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7)
2023(8508)
2022(6864)
2021(6338)
2020(5373)
2019(12172)
2018(12072)
2017(23039)
2016(12629)
2015(13964)
2014(13545)
2013(13108)
2012(11641)
2011(10413)
2010(10451)
2009(9564)
2008(9173)
2007(8111)
2006(6836)
2005(5851)
作者
(38788)
(32256)
(32185)
(30363)
(20446)
(15805)
(14239)
(12675)
(12328)
(11425)
(11093)
(10791)
(10557)
(10110)
(9985)
(9958)
(9911)
(9728)
(9348)
(9341)
(8302)
(8000)
(7743)
(7346)
(7331)
(7177)
(7111)
(7014)
(6551)
(6544)
学科
(49352)
经济(49306)
管理(35776)
(33646)
(27236)
企业(27236)
方法(26843)
数学(24739)
数学方法(24211)
(13468)
中国(11367)
(11314)
业经(10763)
(10416)
贸易(10413)
(10176)
(10058)
农业(9077)
技术(8123)
(7945)
理论(7830)
(7159)
环境(7148)
财务(7124)
财务管理(7113)
地方(7085)
(6733)
金融(6731)
(6694)
银行(6649)
机构
学院(177325)
大学(176348)
管理(68391)
(67776)
经济(66467)
理学(60448)
理学院(59810)
管理学(58296)
管理学院(58035)
研究(58018)
中国(42538)
科学(39987)
(39958)
(36421)
业大(34293)
农业(32371)
(30806)
研究所(28599)
(28486)
中心(26591)
(25265)
财经(23606)
北京(22112)
农业大学(21949)
(21600)
(20814)
(20327)
经济学(20254)
技术(20061)
(20054)
基金
项目(129269)
科学(100109)
基金(94216)
(86491)
国家(85855)
研究(84209)
科学基金(72254)
社会(53402)
(51585)
社会科(50819)
社会科学(50802)
自然(50784)
基金项目(49810)
自然科(49701)
自然科学(49683)
自然科学基金(48806)
(44186)
教育(39249)
资助(39231)
编号(32161)
重点(29457)
(27376)
计划(27375)
(27332)
(26487)
科研(25771)
创新(25632)
科技(24025)
成果(23598)
(23254)
期刊
(66325)
经济(66325)
研究(42569)
学报(37830)
(35851)
中国(31750)
科学(31349)
大学(27288)
学学(26481)
农业(24955)
管理(23950)
(21351)
技术(15402)
教育(15081)
(14005)
(12998)
金融(12998)
业经(12120)
经济研究(11775)
业大(11488)
财经(11203)
统计(10399)
(10347)
(9941)
农业大学(9883)
科技(9587)
(9486)
技术经济(8915)
商业(8773)
问题(8688)
共检索到242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新  朱伟  杨露露  邓艳萍  黄璐  赵言文  汪建飞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聂晓  王毅勇  刘兴土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下三江平原寒地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变化特征。试验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农田综合试验场进行。采用非称重式蒸渗仪(有底无底测坑)和小型蒸渗仪对间歇灌溉(IT)、湿润灌溉(MT)和淹灌(CSF)条件下的稻田蒸散量、渗漏量和棵间蒸发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湿润灌溉条件下的水稻蒸腾量与淹灌差异不显著,而稻田棵间蒸发量分别减少14.8%,29.6%,深层渗漏量分别减少22.7%,31.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8.6%,42.9%,在显著减少耗水量的同时还显著的提高产量。与淹灌相比,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的实际籽实产量分别增加9.4%和12.7%。湿润灌溉的节水增...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靖雯  李伏生  董艳芳  王楷  方泽涛  黄忠华  罗维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元财  王伯伦  王术  贾宝艳  
在大田条件下,以辽粳294(直立穗型)和沈农8718(弯曲穗型)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294和沈农871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0kg.hm-2和167kg.hm-2。两个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反应基本相同。增加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但同时也导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减少,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脂肪酸含量和整精米率,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韦锋  邓鑫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的主要瓶颈,提高用水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测度不同轮作模式、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对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选择节水模式、完善灌溉用水政策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797份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DEA-Tobit模型,测度和分析农户灌溉用水效率,探讨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并对变量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总体上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平均为0.1378,规模效率平均为0.5498,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2745,水资源利用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韦锋  邓鑫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的主要瓶颈,提高用水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测度不同轮作模式、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对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选择节水模式、完善灌溉用水政策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797份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DEA-Tobit模型,测度和分析农户灌溉用水效率,探讨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并对变量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总体上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平均为0.1378,规模效率平均为0.5498,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2745,水资源利用改进空间较大;轮作作物经济收益大致与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呈显著性负相关,轮作方式节水效果与灌溉用水效率呈显著性正相关;水资源禀赋程度将水旱轮作模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系数提高了0.10%,将灌溉方式的影响系数拉低了2.04%。提出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和安排"水旱轮作-灌溉方式"组合模式;平原地区强调规模化种植和区域性灌溉,山区注重集约化、精细化灌溉;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用水行为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炳顺  潘圣刚  林青山  江奕君  陈金德  田华  唐湘如  
以4个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品种(桂农占、玉香油占、合美占和胜泰1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模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半量灌溉条件下各水稻品种的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稻米的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灌溉用水量显著减少,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也达到显著水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丽  彭世彰  徐俊增  丁加丽  
根据国家“86 3”节水农业专项子课题现场试验资料 ,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变化、株高变化以及叶面积变化趋势 ,建立了两种灌溉条件下茎蘖消长的Logistic模型和叶面积增长模型 ,并对水稻冠层受光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合理调控 ,使得无效分蘖减少 ,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率 ;在大部分生育期内水稻保持了较适宜的冠层叶面积指数 (CLAI) ,具有良好的株型 ,能更多的截获太阳能 ,奠定了水稻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高产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宇锋  邓少虹  梁燕菲  李伏生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常规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R)、控制灌溉(controlled irrigation,CIR)和间歇灌溉(intermittent irrigation,IIR)等3种灌溉方式和不同比例有机氮和无机氮(F1:60%无机N+40%有机N;F2:80%无机N+20%有机N;F3:100%无机N)配施对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水稻土壤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从孕穗期至抽穗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MBC和MBN均不同程度提高,并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银坤  郭文忠  薛绪掌  乔晓军  王利春  陈红  赵倩  陈菲  
【目的】建立适用于日光温室番茄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探讨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在日光温室番茄节水节肥增产效能上的差异。【方法】基于负压装置和滴灌系统,研究常规施基肥(CK)、营养液滴灌施肥(DI)和负压供液施肥(NI)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负压供液施肥模式下土壤水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0—20 cm土层含水量周年变化幅度为20.8%—25.0%,低于滴灌施肥处理的19.7%—28.6%。基于负压装置的供液模式(NI)相对于处理CK和DI,不但养分(N+P_2O_5+K_2O)的周年总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树鹏  刘洋  简超群  徐云姬  张伟杨  王志琴  杨建昌  
干湿交替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都具有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的正负效应主要由土壤落干的程度决定。本文从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以及地上部农艺性状与生理特性等方面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作用机制,同时简述了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互作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研究存在土壤落干程度监测标准不统一、调控机制阐明不深入等问题,建议今后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茎蘖成穗率的调控机制并基于籽粒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开展干湿交替灌溉、氮肥施用等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自常  李鸿伟  陈婷婷  王学明  王志琴  杨建昌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较农民习惯灌溉增加了6.16%—11.6%。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还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清蛋白、谷蛋白以及稻米淀粉黏滞谱(RVA)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立华  沈娟  冯国忠  王志刚  高强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对盐碱地水稻产量性状及吸肥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盐碱化稻田上,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水稻产量可较不施肥处理提高95.5%,水稻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可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00kg/hm2、30kg/hm2和80kg/hm2。盐碱化稻田土壤供肥能力较低,氮肥分次施用是提高其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水稻种植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常出现亏缺,因此,今后在盐碱地水稻种植中一定要注意氮肥的合理投入以及氮磷钾的合理配施,并不断加强提高磷肥有效性的研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汤海涛  黄铁平  夏海鳌  李向阳  左光华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和稻草N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180kg/hm2处理最高;籽粒、稻草N含量,稻草氮素积累量及氮素总积累量则以施氮225kg/hm2处理最高,而N180处理仅次于N225处理;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收获指数(NHI)、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利用率(RE)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汪柯  程凯凯  潘孝晨  孙耿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依托设置在湖南宁乡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自1986年—至今,共设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LOM)、60%有机肥(HOM)和无肥对照(CK)5种施肥处理,于2015—2016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LOM>HOM>RF>MF>CK和RF>LOM>HOM>MF>CK;叶片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HOM>LOM>RF> MF>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LOM和H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3 582.5~3 650.0kg/hm~2和2 569.5~2 641.5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L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2 480.0~2 757.5kg/hm~2和2 827.5~3 118.5kg/hm~2。总的来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