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8)
- 2023(11193)
- 2022(8958)
- 2021(8222)
- 2020(6970)
- 2019(15188)
- 2018(14436)
- 2017(28359)
- 2016(15342)
- 2015(16727)
- 2014(16674)
- 2013(16723)
- 2012(15181)
- 2011(12994)
- 2010(13206)
- 2009(12366)
- 2008(13008)
- 2007(11761)
- 2006(10136)
- 2005(9568)
- 学科
- 业(82302)
- 企(77762)
- 企业(77762)
- 济(72754)
- 经济(72677)
- 管理(67256)
- 财(37984)
- 方法(30747)
- 业经(26928)
- 务(23858)
- 财务(23852)
- 财务管理(23805)
- 数学(22875)
- 农(22827)
- 数学方法(22743)
- 企业财务(22730)
- 制(17257)
- 农业(17199)
- 中国(17082)
- 技术(16828)
- 地方(15771)
- 策(15619)
- 划(13875)
- 体(13809)
- 理论(13331)
- 和(13253)
- 财政(13150)
- 体制(12400)
- 企业经济(12306)
- 经营(11887)
- 机构
- 学院(223872)
- 大学(216911)
- 济(97920)
- 经济(96264)
- 管理(91573)
- 理学(78893)
- 理学院(78119)
- 管理学(77297)
- 管理学院(76858)
- 研究(68467)
- 中国(56034)
- 财(55603)
- 京(43828)
- 财经(40541)
- 科学(40207)
- 经(36774)
- 农(36014)
- 江(34642)
- 所(34509)
- 中心(31043)
- 研究所(30619)
- 经济学(30240)
- 业大(29949)
- 财经大学(29697)
- 农业(28283)
- 商学(27652)
- 经济学院(27494)
- 商学院(27409)
- 北京(26887)
- 州(26870)
- 基金
- 项目(144890)
- 科学(117352)
- 基金(108382)
- 研究(106389)
- 家(93170)
- 国家(92316)
- 科学基金(82114)
- 社会(71433)
- 社会科(67917)
- 社会科学(67906)
- 省(57512)
- 基金项目(57431)
- 自然(52593)
- 自然科(51448)
- 自然科学(51436)
- 自然科学基金(50613)
- 教育(47575)
- 划(46471)
- 资助(43402)
- 编号(41022)
- 业(34773)
- 创(33928)
- 部(32306)
- 重点(32297)
- 成果(31805)
- 发(31281)
- 创新(30796)
- 国家社会(30231)
- 性(29303)
- 制(28875)
- 期刊
- 济(112494)
- 经济(112494)
- 研究(66650)
- 财(51694)
- 中国(41747)
- 管理(39151)
- 农(33544)
- 科学(30012)
- 学报(29840)
- 大学(23504)
- 农业(23151)
- 学学(22916)
- 融(21958)
- 金融(21958)
- 财经(21563)
- 技术(19737)
- 业经(19640)
- 经济研究(18608)
- 经(18589)
- 教育(14925)
- 业(14886)
- 财会(14813)
- 问题(14252)
- 技术经济(13552)
- 会计(12817)
- 现代(11657)
- 商业(11433)
- 贸(11268)
- 世界(10884)
- 经济管理(10332)
共检索到335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贞发 陈芳敏 陈卓恒
财政体制是影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基础性制度。基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的概念性框架,利用全国市县级政府财政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县级政府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对当地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结果显示,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尤其是支出分权大于收入分权的负向非对称性会显著驱使本地企业在异地投资设立子公司。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东部地区更加明显,且主要促进了资本的省内跨市流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所在地和投资目标地的财政收支分权差异通过市场投资环境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共同驱使企业进行跨区域投资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对称财政收支分权驱使的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在短期内造成了企业非效率投资尤其是过度投资的增加以及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不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为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森圣 张宗益
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良性联动,从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视角却未能提供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演变的合理解释。本文基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探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可以较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人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演变趋势;(2)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在均衡各地区投资差距方面的有限作用,主要体现为财政净流出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财政净流入促进作用的不显著;(3)在财政跨区域配置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起到抑制作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层面,应重视"央地"财政关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台航 张凯强 孙瑞
(2018年第1期)企业的创新行为是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基础,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服务、采取特定的财税措施来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因此,国家关于财政分权的制度安排能够通过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来对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分权对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地方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创新行为 创新激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台航 张凯强 孙瑞
企业的创新行为是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国家关于财政分权的制度安排能够对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内生增长框架下将财政分权变量引入到政府的预算约束方程当中,并通过最优化求解分析了财政分权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促使地方政府增加生产性服务的供给,进而通过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边际生产率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比例。在实证方面,本文以县级的财政数据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分析,并采取多种指标衡量财政分权和企业的研发强度;最终的回归结果和稳健性分析表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志安 邱国庆
以财政分权改革为视角,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将有助于激励区域创新产出。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会因地区差异而表现出不同效应,在东部地区,财政分权能够提高区域创新水平,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区域创新 财政科技支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朱恒鹏
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公有企业改制的原因,基本结论是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压力,但是分税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财政分权化趋势。这种财政分权化体制对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效应,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有企业及其他一些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差,日益成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却日益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日益增大。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出发,对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
分税制改革 财政激励 公有制企业改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喜 蒋薇薇
资本流动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及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分析财政分权对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和区域资本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抑制了区域资本流动,有必要通过完善财政分权体制来缓解其负面效应,以促进区域资本流动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区域经济 资本流动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建奇
对我国财政"自动稳定器"特征的研究表明:一方面,财政收入具有顺周期特性,它伴随经济上升、下滑出现涨跌态势,有助于平缓经济波动,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出现非对称特征,经济高涨伴随财政支出快速上升,不仅无助于经济稳定,还会加剧经济过热风险,"自动稳定器"失灵。但从中央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增幅与经济增幅呈现反向关系,中央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反周期的平滑作用。结果是财政收支对经济稳定呈现半有效性,即在经济高涨时财政"自动稳定器"失效,在经济下滑时"自动稳定器"的效果显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钱金保 邱雪情
文章从激励差异视角重新考察"撤县设区"的财政收支效应。基于广东的区划改革和转移支付政策实践构造一个"准试验"样本,样本期内既有"撤县设区"案例,也涉及省财政对县区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的重大调整,因而能够区分二者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分析过程包括两步,首先,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PSD-DID)方法,发现"撤县设区"降低了县区财政收支增速;其次,依据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变化构建三重差分(DIDID)考察"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产生机制,发现财政激励差异是导致"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原因。文章为检验"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如何影响当地发展提出一种识别机制,并发现激励落差是导致"撤县设区"影响财政收支的背后机制,而"撤县设区"本身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贾俊雪 应世为
本文以2000—200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地级市数据为基础,测算了企业有效平均税率和有效边际税率,以此刻画企业税收激励,考察了财政分权对企业税收激励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企业税收激励不断减弱,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税收差别待遇,民营企业的有效税率最高。财政收支分权对企业有效平均税率具有非对称影响:收入分权会促使地方政府运用低税负竞争策略,加大企业税收激励;支出分权则导致地方政府更多运用高支出竞争策略,削弱企业税收激励。收支分权对企业有效边际税率的影响很弱,表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进而税收激励的着力点在于吸引企业进入,对企业边际投资关注较少。纵向财政失衡会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公共池渠道转嫁支出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棉阳 张小娜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员工道德风险的发生,企业的利益将受到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参考经典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道德风险下含有股权激励的激励机制模型,并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
委托代理 道德风险 业绩激励 股权激励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侯世英 宋良荣
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国家财政优惠政策和企业自身融资方式作为当前企业技术研发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同的激励效应。基于企业创新价值链理论,利用2013—2017年92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激励和融资激励对企业研发创新的阶段影响,结果表明:在研发创新的不同阶段,财政激励效应和融资激励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财政补贴激励效应集中在研发投入阶段,并随着创新流程的推进呈现下降趋势;税收优惠激励效应则随着创新流程的推进不断上升,并在成果转化阶段集中凸显;股权激励和债权激励在研发投入阶段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研发产出和成果转化阶段激励效应显著,并且股权激励效应大于债权激励效应。同时,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财政激励在各周期保持了正向激励效应,其中财政补贴效应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税收优惠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效果更显著;融资激励中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效应一致,但股权融资在企业衰退期各阶段展现了创新抑制作用,并且债权融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激励作用略强于股权激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苏彩玲
纵观近年财政收支运行状况,可以发现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时间进度、增长率和规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协调性。本文认为产生财政收支运行差异的原因主要有预算管理模式、预算执行、转移支付、财政平衡管理、超收超支等方面的原因。财政收支差异扭曲了社会资金流动性。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加大财政收支管理与监督力度,建立财政、央行有效的协调机制,稳步推进国库现金管理步伐,有助于熨平财政收支运行差异对社会资金流动性的影响。
关键词:
财政收支 差异 资金流动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晓敏 蓝发钦 国文婷
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结合地区货物运输数据及企业供应链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省际贸易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省际贸易有力推动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表现为省际异地并购数量及规模的显著提升。信息机制及避险机制是省际贸易推动资本跨区域流动的重要渠道。信息机制中,省际贸易联系缓解了地区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为新技术学习提供便利。避险机制中,企业出于规避竞争替代风险及违约风险的动机,提升了其异地投资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省际流出学习效应及流入学习效应同时存在;加强地区营商环境及信任环境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放大省际贸易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推动作用。本文结论丰富了资本跨区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思慧 赵曙东
利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对政府财政激励、资源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激励、资源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减免类政策激励效果优于补贴类政策效果,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在"国有企业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强化企业自身竞争力,调整和完善财政激励方式和激励对象,这将是增强企业创新行为的有效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