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1)
2023(4569)
2022(3767)
2021(3497)
2020(2731)
2019(6255)
2018(5870)
2017(10849)
2016(5909)
2015(6405)
2014(6373)
2013(6597)
2012(6286)
2011(5874)
2010(6302)
2009(5923)
2008(5630)
2007(5310)
2006(4783)
2005(3941)
作者
(18549)
(15810)
(15438)
(14789)
(9726)
(7643)
(6973)
(6176)
(6044)
(5572)
(5438)
(5199)
(5125)
(4964)
(4744)
(4733)
(4697)
(4526)
(4353)
(4348)
(4124)
(3945)
(3731)
(3606)
(3560)
(3523)
(3431)
(3363)
(3265)
(3256)
学科
(27304)
经济(27280)
(22066)
(20509)
农业(14770)
管理(14356)
(12834)
企业(12834)
业经(10160)
方法(9517)
(8864)
数学(8465)
数学方法(8395)
中国(8331)
(7749)
地方(7583)
农业经济(6792)
教育(5901)
(5735)
结构(5570)
收入(5457)
(5320)
发展(5256)
(5251)
(5115)
(5037)
产业(5004)
(5004)
农村(4985)
(4615)
机构
学院(91216)
大学(90397)
(37447)
经济(36414)
管理(33664)
研究(32784)
理学(29360)
理学院(29009)
管理学(28412)
管理学院(28247)
中国(22989)
(22276)
科学(19020)
(18549)
(16536)
农业(16048)
(15714)
业大(15712)
(14770)
中心(14740)
研究所(14226)
(13210)
师范(13035)
财经(12924)
(12015)
(11824)
经济学(11734)
(11724)
(11337)
北京(11324)
基金
项目(61891)
科学(49315)
研究(46803)
基金(44688)
(38500)
国家(38072)
科学基金(32799)
社会(30743)
社会科(28837)
社会科学(28834)
(25944)
基金项目(23742)
教育(22050)
(20625)
自然(19871)
自然科(19419)
自然科学(19414)
编号(19318)
自然科学基金(19088)
资助(17485)
成果(15791)
(14399)
课题(14166)
重点(14129)
(13902)
(13884)
(13174)
国家社会(12613)
创新(12232)
(11968)
期刊
(49260)
经济(49260)
研究(28497)
(27357)
中国(23065)
农业(17639)
学报(15744)
科学(15281)
教育(13205)
大学(12976)
学学(12454)
(11811)
业经(11544)
管理(10669)
(9249)
金融(9249)
农业经济(7537)
农村(7310)
(7310)
(7287)
技术(7077)
财经(6493)
(6354)
问题(6324)
经济研究(6191)
(5917)
(5636)
业大(5301)
社会(5057)
农村经济(4962)
共检索到137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丙宣  华逸婕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升乡村内生能力。基于激励结构与内生能力的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赶超战略时期的乡村衰退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赶超战略中以GDP为中心的激励结构造成了资源的错配和乡村内生能力的弱化,导致乡村衰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包容性制度建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内生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虽然有时空差异,但是,应该从外生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转变,从经济发展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变,需要依赖乡村内生能力的提升和乡村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光勇  
本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借鉴美国学者斯科特提出的"米提斯"认识论概念,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外"关系进行纯粹学理上的思考。作者认为,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要有"米提斯"的理念:谨守国家干预的界限;尊重地方特色和差异性,避免标准化;尊重地方性知识,激活和鼓励农民积极自主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激活乡村社会内生资源。要将国家整体规划和地方自主探索结合起来,兼顾政策的普遍化与地方的差异性,鼓励地方自主探索和大胆创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处理好乡村发展和农民发展的关系;寻找乡村社会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将关注点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富裕和社会的繁荣,在国家力量"整理"社会的进程中,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地方行政机构与乡村社会自治的互动模式,激活和培植乡村社会的"米提斯",培育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进而促进乡村治理走向有序和善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睿  
鼓励农业农村投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政府全面研究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激励农业农村投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强化政府财税优惠与保障效率,发挥各类金融财政工具作用,化解农业农村投资风险,健全投资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化农业农村投资格局,加快农村资金要素流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资金在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灿祁   彭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既是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法律确认,也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立法进入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法律激励体现了促进型立法特性,既是乡村发展改革的需要,又是激励政策法律化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及25部省级乡村振兴地方性法规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激励意义的规范。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对乡村振兴法律激励样本与实践情况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乡村振兴立法存在宏观上法律激励供给不足,微观上法律激励对象定位不清晰,激励范围比例失衡,激励措施呈现模糊性、物质性、碎片化等问题,亟待机制革新。鉴于此,本文基于法律激励理论,主张通过强化法律激励制度的有效供给、构建多元主体的统合型协同格局、平衡乡村振兴的激励范围、增强激励措施的有效性等方式,构建完备的激励规则,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激励、引导和保障功能,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汪锦军  王凤杰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社会背景是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相对滞后的乡村发展。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不是相互冲突的,两者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乡村振兴的关键不是增加资源投入,而是要建立一个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相融相通的认知体系,构建一条与城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政策路径,因此需要系统审视城乡之间的人口、权益、产业和空间的互动和统筹问题。只有城乡真正实现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持久振兴。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冯道杰  程恩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分无统"的个体经营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部署。贵州省塘约村在党组织领导下,在确保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实现了集体快速脱贫奔小康,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为现阶段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邓小平关于农业的"第二个飞跃"思想,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宇  汪江华  张玉坤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乡村发展动力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新内生式是现阶段欧洲乡村发展的主流理论思想,在理论梳理以及对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原理、理论属性等方面,探究新内生式理论与我国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的契合程度。通过对理论的提炼和转译,探求我国在借鉴新内生式思想时的主要着力点。结合我国城乡发展思想体系和格局体系提出新内生式思想在指导我国未来城乡发展中的理论延伸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育智  安步赢  
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机遇,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回乡创业的困境与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出构建激励机制的原则与路径,在激励机制原则的指引下,细化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对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产生稳定、持久的激励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部分,农业特色产业又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但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价值尚未充分显现等困难。为了更好地推动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对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丽兰  郑永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海芳   郭跃军  
农村内生发展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仍然普遍落后于城市,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集体观念弱化、治理体系松散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持续发展,未来应明确集体土地产权、发挥村庄能人的领导带头作用、充分利用技术等先进要素、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太文   刘祖云  
中国城乡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构建“主体性与组织化”理论分析框架,提取出村民主体性、村社主体性和市场发展型组织化、社区秩序型组织化两类主要维度,分析了村社韧性力量主导新内生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并提供了四个乡村发展历程作为案例检验。研究发现,村社小农主导的村社韧性力量是新内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基础,根据对维度细分可以提炼出:村民主体性+市场发展型组织化、村社主体性+市场发展型组织化、村民主体性+社区秩序型组织化、村社主体性+社区秩序型组织化的理想类型,而具体案例又存在各自差异化的实现路径。研究验证了村社韧性力量内在属性的应用价值和衔接新内生发展的凭借路径,揭示了结构逻辑与行动逻辑内部要素具有互嵌性特征,进而提出了“外生式引导”“内生式促进”等致力于新内生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海燕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