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8)
- 2023(12431)
- 2022(10960)
- 2021(10264)
- 2020(8516)
- 2019(19763)
- 2018(19631)
- 2017(37886)
- 2016(20681)
- 2015(23210)
- 2014(23139)
- 2013(22763)
- 2012(20742)
- 2011(18696)
- 2010(18559)
- 2009(17153)
- 2008(16652)
- 2007(14361)
- 2006(12635)
- 2005(11166)
- 学科
- 济(78548)
- 经济(78430)
- 管理(62691)
- 业(57030)
- 企(48436)
- 企业(48436)
- 方法(35726)
- 数学(30661)
- 数学方法(30298)
- 财(22186)
- 农(20888)
- 中国(20116)
- 学(18567)
- 制(18463)
- 业经(18321)
- 地方(16005)
- 务(13900)
- 财务(13832)
- 财务管理(13804)
- 农业(13751)
- 环境(13684)
- 理论(13387)
- 和(13211)
- 贸(13126)
- 贸易(13118)
- 企业财务(13100)
- 体(12754)
- 易(12700)
- 技术(12615)
- 银(12252)
- 机构
- 大学(293600)
- 学院(290273)
- 管理(116759)
- 济(111726)
- 经济(109134)
- 理学(101539)
- 理学院(100341)
- 管理学(98578)
- 管理学院(98051)
- 研究(97028)
- 中国(70889)
- 京(63043)
- 科学(61310)
- 财(53433)
- 所(48272)
- 农(46013)
- 业大(44421)
- 研究所(44032)
- 中心(43349)
- 财经(42558)
- 江(41832)
- 北京(39679)
- 范(39073)
- 师范(38750)
- 经(38592)
- 农业(35948)
- 院(35768)
- 州(33767)
- 经济学(32931)
- 师范大学(31751)
- 基金
- 项目(204119)
- 科学(161098)
- 基金(149135)
- 研究(148755)
- 家(130108)
- 国家(129092)
- 科学基金(111269)
- 社会(93278)
- 社会科(88413)
- 社会科学(88390)
- 基金项目(80398)
- 省(78875)
- 自然(73544)
- 自然科(71766)
- 自然科学(71753)
- 自然科学基金(70454)
- 教育(67714)
- 划(66904)
- 编号(60604)
- 资助(60370)
- 成果(49057)
- 重点(45500)
- 部(44974)
- 发(42480)
- 创(42273)
- 课题(41395)
- 制(39916)
- 创新(39514)
- 科研(38930)
- 教育部(38517)
共检索到418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逸竹 吴文斌 李召良 周清波
[目的]灌溉耕地空间分布是管理水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监控环境变化的基础数据,遥感是获取灌溉耕地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科学总结有关区域灌溉耕地空间分布制图的研究进展,可为遥感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全面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遥感提取灌溉耕地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灌溉耕地制图的特征选择和主要技术方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从分类特征的角度看,气候、生产方式和设施等农业相关地域条件是灌溉耕地制图的必要参考;灌溉引起的水分或植被生长状况差异是主要依据;引入参量的时序变化特征或新的特征参量是对
关键词:
灌溉耕地 制图 特征 方法 进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鑫 欧名豪
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以往关于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大多以单元间相互独立为假设条件,忽视单元之间相关性,这可能致使结果不能客观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本文构建耕地指数与耕地变化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与重心分析模型,对江苏省1980-2009年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表现出严重不均衡,2009年耕地稀疏区与减少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耕地集聚区、增加区和基本稳定区主要分布在苏中与苏北;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具有空间自相关现象,2009年江苏耕地分布形成包括苏州、无锡市区在内的低-低相关区和沭阳、涟水在内的...
关键词:
耕地 空间分布与变化 空间自相关 江苏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尚延超
耕地作为国家发展和农民生存之本,探讨耕地等别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GIS空间分析法对比2010年和2015年全国耕地等别数据,得到结果:(1)2015年较2010年,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其中1等地占比增加最多,增长1.91%。(2)2015年优等地面积5 960.63万亩,占比2.94%;高等地面积53 768.98万亩,占比26.53%;中等地面积107 077.80万亩,占比52.84%;低等地面积35 838.73万亩,占比17.69%。(3)2015年全国16个省份耕地平均等别值低于全国平均值(2010年为9.8),15个省份大于全国平均值,说明耕地质量有所好转。(4)分区结果显示,2015年中部地区耕地等别平均值为7.89,为最高地区;东部地区为8.19,位居第二;东北地区为11.25,位居第三;西部地区为11.33,位居第四。因此,后续应借助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地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保驾护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韬 刘云刚
地图是地理学的基本语言,也是空间分析必不可少的工具。但长期以来,地图一直被视为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成果。受批判地理学的启发,批判制图学/GIS应运而生,其目标是阐明制图实践中所嵌入的话语、权力关系,挑战地图表征中未经检验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经历40余年的争论与磨合,这一研究领域初现轮廓,批判制图学/GIS大致形成2个研究方向:解构路径主要从制图主体身份和地图知识生产过程2个方面出发,分别剖析制图术与国家治理密不可分的联系及其内在的权力作用机制;建构路径主要借助协作制图和反制图手段以实现地图数据的再生产。国内批判制图学/GIS研究刚刚起步,需要继续吸收批判地理学成果,开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地图的解构研究,也需要加强建构路径与解构路径的深度弥合,并面向公众开展更加开放、公正的地图应用研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社会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毋亭 吴启航 曹文琦 陈婧妍 刘绍贵 于东升 史学正 邢世和 张黎明
[目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的分辨率大小决定区域地貌形态特征的表达程度,但目前DEM对于局部地形变异大的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尚不明确。[方法]基于此,本研究以江苏北部耕地区域为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不同分辨率DEM下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成土母质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DEM分辨率对局部地形变异大的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程度。[结果]1)不同DEM分辨率下,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与成土母质五类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2)当DEM分辨率在大于150 m的范围内变化时,环境特征因DEM的“概化”而逐步缺失细节信息,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精度随分辨率的增加而降低;3)地形是苏北耕地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的最重要影响因子。[结论]综上所述,DEM分辨率在60-90 m范围内时,整体平坦但局部地形变异程度较大的苏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制图效果最佳。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相似地貌类型区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丽
疾病制图用于总结风险的空间和时间变异,为医疗资源配置及研究疾病病因提供了空间与时空视角。近年来,利用空间统计方法绘制疾病地图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以贝叶斯统计为基础的方法占据了研究的主体。文章旨在比较疾病制图中常用的经验贝叶斯与全贝叶斯方法并对贝叶斯疾病制图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丽
疾病制图用于总结风险的空间和时间变异,为医疗资源配置及研究疾病病因提供了空间与时空视角。近年来,利用空间统计方法绘制疾病地图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以贝叶斯统计为基础的方法占据了研究的主体。文章旨在比较疾病制图中常用的经验贝叶斯与全贝叶斯方法并对贝叶斯疾病制图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研 钱磊
[目的] 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的时空分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功能相互转换关系,为耕地的多元化管护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探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异格局和集聚特征,划定耕地功能协调/权衡分区。[结果] (1)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陕北和陕南生产功能逐年提升,陕南社会保障功能提升明显,各功能区域间差异均逐年减小,整体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陕西省县域耕地功能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生产功能中、高水平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的低山平坝区,低、较低水平多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岭两麓;社会保障功能中、高水平区县零星分布于渭北黄土塬区、关中平原及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县域主要分布于陕南低山平坝区。(3)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2016年以期表现为协同关系,2016年以后为权衡关系;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基本为权衡关系。(4)陕西省耕地功能协同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渭北黄土塬、陕南低山区,其次是商洛山地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权衡区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岭两麓、少部分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结论]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渭北黄土塬区、陕南低山平坝区耕地多功能整体呈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陕南秦岭两麓、部分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耕地多功能协同性差。未来需在全面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状况,各功能变化趋势和协同/权衡关系的基础上,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光进 周全斌 赵晓丽 张增祥
该文在 90年代初至 90年代末期TM遥感图像获取的全国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基础上 ,提取新开垦耕地资源数据。利用ARC INFO的迭加功能将其与自然区划的地貌单元数据、坡度数据、降雨量数据及温度带数据迭加 ,分析了新开垦耕地资源的地理单元分布、坡度条件及水热条件。研究表明 ,新开垦耕地资源以草地、林地为主 ,主要位于东北平原及内蒙古草原地区。从降水条件来看 ,主要分布在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区 ;从热量条件来看 ,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暖温带。耕地资源有向东北、西北偏移的趋势。在新开垦耕地中 ,同样存在坡耕地甚至陡坡耕地的问题 ,应引起足够重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俞振宁 谭永忠 吴次芳 郑红玉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耕地休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未来休耕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概念基础—目标模式—实施要点—保障机制"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休耕内涵及其效益、休耕政策目标与实施模式、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农户休耕意愿与补偿、休耕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休耕研究存在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重点加强休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休耕各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润彦 周宏冀 郭熙 但承龙 吕添贵 李洪义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同时综合比较了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K)与回归克里格(Return Kriging,RK)方法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选取的各环境影响因素均与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向南 张若嫣
耕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耕地生态补偿作为调节耕地保护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安排,在保护耕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从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补偿机制构建、补偿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现有研究存在耕地完全价值体现不充分、补偿标准与补偿年限判定不明确、补偿资金来源不丰富、补偿主体利益分配不清晰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法制化、多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向南 张若嫣
耕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耕地生态补偿作为调节耕地保护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安排,在保护耕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从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补偿机制构建、补偿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现有研究存在耕地完全价值体现不充分、补偿标准与补偿年限判定不明确、补偿资金来源不丰富、补偿主体利益分配不清晰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法制化、多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丽娟 陆秋雨
为探讨在中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态势下,耕地和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耦合关系,依据2003—2019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面板数据,在测度耕地和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区域耕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莫兰指数,进一步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和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呈上升趋势,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速度更快。2)中国耕地与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良好耦合协调阶段,且空间差异显著,呈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3)中国耕地和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呈正空间自相关,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态势在增强与减弱间来回波动。4)中国耕地和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主要集中在"高-高"和"低-低"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比中东部强烈。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灌溉水及耕地耦合适配,制定有关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相关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