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43)
- 2023(6522)
- 2022(5381)
- 2021(4813)
- 2020(3982)
- 2019(8784)
- 2018(8401)
- 2017(15496)
- 2016(8608)
- 2015(9239)
- 2014(8637)
- 2013(8529)
- 2012(7909)
- 2011(7132)
- 2010(6928)
- 2009(6263)
- 2008(6133)
- 2007(5303)
- 2006(4615)
- 2005(3982)
- 学科
- 济(32281)
- 经济(32229)
- 管理(24322)
- 业(23908)
- 企(18553)
- 企业(18553)
- 方法(15375)
- 数学(13827)
- 数学方法(13706)
- 农(9697)
- 财(9525)
- 学(8907)
- 中国(8543)
- 贸(8126)
- 贸易(8124)
- 易(7932)
- 业经(7295)
- 农业(6758)
- 制(6009)
- 务(5899)
- 财务(5893)
- 财务管理(5881)
- 技术(5633)
- 企业财务(5617)
- 环境(5556)
- 地方(5196)
- 银(4851)
- 银行(4809)
- 融(4776)
- 金融(4776)
- 机构
- 大学(124721)
- 学院(122909)
- 济(49417)
- 经济(48539)
- 研究(47197)
- 管理(44901)
- 理学(39958)
- 理学院(39450)
- 管理学(38603)
- 管理学院(38426)
- 农(34999)
- 中国(33539)
- 科学(33276)
- 农业(28462)
- 业大(26823)
- 京(26543)
- 所(26076)
- 研究所(24377)
- 中心(20662)
- 财(20509)
- 农业大学(18808)
- 江(17660)
- 院(16883)
- 财经(16860)
- 北京(16226)
- 省(16145)
- 科学院(15740)
- 经(15577)
- 业(15527)
- 室(15437)
- 基金
- 项目(92237)
- 科学(71658)
- 基金(68921)
- 家(65442)
- 国家(64930)
- 研究(56775)
- 科学基金(53482)
- 自然(38454)
- 自然科(37596)
- 自然科学(37580)
- 社会(37240)
- 自然科学基金(36961)
- 基金项目(36760)
- 省(35778)
- 社会科(35314)
- 社会科学(35302)
- 划(31802)
- 资助(27488)
- 教育(25106)
- 重点(21486)
- 计划(21150)
- 部(19739)
- 创(19703)
- 发(19669)
- 编号(19609)
- 科研(18950)
- 科技(18854)
- 创新(18514)
- 业(18440)
- 农(16590)
共检索到172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璞 王启现 鲁来清 王伟东 王树安
以农大 32 91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 2种灌水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密度、氮肥用量对灌水运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造好底墒水的前提下 ,冬小麦春季灌 4次水 (简称 4水 )与春季灌 2次水 (简称 2水 )相比 ,千粒重增加 1 78g ,产量增加 665 1kg/hm2 ,但全生育期多耗水 73 65mm ,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7 63% ;经分析 ,差异显著。 4水比 2水多消耗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水并且集中在生育后期 (抽穗 -成熟 )。密度与氮肥的影响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节省氮肥用量和降低植株密度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但产量有所降低
关键词:
灌水运筹 千粒重 产量 冬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仲学 王璞 M.Boening-Zilkens 梁振兴 W.Claupein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 ,于 1999— 2 0 0 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 3因素共 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 ,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 ,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 ;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 :第 2位粒 >第 1位粒 >第 3位粒 ,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 ;3施氮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 ,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率快的小麦品种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冬小麦 粒重 胚乳细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新磊 付秋萍 王全九
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的施氮和灌水水平,研究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作用生理及籽粒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灌水提高叶片Fv/Fm和Pn,并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施氮明显降低千粒重,而适量灌水明显提高千粒重。
关键词:
施氮 灌水 冬小麦 光合作用 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定一 郑王义 乔蕊清 卫云宗 马爱萍 高银奎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 ,对 1998年小麦粒重降低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气候条件的异常是粒重普遍降低的基本原因 ;麦蚜为害是粒重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而品种的综合抗性差以及栽培管理不及时更是其主要原因。重视培养地力 ,选用综合抗性强的小麦品种 ,抓好中后期追肥、浇水管理和加强病虫防治等 ,是保证小麦获得高而稳的粒重 ,实现小麦持续增产增收的战略性措施
关键词:
小麦 粒重 综合抗性 雨后青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郭嘉莲 万琳涛 徐林峰 丁明全 周伟
粒重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如何高效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小麦单产是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构成要素、遗传特征、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遗传定位、籽粒质量形成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小麦粒重形成的调控机制,后续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魏凤珍 吴进东 马蓓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福 刘宾 彭涛 袁倩倩 韩淑晓 田纪春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姚艳荣 曹洁璇 董志强 吕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为明确小麦在冬季干旱年份的水分运筹方式,于2010-2011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12个灌水方式的小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冬春干旱年型,增加灌水次数可实现小麦增产1 200~4 200 kg/hm2,冬前灌溉分蘖水、越冬水的产量明显高于春季灌水,其中以早灌分蘖水的小麦产量较高,早灌起身水可较延迟灌水小麦产量提高3%,全生育期小麦灌溉分蘖+拔节+开花+灌浆4水的产量最高,灌溉越冬+拔节+开花+灌浆的产量次之,而灌溉分蘖/越冬+拔节+开花3水的小麦产量可达到或超过春后4水的产量,但从节水角度,实现小麦的高产应以灌水3次为宜,可同步实现小麦的高产和高水效的统一。不同品种对灌水处理...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 生育期灌水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丽 刘雪静 张学成 任建宏 王彦东 甄文超
旨为明确海河平原春季限水灌溉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对减少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石麦22为供试材料,设置传统春季2次灌溉(W2)、春季1次灌溉(W1)和春季不灌溉(W0)3个灌水次数处理,其中W1基于春季3,4,5,6叶龄(3L、4L、5L、6L)设置4个单次灌溉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与W2相比,W0和W1产量分别降低54.6%,24.4%,W1在4L灌溉产量最高,产量构成降低效应不显著。限水灌溉降低了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在开花期W1总根质量密度显著降低17.2%,W0总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分别显著降低47.5%,35.1%。并且W1条件下,4L的根总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最大。根系的垂直分布显示,减少灌溉次数增加了根系在40 cm以下土层的分布,但W1随着灌溉时间的推迟,深层土壤的根系分布减少,根系活力增加。其中,在开花期,4L在120~160 cm土层、160~200 cm土层、200~240 cm土层比6L分别显著高出28.8%,14.2%,36.5%。限水灌溉条件下根系特征和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拔节—开花期总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对产量有正效应,3L和4L处理开花期总根长密度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总体来讲,4L处理在拔节—开花期的根系总量较高,并且增加了40~240 cm深层根系分布和根系活力,穗数和穗粒数较高,有利于缓解限水灌溉导致的冬小麦产量的降低,可作为海河平原冬小麦限水灌溉有效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华 刘焕 辛明华 黄源 王壮壮 王金凤 段剑钊 冯伟 康国章 郭天财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丽华 赵连佳 陈兴武 雷钧杰 赛力汗·赛 乔旭 张永强
为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水氮运筹模式,以新冬41为试材在田间采用水、氮2因素3水平裂区试验,设置9个水氮处理(W灌水量,N施氮量),W_1N_0(2 775 m3/hm2、0kg/hm2)、W_2N_0(3 900 m3/hm2、0kg/hm2)、W_3N_0(4 350 m3/hm2、0 kg/hm2)、W_1N_1(2 775 m3/hm2、180 kg/hm2)、W_2N_1(3 900 m3/hm2、180kg/hm2)、W_3N_1(4 350m3/hm2、180kg/hm2)、W_1N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水氮耦合 根系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迎辉 王玲敏 黄玉芳 叶优良 白红波 吕庆丰
为给小麦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1年在典型高产区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240 kg/hm2条件下,小麦产量均以T4(基肥∶返青∶拔节∶孕穗肥为1∶0∶1∶1)处理最高,分别达到8 433.3,8 866.3 kg/hm2,比T7处理(氮肥全部基施)增加10.6%和4.61%,比生产中推荐使用的T1处理(基肥∶拔节肥为1∶1)增加5.97%和2.90%。从小麦干物质累积来看,T4处理最大增长速率和持续时间不是最高,但花后的转运量及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从肥料利用率来看,T4处理的农学效率、生理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扬 李立群 高欣 杨璐 寇程 吕千 刘天红 杜登峰 李学军
[目的]小麦籽粒大小及其在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研究小麦粒重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品种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粒重相关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抗旱性,进而确定抗旱高产的优异等位变异基因型,为利用该基因型进行小麦抗旱高产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粒重基因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的中国春和兰考大粒(977 bp多一个"T"碱基插入)为亲本构建的含有325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依据序列"T"碱基插入设计引物,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鉴定RIL群体中Ta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相吉山 穆培源 桑伟 聂迎彬 徐红军 庄丽 崔凤娟 韩新年 邹波
【目的】验证已开发的TaCwi-A1功能标记CWI22、CWI21检测小麦千粒重的可靠性,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信息。同时用该标记检测新疆小麦品种资源,探讨TaCwi-A1等位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方法】首先以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用CWI22、CWI21检测TaCwi-A1基因型,并利用SKCS测定千粒重,比较TaCwi-A1a、TaCwi-A1b基因型品种间千粒重的差异。再以1 24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TaCwi-A1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中,有46份材料能够用CWI22扩增出402 bp的目的片段,说明含有TaCwi-A1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扬 李立群 高欣 杨璐 寇程 吕千 刘天红 杜登峰 李学军
[目的]小麦籽粒大小及其在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研究小麦粒重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品种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粒重相关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抗旱性,进而确定抗旱高产的优异等位变异基因型,为利用该基因型进行小麦抗旱高产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粒重基因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的中国春和兰考大粒(977 bp多一个"T"碱基插入)为亲本构建的含有325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依据序列"T"碱基插入设计引物,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鉴定RIL群体中Ta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