的特征,为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建伟  梁宗锁  韩蕊莲  王培榛  
 在适宜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的70%)、中度干旱(田间持水量的55%)和严重干旱(田间持水量的40%)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油松叶水势、叶含水量、生长速率显著下降。油松枝条的快速生长和干物质迅速积累时期主要集中在4~5月;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水分利用率(WUE)则表现为中度干旱最高,严重干旱最低;在适宜水分条件下油松的日、旬、月耗水量明显高于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下,油松耗水高峰期均为5~8月,最高旬耗水量均在7月上旬,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