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37)
2023(2426)
2022(1960)
2021(2113)
2020(1596)
2019(3887)
2018(3967)
2017(5300)
2016(4200)
2015(4792)
2014(5079)
2013(4122)
2012(3895)
2011(3693)
2010(3923)
2009(3367)
2008(3190)
2007(2898)
2006(2699)
2005(2564)
作者
(8635)
(7151)
(7119)
(6985)
(4522)
(3428)
(3404)
(2992)
(2731)
(2673)
(2534)
(2361)
(2358)
(2335)
(2321)
(2251)
(2213)
(2139)
(2129)
(2100)
(2099)
(1869)
(1852)
(1702)
(1699)
(1676)
(1624)
(1538)
(1523)
(1486)
学科
教育(18336)
中国(9112)
理论(5638)
(5633)
经济(5625)
教学(5380)
管理(4738)
(4062)
(3327)
发展(3224)
(3192)
改革(3141)
(3127)
思想(3122)
(3102)
高等(3032)
研究(2996)
政治(2981)
思想政治(2836)
政治教育(2836)
治教(2836)
德育(2814)
教育改革(2780)
学校(2535)
学法(2392)
教学法(2392)
方法(2379)
(2347)
企业(2347)
(2331)
机构
大学(50620)
学院(45112)
教育(25736)
研究(20369)
(18203)
师范(18161)
师范大学(15312)
(12811)
科学(10993)
职业(10501)
教育学(10019)
(9930)
管理(9737)
(9480)
技术(9449)
北京(9308)
经济(8966)
研究所(8944)
(8621)
中国(8604)
理学(8242)
理学院(7992)
中心(7895)
管理学(7532)
管理学院(7404)
(7369)
教育学院(7366)
职业技术(7150)
(6607)
技术学院(6079)
基金
研究(26597)
项目(25673)
教育(21837)
科学(21825)
基金(14884)
成果(14385)
社会(13815)
编号(13726)
课题(13356)
社会科(12685)
社会科学(12681)
(12065)
(11896)
(11878)
国家(11600)
(11222)
规划(9554)
科学基金(9212)
(8574)
项目编号(8103)
研究成果(7908)
(7811)
(7783)
年度(7742)
重点(7559)
教育部(7492)
(7228)
(7200)
阶段(7180)
(6979)
期刊
教育(44170)
研究(25620)
中国(20832)
(10534)
经济(10534)
职业(10484)
技术(8146)
技术教育(6868)
职业技术(6868)
职业技术教育(6868)
大学(5054)
高等(4970)
学报(4866)
成人(4639)
成人教育(4639)
(4462)
论坛(4462)
高等教育(4434)
科学(4089)
(4069)
(3918)
职教(3601)
发展(3599)
(3599)
比较(3454)
(3379)
管理(3306)
教研(2843)
高教(2843)
学学(2794)
共检索到83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富兵  
受历史因素影响,澳门中小学公民教育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回归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澳门特区政府日益认识到提高公民素质、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缺乏本地合用的教科书,导致公民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为此,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了《品德与公民》教科书。针对青少年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的缺失的现状,"公民与政府"分册的编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提升公民参与能力,促进澳门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东影  施雨丹  
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颁布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发行了适用于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品德与公民》(试行版)教科书,并在各学段均设计了“自我发展”的学习主题,培养学生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追求健康生活以及合理规划人生的良好品行。本文以2015年出台的《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基本学力要求》为参照标准,以初中必修课程《品德与公民》教科书中“自我发展”的内容为分析文本,从教科书的选材与教学活动设计两个研究纬度对教科书(试行版)进行考量和审视,并为教科书修订提供适切的建议与参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琦  单文经  
以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规定的教育总目标为评价标准,通过学校问卷调查、学生评定和课堂观察,本研究发现,澳门中小学品德与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表现出如下的特点:品德教育的成效优于公民教育,又"私德"教育成效优于"公德"教育。本文从澳门的历史背景出发,配合有关研究文献,针对上述特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夏世忠  唐际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校公民教育缺失。本文从教育操作层面对高校公民教育缺失原因进行了探析。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正伟  周小虎  
在我国,由于人口流动出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为一个"问题"。基于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农民工的身份一直处在"公民——农民工——市民"的相互角力与焦虑之中。农民工身份的建构过程本身是一种权益受损的过程,它首先忽视了农民工作为公民的平等权利,同时在实际权益分配过程中,还有受到地方利益控制下的"市民"身份的阻碍。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求解需要公民身份制的重新建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卓  
品格与公民教育是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核心,家庭教育在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加坡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在品格与公民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彰显。本文以新加坡2015年推出的小学1~6年级使用的《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为对象,从教科书的总体编排、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几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现行"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家庭教育环节的特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效峰  
近三十年来东南亚地区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其参与行为除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外,也日益对东盟地区治理产生影响。国家层面的变化是地区治理转型的基础,治理范式的兴起也使公民社会得以把这两个层面进一步联系起来。随着传统东盟方式的调整,地区公民社会逐渐成为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相关方,并以第三轨道形式参与东盟相关决策。公民社会参与使东盟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以人为本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公民社会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已初步形成,但受制于自身及环境因素,公民社会尚不能根本改变现有的国家中心主义。未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发展关系,需要考虑该地区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加强的社会维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素梅  樊泽恒  
学校结构与在校学生数 澳门的学校可划分为三大类:公立、半公立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传授葡萄牙语言和课程,半公立学校传授葡萄牙/中国语言和课程,私立学校传授中国语言和课程。 据统计,在1985/86学年里,澳门所有学校所有年级在校学生数为58686人。其中6%就读于公立学校,1%就读于半公立学校。大部分学生,即93%,就读于私立学校学习中国语言和课程。三类学校每个阶段的学年划分是一致的,即学前教育为3年,小学教育为4年,中学前教育为2年,中学教育为6年(详见附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晓明  
澳门的"自由制"教科书制度值得反思,建立一种新的教科书制度是解决澳门教科书问题的关键所在。澳门现有的教科书制度的关键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现了失衡,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教科书市场统治着教科书的生产和消费,政府被隔绝于教科书系统之外。澳门应建立一种新的教科书制度--"有限的认定制",政府应有限度地介入教科书市场,订定准入标准,提供优质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扶持,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教科书市场的健康成长。与此对应,澳门政府治理教科书的工具也应更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卓  
"尊重"作为六大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新加坡的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参照《新课程标准》,基于对小学《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尊重"价值观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在编排体例上,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六个层面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在教学内容上,"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与公民道德相关的技能"两大技能与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在教学过程上,"身份""人际关系""抉择"三大概念逐级深入、依次递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峡  
本次课程改革中在小学开设了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几年来。围绕这门课程的性质、定位以及教学原则等始终存在着不同认识和争论。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现阶段国情背景下开拓德育课程中所做的新尝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回归生活"要着眼于开放的、真实的和平实的生活;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人性和品格涵养,要反对唯智主义的德育观,更要反对无知主义的道德教育。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周志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劲光  
国家治理架构下形成的审计理念是对国家审计的创新性认识和共识,相应地,在此架构下如何"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成为了审计本身尤其是民生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回顾与揭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审计公民回应性机制的作用和构建意义。认为加强回应性是审计机关与公民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突出为民审计的精髓,保障民生、民权的有效途径,它能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利益"的建筑师和保护者;并以民生审计为阐述对象,探讨了在指标评测层面实现民生审计公民回应性测度的思路和设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旭东  
我国高职教育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这不仅不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文教育的缺失表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本文旨在揭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应碧徽  施雨丹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