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1)
2023(14567)
2022(12255)
2021(11335)
2020(9432)
2019(21851)
2018(21542)
2017(41274)
2016(22099)
2015(24879)
2014(25255)
2013(24922)
2012(23446)
2011(21365)
2010(21402)
2009(19886)
2008(19440)
2007(17696)
2006(15359)
2005(13584)
作者
(64813)
(54557)
(54264)
(51513)
(34371)
(26279)
(24839)
(21411)
(20748)
(19420)
(18455)
(18353)
(17293)
(16961)
(16838)
(16739)
(16585)
(16090)
(15608)
(15545)
(13512)
(13487)
(13220)
(12493)
(12349)
(12237)
(12210)
(11980)
(11129)
(10975)
学科
(101383)
经济(101284)
(63423)
管理(60096)
(47232)
企业(47232)
方法(42613)
数学(37890)
数学方法(37436)
(37305)
中国(29096)
地方(26448)
农业(24909)
业经(23959)
(23713)
(18647)
(18086)
(17367)
贸易(17356)
(16773)
(15638)
银行(15602)
(15399)
(15270)
金融(15267)
(14999)
环境(14643)
技术(14393)
(14017)
(13776)
机构
学院(321890)
大学(318160)
(134261)
经济(131443)
管理(123869)
研究(109018)
理学(106552)
理学院(105354)
管理学(103470)
管理学院(102859)
中国(82863)
(66886)
科学(66648)
(60253)
(59612)
(54854)
中心(51831)
研究所(49684)
(49530)
业大(49285)
财经(47549)
农业(45780)
(43073)
(43050)
师范(42620)
北京(41772)
经济学(40993)
(39459)
(38920)
经济学院(37055)
基金
项目(214366)
科学(168971)
研究(156989)
基金(154632)
(134008)
国家(132812)
科学基金(114332)
社会(100327)
社会科(94943)
社会科学(94921)
(85919)
基金项目(82007)
自然(72964)
教育(72086)
(71375)
自然科(71281)
自然科学(71261)
自然科学基金(69946)
编号(64549)
资助(63008)
成果(51842)
(50935)
重点(48295)
(47179)
课题(44602)
(44555)
创新(41618)
科研(41220)
国家社会(41172)
发展(40595)
期刊
(153123)
经济(153123)
研究(91490)
中国(65296)
(59162)
学报(49578)
科学(46817)
(46665)
管理(44228)
农业(39676)
大学(38303)
学学(36317)
教育(33381)
(31427)
金融(31427)
技术(29624)
业经(28867)
经济研究(23408)
财经(23098)
问题(20573)
(19828)
(18997)
(16492)
技术经济(16421)
统计(15769)
商业(15253)
资源(14603)
理论(14602)
(14483)
科技(14392)
共检索到480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汪锦军  王凤杰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社会背景是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相对滞后的乡村发展。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不是相互冲突的,两者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乡村振兴的关键不是增加资源投入,而是要建立一个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相融相通的认知体系,构建一条与城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政策路径,因此需要系统审视城乡之间的人口、权益、产业和空间的互动和统筹问题。只有城乡真正实现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持久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部分,农业特色产业又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但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价值尚未充分显现等困难。为了更好地推动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对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海燕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振国   关焱   韩敏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实践指导,但乡村振兴目标的终极所指、推动主体、依靠主体、评价主体依旧而且只能是农民。在全面阐释农民主体和乡村振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乡村振兴中针对农民主体的宣传、组织、引领、信赖和保障工作还不到位,为此,提出从强化主体意识、推进主体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对主体工作方法、增强对主体信任力度、加强主体保障范围几个方面尝试构建激发农民主体热情的路径,使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核”动力,从而全面推进和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旭峰  武萍  
我国原有的单向城市化格局已演化为城乡互动格局,以城乡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重新配置和互动流通来激活乡村活力,形成新的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法治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法治主体缺位,自治限于形式;涉农立法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法治环境恶劣,法律意识薄弱的三大困境。文章提出通过完善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约束公共权利;加强基层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以法治保障吸引人才回流;强化村规民约与基层党建,推进普法宣传,构建新型法治环境;结合城乡长效互动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乡村法治建设长效保障机制作为构建城乡互动格局下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路径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简冠群  邓首华  
产业振兴情境下的关系投资是指基于农村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尚低的现状下,为克服市场失灵,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渠道动员企业等社会主体长效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投资模式。文章通过贵州苗姑娘集团与广东海大集团两家企业参与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振兴的案例实践,提炼出关系投资主要有直接捐助、半价值化投资和价值投资三种具体模式。企业通过关系投资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内生能力,并盘活市场生态,进而实现产业振兴。成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村市场化程度尚低的现状是关系投资实施的情境条件;兼具情感认同与财务实力的企业是关系投资实现的主体条件;建立更为理性包容的经济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关系投资的积极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文学   刘健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而乡村体育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乡村体育有助于改善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乡村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缓解了压力并增强了身体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增强劳动力素质和创造力。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一书就此进行了探讨。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乡村体育的作用和推动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在研究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基础上,发掘能够全面整合乡村内外生产要素的主体力量。其中身心俱在乡村的“中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研究和重点关注的农民主体力量。在由表及里深入研究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缺失表现的基础上,要以增权赋能为指导思路,重塑“中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以内外融合思路保障“中坚农民”发展权益,以上下联结激发“中坚农民”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建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慧莹  
农民是乡村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然而关于农民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认识,大多数人情感亲切但视角遥远、整体清晰却细节模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民问题,并强调要积极培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关于农民群体及其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更加清晰。如2018年一号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同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广龙  马睿  
[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准确把握目前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基础现状,制定可行性短期目标,把握具体努力方向,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研究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构建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度模型得到2017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发展协调度,并选择空间自相关法,采用Moran′s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通过GeoDA095i和ArcGIS10.1软件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1)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协调度发展总体上处于Ⅲ和Ⅳ等级,且以第Ⅲ等级为主,说明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为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比较良好的基础。(2)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协调度高的地级市相邻,协调度低的地级市相邻,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冀中和冀南,协调发展较低的是冀北地区,呈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特征。[结论]2017年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极化特征明显,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河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整体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及去除两极化差异入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丙宣  华逸婕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升乡村内生能力。基于激励结构与内生能力的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赶超战略时期的乡村衰退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赶超战略中以GDP为中心的激励结构造成了资源的错配和乡村内生能力的弱化,导致乡村衰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包容性制度建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内生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虽然有时空差异,但是,应该从外生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转变,从经济发展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变,需要依赖乡村内生能力的提升和乡村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斌  宋智勇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累积了诸多问题,既造成了“城市病”,也造成了“农村病”。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以后,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在人口、土地、资金、公共服务、制度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破解二元经济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城乡一体化的资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路。通过阐述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探索出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以期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三农"基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龙海  戚敏  刘丽丹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完成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文章首先从有利于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四个方面分析了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对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分析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党建扶贫四种方式在提升内生动力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及农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资源未能有效挖掘盘活、先进生产组织方式尚未形成、农民职业素养普遍偏低、扶贫机制与贫困群众需求错位,进而从深化"三变"改革、培育多层次新型职业农民、选树典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杰  卢洁玉  朱红根  
首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样本家庭多年收入均值,以降低单年收入波动性引起的偏差,从而较为准确地测算出相对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采用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位数40%、50%及60%的相对贫困标准,2012—2018年间,城镇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保持在11%、16.5%、22.5%左右,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保持在12%、19%、26%左右。其次,检验“智”与“志”对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结果显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地区,“智”与“志”对缓解相对贫困均具有显著作用,且“志”的边际作用均高于“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